摘要:当我们感觉到鱼口越来越慢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窝子里的鱼数量已经不多了,此时就应该果断暂停钓鱼,而是将重点转移到补窝上来,通过对窝料的补充以及窝点里剩下的鱼来实现继续诱鱼进窝。其实对于留鱼来说,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补窝不及时,而是在钓鱼的过程中对窝点里的鱼造成了惊吓,钓鱼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炸窝”。

在多数钓鱼人的传统的观念里,钓鱼似乎就只有两个步骤,那就是诱鱼和钓鱼:先把鱼诱进窝然后把鱼钓上来,如此简单。但是很多钓鱼人经常出现钓上几条鱼就马上停口的现象,其实问题多半都出在留鱼上。

留鱼的意义

诱鱼进窝,然后把鱼钓上来,这仅仅只能让你钓到鱼,但是想要钓得多,不在留鱼上下功夫是不可能实现的。好不容易把鱼诱进窝了,但是没钓几条窝子里的鱼又跑了,那么之前诱鱼的工作就白做了。

对于初级的钓鱼人来说,他们的脑子里只有钓鱼的概念;中级的钓鱼人会兼顾考虑诱与钓之间的关系;只有真正的高级钓鱼人才能同时具备诱鱼、留鱼和钓鱼三种技能,并且这三种技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所以,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便是:初级钓鱼人很难钓到鱼,因为他们不明白想钓到鱼必须首先诱鱼进窝的道理。中级钓鱼人能够钓到鱼,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诱鱼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对留鱼的认识,因此渔获量并不多。高级钓鱼人不仅知道应该如何快速诱鱼进窝,同时还能够稳稳的把鱼留在窝子里,通过诱与留的结合让窝子里鱼的数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样一来爆护就是常有的事了。

窝料的粗细搭配:诱鱼与留鱼的结合

在钓鱼的过程中,窝料不仅承担着诱鱼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留鱼的作用,窝料的粗细配比正是诱与留的关键所在。这里所说的粗细是指窝料中粗颗粒物质与粉末状物质的结合,粉末状物质能够让窝料呈现出雾化效果,无数的粉末在水中漂摆形成烟雾状,通过这样的雾化来起到诱鱼的作用。但是由粉末状物质形成的雾化带并不能给鱼提供实实在在的食物,因此鱼进窝之后停留的时间不会太长,于是就需要粗颗粒物质来实现留鱼。

窝料中的粗细物质搭配

用于窝料中实现留鱼效果的粗颗粒物质种类很多,包括小米、大米、玉米渣、小麦等等。这些物质不仅颗粒大,而且比重较大,入水之后会快速沉入水底,在水底的稳定性较好,轻微的水流是无法让这些粗颗粒物质移动位置的。同时,这些粗颗粒物质是鱼能够实实在在吃到的食物,但是鱼想把肚子完全填饱却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这样一来便实现了留鱼的效果。

不难发现,一款优秀的窝料正是通过粗细的合理搭配来同时实现诱鱼和留鱼功能的,诱鱼迅速留鱼持久,这便是钓鱼人对窝料的极致追求。

窝料在水中的融散效果加快补窝频率:让鱼吃得更尽兴

如果仅仅只是认为在窝料中加入一些粗颗粒物质便能够起到很好的留鱼效果,那就未免把钓鱼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如何充分调动鱼的觅食欲望,也是留鱼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我们在饭店吃饭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服务员每上一道菜,然后一群人很快吃光,接着服务员又上一道菜,还是被大家抢光,这样的氛围会让人感觉到食欲大开,总感觉没有吃饱。但是如果服务员一次性把所有的菜全端上来,那么很可能随便吃几口之后就感觉已经吃饱了。这就是竞争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效应。

如果我们将窝点当做是鱼的饭桌就很好理解了,最正确的做法并不是将窝料一股脑的全部投放到窝点里,而是少量多次,高频率的投放,让鱼在窝点里对窝料以及饵料进行抢食,赶在鱼把窝料全部消耗完之前再投放少量的窝料,如此反复。这样不仅能让鱼留的效果更好,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鱼的进食欲望,提高上鱼的效率。

防止跑鱼:不要掀了鱼的饭桌

其实对于留鱼来说,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补窝不及时,而是在钓鱼的过程中对窝点里的鱼造成了惊吓,钓鱼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炸窝”。“炸窝”就好比是掀了鱼的饭桌,一群鱼在窝子里吃得正香,结果有人把饭桌掀了,也就意味着“宴席”就此结束。

如果窝点里的鱼数量较多,每当我们钓上来一条鱼之后,就会发现水面上会冒出很多鱼泡,这就说明窝点里的鱼已经受到了惊吓。有一种说法是鱼在遇到危险时会释放某种生物信息激素,通知同伴及时逃离。还有一种说法是被钓到的鱼在水中挣扎,掀起水流所以造成“炸窝”。通过水下摄像机的实验观察,我个人更倾向于相信后一种说法。

暂且不论“炸窝”的根本原理,至少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中鱼之后必须尽量减少鱼在窝点中挣扎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对窝点里其它的鱼造成惊吓。也就是说切线或脱钩跑鱼很有可能会对窝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很多钓鱼人在连竿上鱼的过程中突然停口正是由于脱钩或切线跑鱼所导致的。

要避免“炸窝”首先要选择使用更大的线组,窝点里鱼的数量越多,线组就应该越大,同时鱼钩也应该跟随线组一起增大。很多钓友担心鱼钩和线组增大之后,会让鱼在吞钩时遇到较大阻碍,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只要线组和鱼钩没有大到非常夸张的程度,窝点里的鱼在抢食的状态下吞钩是非常坚决果断的。

另外,为了保证较高的中鱼率,调钓应该适当迟钝一些,让子线在水底弯曲的幅度更大,并且没有十足把握的漂相一定要坚决放弃,争取做到抬竿必中鱼。如果抬竿刺鱼过于草率,就难免会出现鱼钩挂到鱼身体的情况,最终的结果十有八九是脱钩跑鱼然后“炸窝”。

当然,钓技再高的人也无法完全避免脱钩或切线跑鱼,但是有经验的钓鱼人在跑鱼之后会迅速补窝,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损失降至最低,在跑鱼之后及时补窝多少还能够留住一些鱼,哪怕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俗话说“留住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能够将少量的鱼留在窝点里,也是为自己赢得了重新诱鱼进窝的时间和机会。

羊群效应:诱留结合的最高境界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把留鱼的重点放在窝料的成分配比以及补窝上,其实这些都不是留鱼的最高境界。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成功的将10条鱼诱进了窝,并且将这10条鱼留在了窝点里,在不跑鱼的前提下最多也只能钓到10条鱼。如果想钓到更多的鱼,那就必须在留鱼的基础上继续诱新鱼进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时间连竿上鱼而不停口。

想要不断的诱新鱼进窝,仅仅依靠窝料的投放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有经验的钓鱼人会充分利用鱼类的生理特性,采用以鱼诱鱼的办法。多数的生物种群都存在“羊群效应”,鱼类也是如此。当少量的鱼在某一处进食的时候,必定会招来更多数量的鱼。

所以,想要诱更多的鱼进窝,想要始终保持窝点里鱼的数量充足,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能把窝子里的鱼全部钓完。留鱼不仅仅只是不让鱼逃离窝点,不把鱼全部钓走也是一种留鱼的策略,而且这种策略通常只有经验非常丰富的钓鱼人才懂得运用。

当我们感觉到鱼口越来越慢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窝子里的鱼数量已经不多了,此时就应该果断暂停钓鱼,而是将重点转移到补窝上来,通过对窝料的补充以及窝点里剩下的鱼来实现继续诱鱼进窝。所以,这种欲擒故纵式的留鱼策略,是诱鱼和留鱼合二为一的最高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