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涂山上木门庙

三涂山位于城西两公里处,坐落伊河北岸,为县城之屏障。古志云:“左控陆浑之固,右依三涂之险”。三涂山为历史名山,据史料记载,远古时期,女娲部落便居此拓荒生息,传说黄帝即出生三涂。夏王大禹曾久居三涂,治水伊河,娶妻涂山氏,并在涂山召开万国大会,成立华夏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所以,三涂山乃华夏文明之发祥地,嵩县之骄傲。

三涂山主峰蛤蟆崖,状若巨蛙,伏卧伊水西畔,嵯峨陡峭,壁立百丈,与对面老龙山夹击伊河,形成伊河峡谷,名“崖口”,古称“水门”,即大禹劈山疏流所成,与陆浑、龙门并称三大“伊阙”,称“伊门”。置身崖顶,可极目四野八荒,东望九皋挺秀,南瞻七峰吐翠,北观西岩戴雪,西眺天池山色,夜听伊水秋声,朝看三塗雾雨,县城新貌近在咫尺,湖滨风光尽收眼底。古来文人雅士时常徜徉其间,赏山品水,一抒情怀,流传下“朝渡伊水门,伊水入门流,惬心乃成兴,淡然泛孤舟……”(唐·楼颖)、“三涂望行云,陆浑方滞雨……”等众多名诗佳句。

蛤蟆崖顶有木门庙一座,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是瓦岗寨将领徐世勣等奉旨为义军首领李密修建的神庙。据《唐书》记载:李密率瓦岗军在偃师与郑王王世充决战,密兵败投唐,后遭李渊猜忌,密欲反唐,王伯当苦劝不从,只得跟随李密《双叛唐》。二人率旧部袭取桃林县后,向熊耳山东逃,欲投部将张善相。唐军遣盛彦师率数千骑追击。李密行至陆浑县(田湖古城村)南七十里处的三涂峡谷中,遭遇伏兵拦腰截杀,李密中箭于崖口西侧“箭口河”,王伯当奋力护救,同死难于三涂“扎死沟”。李密即平,唐王宣其罪状,李密旧将徐世勣请求收葬,获准。徐世勣遂率瓦岗兄弟来到三涂祭葬李密,将二人遗体葬于三涂山南五里处(即黄坪村后坡)。堆为巨塚。“对密仍行君臣之礼,三军皆缟素,故人哭之,多有呕血者”。李渊担心瓦岗弟兄怨恨生变,为笼络瓦岗军心,遂勅命于三涂山蛤蟆崖顶修建李密庙,并立碑纪念。

相传,修建李密庙时,一日午饭时分,来了一老翁,晧发银须,衣衫褴褛,谦问工匠可有活干。工匠斜睨嗤鼻,讥讽说:只剩一合庙门,因无门板而未做,有本事你用刨花给做两扇庙门吧?匠工们哄笑着吃饭去了。这老翁不羞不怒,遂拿残余木屑,用唾液粘就门板两块,顺手一抹,不刨而平。其正面现龙凤呈祥,背面呈百鸟朝凤,图案绚丽,制作精巧,四面裁定,安于门框,严丝合缝。工匠们见状,惊叹喝彩,蓦然间老翁倏忽不见。众工匠始悟乃祖师鲁班显圣,慌忙跪地遥拜。因庙门系木屑所制,十分珍稀,故称“木门庙”。

唐亡而朱温后梁兴。“原因庆历中,贼张海涛至庙不利而退,遂获安全。是年旱祷雨有应,按国经于梁开平三年(909)置廟,勅封义应候。”故而,李密庙又被梁太祖封为“义应候廟”。

至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太常礼部报经中书院批送朝廷,圣上降旨,特封木门庙为“熙宁候庙”,并令河南府监工督造。

因木门庙之门十分精美珍稀,故而传扬四方,慕名而登山观赏者纷纭,终被贼盗窃去,杳无踪影。此后,工匠们曾几次重做庙门,却始终做不精美,安不严切,干脆作罢。自此成了没门庙,蛤蟆崖亦称作“没门庙岭”。木门庙一庙五名,一名一典,颇具奇情。

据康熙《嵩县志》载:蛤蟆崖上有木门庙,唐初建有正殿三间,拜殿三间,坐南朝北舞楼三间,东边建有厨房三间。正殿主神李密,侍从王伯当与尤进忠。梁开平三年,又增修正殿、拜殿各三间,广生圣母殿,内供太任、周姜、思媚三位女神。

1945年日寇侵嵩,木门庙曾被占作据点,遭到破坏。1999年,附近信士捐资重修木门庙,建正殿一座。内塑义应候李密坐像,左王伯当,右尤进忠。东尽间敬奉鲁班神位。每年十月二十八为固定庙会,成为县城附近一处观光景点。

【 文 / 吴瑞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