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上海17岁男孩跳桥身亡#的新闻引起热议。

语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别毁了孩子的一生

重庆棒棒贝贝早教

整个过程,男孩从下车到跳桥,没有任何犹豫,过程只有短短5秒。

期间,母亲将车停在高架上,下车试图和坐在后座的儿子交谈,未果,再一次上车后数十秒,男孩下车,母亲未来得及抓住他,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掉了下去,捶地痛哭。

官方调查结果,让人痛惜:男孩17岁,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母亲选择了批评。

新闻一出,网友们纷纷为这个花样年纪的孩子感到惋惜,也为这位失去孩子的母亲感到心疼。

但这样的悲剧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前段时间就有9岁男孩撞碎学校玻璃,担心受罚,留遗书自杀的事件,再往前这类事情就更多了。

每一次面对这些新闻事件,都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受不了一点儿挫折,不懂得珍惜生命,也不考虑亲人感受,太自私;也有人说,有些父母的嘴坏到你难以想象,若不是内心够强大,真的活不到长大。

语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别毁了孩子的一生

重庆棒棒贝贝早教

-壹-

这则新闻让我想起了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判决》,故事的结尾,主人公格奥尔格在最后一次与父亲的争论中,被父亲认定为“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并判决儿子投河淹死,儿子居然“快步跃出大门,穿过马路,向河边跑去”,抓住桥上的栏杆“松手让自己落水下去”。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如同新闻中那位17岁男孩的生命一样,戛然而止,没有了后来。

#上海17岁男孩跳桥身亡#类似的新闻之所以每次都能引起大量关注和讨论,其原因就像某知乎说的那样:“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条陌生生命的逝去,而是看到了当年差点走到这一步的自己”。

老朽、专制的父亲,优柔寡断、懦弱的儿子格奥尔格,都造就了这场《判决》的悲剧。

而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家庭并不少,还有多少不被理解的孩子,多少不自知的家长,等待着下一个悲剧的发生。

因为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些都只是别人的故事。

语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别毁了孩子的一生

重庆棒棒贝贝早教

-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言说:“人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如果能带着教育和反思爬起来,错误就会成为课堂。我想:每个少年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必须从自信开始,可能正是从家人或老师的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开始!”

这也是我们一直推崇和建议家长们的“鼓励教育”,因为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语言暴力”究竟有多可怕。

有多少家长在无形中给了孩子一把上了膛的枪却不自知呢?

那些随口说出的难听的话,那些刻意说出的打击的话,都像是一发发子弹,打在孩子脆弱的心上,当这颗心破碎不堪的时候,你们却说“这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怎么了,受不了一点打击”......

语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别毁了孩子的一生

重庆棒棒贝贝早教

-叁-

《莱根谭》里有这样一段话:“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而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而正警之。如春风之解冻,和气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典范。”

一个家庭“和气”才最重要。试着多多鼓励孩子,认可孩子,理解孩子,多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少一些负面的责备和负担。

我们曾经,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父母的“语言暴力”,那些童年里的“遗憾”“委屈”都成为过往,现在我们为人父母,能做的就是不要再让那些过去的错误和发生在身边的“遗憾”再次发生。

孩子需要去学习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战胜挑战,如何面对挫折......但家长,何尝不需要去学习如果做一个“好”的家长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