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研究数据的积累,在学术界基本达成了共识,中国人使用华法林的抗凝强度(INR2-3之间)与西方人无明显差别,但是达到同样效果使用的华法林剂量却是明显低于欧美人种。而关于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国人的起源,存在着两种理论流派的交锋:一种主张非洲单一地区起源,另一种主张多地区连续进化。

大家可能有这样的经历,看国外大片的时候常常感觉到外国人的身体条件要明显比华人强壮,体型及身体器官更大。有时候大家自嘲:人家是吃肉喝牛奶长大的,而我们是吃馒头喝粥长大的。事实上身体条件上的差别不能完全归结到饮食差别,还存在生物特异性的差别。那么,我们华人既然身体条件有别于欧美人种,服药剂量是否能和欧美人种一致呢?今天我们就要讨论这个问题。

谈到华人体质特异性的问题,不得不从我们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关于中国人祖先起源问题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亚洲最初人类的来源和现代中国人群的起源。而关于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国人的起源,存在着两种理论流派的交锋:一种主张非洲单一地区起源,另一种主张多地区连续进化。

“非洲单一地区起源说”,即各地区的现代人都起源于大约15~20 万年前的非洲,以北京猿人为代表的东亚直立人是进化的绝灭旁支,不在现代人祖先之列;部分中国分子生物学家通过对东亚人类基因(Y 染色体)的研究,支持西方学者的论断,认为现代中国人直接祖先是65 万年前经西亚到南亚、东南亚,然后由南向北迁入的。另一些学者主张“多地区连续进化说”,提出世界各地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是各地区古人类(早期智人乃至直立人)在本土连续演化成现代人类,但期间发生过少量外来人群与基因的融合和交流。

无论如何,我们中国人已经在我们的土地上进化了数万年,肯定已经形成了我们自己特有的体质类型,这是毫无争议的。那么,我们是否和欧美人种在服药剂量上有差别呢?答案是肯定的。先从一些临床上的示例说起吧。

华法林使用起源于欧美,在中国的应用经历了长时间的争议和困惑。起初一些专家认为中国人抗凝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低于欧美人,也引用了一些日本及台湾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研究数据的积累,在学术界基本达成了共识,中国人使用华法林的抗凝强度(INR2-3之间)与西方人无明显差别,但是达到同样效果使用的华法林剂量却是明显低于欧美人种。欧美国家推荐华法林使用初始剂量为5mg,而我们国家指南推荐的初始剂量为2-3mg,有些情况下是从1.5mg起始的,达到目标抗凝强度(INR2-3之间)所使用的华法林剂量也明显小于欧美。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也同样说明着这个道理。欧美国家指南中常常建议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强化口服他汀类药物,比如阿托伐他汀80mg每晚一次,瑞舒伐他汀40mg每晚一次。考虑到以上剂量在我国患者中可能存在隐患,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业内专家未认可以上剂量。同样,当我们服用较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时候发生肝功能损伤的机率较之欧美人高。在华人人群中,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足以达到同样的降脂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尽管循证医学模式已经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广泛接受,但是对于心血管具体药物使用剂量。临床实践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临床试验。不同种族所需或可耐受的剂量不同这一事实值得尊重。心血管药物剂量也反映出普遍真理必须与各国具体实践结合才是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

希望我的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更多健康信息,请关注张之瀛大夫。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