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9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计划2019至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按照《通知》的说法,这个“双万计划”的目的是旨在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

不同于“双一流“推出时的全社会高度关注,“双万计划”公布后,社会上对其的反应比较冷淡。

在这里陈大夫就说说这个“双万计划”,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纯属个人观点,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探讨。

(来源:微言教育)

开始忍不住要吐槽一下,教育部再颁布什么新的“计划”“纲要“,能不能放过“一流”这俩字?

现在已经有四个“一流”了:“双一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以前直接写985高校怎样怎样,211高校怎样怎样就可以,现在一句话能写得和绕口令一样:

据统计,双一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平均每所有XX个“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XX个“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比“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高%XX……..

你愿意叫“拔尖”叫“卓越“,叫“先锋”都可以,拜托别再搞第五第六个“一流”了。

(来源:腾讯教育)

我们目前能够得到的关于“双万计划”的绝大多数信息,基本都来自教育部的那一纸通知。

而这篇通知里却偏偏没有回答高校们最关心的问题:评上”双万计划”,到底给不给钱?

高校建设、申报一项类似的“计划“也并不是没有成本的,需要一群行政人员和教师准备一大堆各类材料。

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肯定是无法持续的,你不给人点甜头,谁还陪你玩啊?

从“双万计划”的规模和其评选范围来看,一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中相当一部分,以及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多数都会来自“双非”省属高校。

由于10000+10000的数量实在太大,有不少人认为到时候这些省属高校可能会是教育部只负责发头衔,而具体的奖励则由省里负责。

广东浙江江苏京沪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高校可能就会得到一大笔钱,而本来地方财政就已经入不敷出的东北、中西部省份很可能就象征性得给一点。

(来源:微秀萝北)


全世界可能没有哪个国家的哪个行业能像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那样,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计划“、”纲要“、”工程“了。

但其中真的被社会大众广泛认知和接受的,就只有“985工程”“211工程“。

“双一流“计划已经实施了快两年了,不少大企业的HR还是招聘时985的放一堆,非985的放一堆。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高校在学校资源充足程度、学生学业水平、教育质量等各个方面,让即使不懂教育的普通民众都能直观感受到明显的不同。


“双万计划”想要达到这样的国民认知度,恐怕还任重道远。

(来源”新浪新闻)


那么,“双万计划“是不是不重要,大家没必要关心呢?也不是这样的,

这份名单的关注点可能会比较特别:

大家关注“双一流“,看的是哪些高校、哪些学科入选了;

而“双万计划“传递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则是:哪些高校的哪些专业没入选。

名单上的大约20000个专业,已经占到了全国所有高校开设本科专业总数的两三成,可以说这就是一份基本合格名单。

对于“双一流“高校,哪些本科专业如果连续几轮都没能上榜国家级“一流专业”榜单,就基本能说明这些专业的教育质量极为平庸,已经和学校的整体水平严重不符;

这些专业中不少未来的前景要么是彻底改革、合并。要么就是被裁撤掉。

对于“一流专业”名单上的高校,如果你发现某个院系里的所有专业都没能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则基本可以说明这个院系是学校里公认的弱势学科,在高考报考时需要特别注意;

这些高校里连省级“一流专业”也评不上的,也可以被视为这些学校的“拖后腿专业”,合并裁撤的优先对象。

对于普通“双非”高校,“双万计划”国家级入选将成为所在学科争取挑战“双一流”一流学科的必要条件;

学校对于这部分专业的资源倾斜肯定会日趋明显,与其他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来源:一读EDU)


在之前的文章里,陈大夫曾经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国家应该对现有的本科专业进行强制末位淘汰制。

目前不少高校开设的本科专业过多过滥,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本科教育质量一直低水平运行没有提高的迹象。

这样的高校985,211,普通本科都有,其中有些从本世纪初大扩招时期开始就存在上面的问题,但一直没解决。

比如多年前由好几家高校合并而成的东北某老牌985高校,校内资源整合一直阻力重重,现在竟然仍然还开有120多个本科专业,比清华北大还多,其中不乏水平很平庸的专业。

我的建议是:像“双万计划“一样,对各高校的所有本科专业每2-3年进行一次申报和评估;

按照学科和地域分配“枪毙名额”,每次淘汰水平排在最末的5%,被淘汰的专业当年开始取消本科招生资格。

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部分学科和专业、国家重点扶持的部分中西部省份可以享受特殊待遇,不执行末位淘汰。

(来源:一读EDU)


当然,多数业内人士会觉得我的主张太偏激,有没有不那么残酷的做法呢?双万计划的做法就是了:

“双万计划”就好像是幼儿园老师给表现好的小朋友贴个小红花;而我的建议则是把表现最差的小朋友开除出园。

目的是一样的:实现国内本科高校间的有效竞争和优胜劣汰,激励各高校真正拿出行动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合并裁撤掉没有竞争力的专业。

前者显然比后者的做法更加人性化,实行起来阻力也肯定更小。

但我比较忧虑的是:这样的做法对于相当一部分真正落后的高校不一定有激励作用。

比如山东某双非普本省属高校,光本科学生人数就三四万,二十多个学院八十多个本科专业,但全校只有一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学校每年的预算平均到每个学生的头上才一万块钱出头,就凭这点钱就根本不可能组织起像样的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太水,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

(来源:新浪教育)


在这些高校里,图书馆里的书籍多年不更新;科研项目急需的仪器试剂迟迟买不了;老师参加外地学术会议差旅费不给报销,学生宿舍、饮食条件十几年如一日地惨不忍睹。

像这样除了人多之外几乎一无是处的“巨无霸”本科高校,光我知道的在人口大省山东、河南都有好几所,比我说的这家还惨的也不乏实例。

双万计划“的整体政策方向我十分支持,但我也有自己的忧虑:

拿小红花鼓励大家好好表现的做法,虽然对于大多数小朋友有效;

但对于那些确实整体落后,既没钱也没资源,已经看不到希望基本论堆了的高校,可能并不会起到足够的激励效果。

(来源:教室布置网)


这些高校的主政者未必没有进取之心,但往往掣肘于叠床架屋的学校内部权力体系,以及教职工普遍捧铁饭碗拒绝改变的保守心态而难有作为。

这些高校内部机制中的淘汰机制已经失效,必须通过外界的力量强制它们“动起来”。

这些高校可能需要的是“深入灵魂“式的变革,但他们本身已经没有这样做的动力;

就好像我们身边的部分后进同学一样,混日子时间太长,已经失去了奋斗的信心和意愿。

近年来,“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的理念被前所未有地着重强调,陈宝生部长本人也在各种会议上强调这要求高校要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不少高校也已经先行一步,做出了一系列的成功经验,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但我最关心的是:怎么能让那些现在已经几乎“论堆儿“的,高校里的”后进生“也行动起来。

只有成功做到这一点,才能说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取得了成功。


大学声,(collegesay)是一个以“为大学生发声”为宗旨的自媒体。

在这里你能看到中国大学生群体最关心的热门社会事件;最急需的学业生活资讯;全国各高校学生维权报道;以及独家的大学声调查报告.......

我们愿尽一切努力为大学生发声,帮大学生维权,伴大学生成长,与你一起不断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