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说,成吉思汗不是死于六盘山,而是死于马可·波罗所说的“泰津的城堡”,即《元史》中说的萨里川哈老徒。推测出的最后结论是,成吉思汗被重伤于大金川的碉楼,而按照蒙古汗国的风俗,人去世3天内就应该及时行葬。

【语音版】成吉思汗之死背后的秘密  文/伍弱文

铁木真于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做大汗,尊称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一生征战,1227年卒死于行军路上,时年66岁。自他去世以来,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和探宝者都在找寻传说埋藏着无数奇珍异宝的成吉思汗陵墓。而成吉思汗的死因、葬地等,一直是困扰中外学界多年的历史之谜。

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主要有两种传说:一是行刺说。成吉思汗俘虏了漂亮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在陪寑时,这位西夏王妃刺伤了成吉思汗。这一说源于成书于清朝康熙元年的《蒙古源流》。1766年,蒙古喀尔喀部亲王成衮扎布将此书的手抄本进献给乾隆皇帝。乾隆令人将其译为满、汉两种文本,并题书名《饮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库全书》;二是中箭说。马可·波罗是13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记述:“这个战胜者(指成吉思汗)在六年中相继征服了许多王国和城市,后来在围攻一个叫泰津的城堡时,膝部受了箭伤,并且因伤势过重而死去。”

笔者认为后一种中箭的说法更贴近事实。并且成吉思汗的死,掩藏着蒙古汗国的一个天大秘密,这个秘密就是:战死者一般都谎报为病死。《元史·本纪第一·太祖纪》载:“二十二年(1227年)丁亥春,帝留兵攻夏王城,自率师渡河攻积石州。二月,破临洮府。三月,破洮河、西宁二州。遣斡陈那颜攻信都府,拔之。夏四月,帝次龙德,拔德顺等州。德顺节度使爱申、进士马肩龙死焉。五月,遣唐庆等使金。闰月,避暑六盘山。六月,金遣完颜合周、奥屯阿虎来请和。帝谓群臣曰:‘朕自去冬五星聚时,已尝许不杀掠,遽忘下诏也。今可告中外,令彼行人亦知朕意。’是月,夏主李晛降。帝次清水县西江。”这段记载说明,临死前一段时间,成吉思汗还在统兵征战前线,这说明他身体是好的,但不久他却死了,所以,中箭而死的可能性极大。当时拖雷等秘不发丧,还故意说是西夏王妃刺伤,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鼓舞士气,早日消灭西夏。所谓西夏王妃行刺说,只不过是掩盖成吉思汗中箭而死的幌子。

而且,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勇将木华黎、名将哲别、博尔术、成吉思汗小儿子拖雷、术赤的次子拔都,都是几次大战之后班师时,突然莫名其妙地遇疾而死,且都是英年早逝。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仔细揣摩和分析之后,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有可能都是战伤而死!但蒙古汗国上层为了不伤士气、鼓舞战斗力,而故意掩盖战死的真相,从而营造一种“打不死”的假象。所以,成吉思汗帐下的猛将极少“战死”。也许,这是蒙古汗国的军队常胜的秘诀之一吧。

传统意义上的成吉思汗陵,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中南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甘德尔敖包上,建于1955年。而成吉思汗的真正葬地一直是个谜,因为元朝皇家实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元史》载:“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葬起辇谷”。“哈老徒”系蒙语,意为“前哨、前锋、哨位”;“萨里川”,意为“黄色的平地”,合起来就是“黄色平地处的前哨”。这样模糊而泛泛地说,显然是有意为之,后人只能根据描绘的情景来推测。有不少人认为成吉思汗的葬地陵为“六盘山”,依据是,六盘山有成吉思汗的行宫,成吉思汗死前正好在此行宫避过暑。再加上,出卑皇后于1258年从蒙哥南伐,1259年农历九月八日去世于六盘山。

那么,成吉思汗那时真的在六盘山避暑吗?按《宋史》的记录,成吉思汗没有避暑,而是带领大军在秦岭南北掠夺。所以说,成吉思汗不是死于六盘山,而是死于马可·波罗所说的“泰津的城堡”,即《元史》中说的萨里川哈老徒。泰津是“大金”的音译,大金即大金川,在当地,“大”和“泰”字的口音是一样的,城堡指这里的高大石碉楼,大金川的土司官寨是由石碉楼组成,就像西方的城堡。而“起辇谷”指大金川北边的梭磨河大峡谷(“梭磨”藏语含义为“岗哨多”)。起辇谷的具体位置,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由此看来,大金川梭磨河最符合“黄色平地所处的前哨”的情境。对于神速的蒙古骑兵来说,这一线都是游牧区,成吉思汗攻打到大金川边是可行的。推测出的最后结论是,成吉思汗被重伤于大金川的碉楼,而按照蒙古汗国的风俗,人去世3天内就应该及时行葬。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后在大金川梭磨河边的山谷就地安葬,然后假称是在六盘山避暑以掩人耳目。因为这一带当时名义上属宋地,实际上却是吐蕃羌人部落自治,是西夏人的祖地,所以,成吉思汗临死时嘱咐一定要对西夏采取“灭之”的政策。成吉思汗为什么要进攻这里呢?主要是想在这里筹粮,建立西南大营地,为从侧翼包围金国做准备。1231年,成吉思汗的儿子拖雷带主力部队进攻汉水一带,直到四川北部,穿越宋境,直取金国河南。而拖雷就是按照成吉思汗遗嘱制定的作战路线实施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