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94年,是唐代倒数第二个皇帝唐昭宗乾宁元年,辉煌的大唐风雨飘摇,徘徊在灭亡的边缘。日本遣唐使菅原道真向宇多天皇进言请停遣唐活动。于是日本带着满满的文化自信迈进了公元10世纪,开始了"和风文化"时代。

平安时代,是日本文化发展的繁荣期,被称为圣人治世的年代。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描写的就是平安时代的人物"光源氏"。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代,是日本书道史上的黄金期。初期涌现了平安三笔,即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而到了中期,日本人不再满足于书法上单纯的接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试图挣脱唐风的束缚。

时代在召唤着大师的出现,"平安三迹"走向历史舞台。

一、野迹:小野道风

小野道风(894-966),出身汉学世家,其祖先是有名的遣隋使小野妹子,为"和风"书法的创始人。被誉为"日本书法的代表","羲之的再生"。

这是日本人自己绘的像,有点……

小野道风在学习王羲之的基础上,用笔多有圆转,呈现出优雅轻快、清淡柔和之感,同时更显精美。在他笔下开始出现不同于晋唐风格的日本式的轻灵潇洒。

小野道风 《三体白氏诗卷》局部

《玉泉帖》是小野道风的代表作,写的是白居易的四首诗。平安时代的日本贵族普遍喜欢读白居易的诗。

此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相比于中国人追求的"方圆结合"、"中和",他用笔一律圆转,显得柔和秀雅,在墨法上极力突出墨色浓淡干湿的对比。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跳跃感。这种大开大合的墨色使用,在中国人的书法中是少见的。在章法上确实能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

字法上楷行草穿插出现,则是对王献之"破体"的继承。

小野道风是最早推进书法"和样"化的书家,为日本书法打开了一扇大门。然而他的官位一直不高,当时的朝政被藤原家族总揽。

一次,68岁的小野道风和18岁的藤原佐理,共同挥毫书写皇宫门额,传为佳话。他拼搏到68岁才得到的官位,藤原佐理18岁就做到了。

四年后,小野道风逝世,日本书法的未来落到了这位少年天才的手里。

二、佐迹:藤原佐理

藤原佐理(944-998),祖父是当朝的摄政大臣,一生顺风顺水。道风去世时,佐理才23岁,少年英才,自然不愿意老老实实追寻前人的脚步。

26岁时所写的《诗怀纸》一札,已轻松自然的透露出其风流蕴藉、潇洒惆镜的气息。

藤原佐理为人放荡不羁,所留下的信札多是向人谢罪、申辩、道歉的信札。他的性格也集中体现在了其书法线条中,往往如"飞鸟穿林、惊蛇入草",放肆到底,充满弹性,变化莫测。

他的书法继承小野道风的同时,更加狂野飘逸,完全摆脱了唐风审美的束缚,仿佛一杯烈酒酣畅淋漓,令人畅怀激动不已。

书法在他的手中从工具转变成了可以宣泄和寄托情感的方式。

藤原佐理 《恩命帖》

其代表作《离洛帖》,是他书信中最为精彩的一章。可谓是达到了"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运墨境界。

藤原佐理《离洛帖》

中国人往往对汉字有一种敬畏,不会过度肆意,即使是米芾,也一定要守着一定的法度。而日本人却没有这种心理负担,真正表现出一种中国书法所不具有的性格,有向假名那种打散汉字结构取其局部的追求取向。

这种装饰性和抒情性很快被当时的日人所接受,写出了日本书法家的自信心。

三、权迹:藤原行成

"和样"书法起自小野道风,发展于藤原佐理,完成于藤原行成。

藤原行成(972-1028),曾任"权大纳言"的职位,所以他的笔迹被称为"权迹"。

藤原行成家世显赫,从小就不卑不亢。胸怀大度,沉重稳定,处置公务谨慎细致,待人接物态度中和,具有谦谦君子风度。

他的作品,不论哪一件,都可以看到他沉着、冷静性格的流露。其字形匀称、平衡、美丽、端庄,用笔精到微妙,以其宽弘大量的气度以及深藏不露的内力,通过恬静的笔致,创造出温和、优雅的书法样式。在日本一直保持着正统书法的地位。

藤原行成 《白氏诗卷》

藤原行成的书风比前两迹更为稳健,富有洗练、均衡的中和之美,点画粗壮之处具有充实感,内含筋骨,纤细之处笔致精到入微,格调高古。坚守着引以为优美典稚而自豪的和式书风。

其所临王羲之诸尺牍,气息厚雅,行笔自由,结字劲健,极得王字精神。藤原行成所处时代约相当于中国北宋初,早于苏轼、米芾等。其此临王作相比于同期大家如李建中,亦不见弱。

藤原行成临王羲之帖

日本民族在学习汉文化几百年后,终于在书法中发现了本民族的美。唯美,典雅,重修饰性和抒情性。"和样"书法的美和中国书法迥异,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然而,如果以中国传统的审美来看,"和样"书法形式过于单一,重视唯美而轻视了浑厚,修饰性强的同时少了自然书写的妙趣,随处体现着的忧郁、疏淡、清冷的气质。

终是一方小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