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晓亮

近日,《百年追梦: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史事编年(1918-2018)》(以下简称“《史事编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付梓,于金秋时节面世。笔者捧读这本时跨百年、装帧雅致、内容厚实的精品力作,抚今追昔,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史事编年》系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与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合作编纂,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吴景平与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赵海担纲主编,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副秘书长陈三三博士与广发银行上海分行纪委书记刘平博士任副主编,团队密切协作,众手成书,堪称佳话。

笔者从事档案史料编纂有年,深知史料汇编成书之不易。《史事编年》之所以能顺利出版,推其原因,主要有四:首要的是主其事者须有溯史追源的情怀,心怀敬畏,高度重视,全力推动,严格把关;第二,须整体谋划,提前准备,充分讨论,分工协作,循序渐进;第三,须有精干高效的团队,对已沉寂经年的浩瀚史料进行整理爬梳,条分缕析,务求认真扎实,严谨细致,言之有据;第四,须有合宜之人负责统稿、核校、增补注释等,以符史实、学术规范与出版要求。以上四点,该书编纂者皆已达之,值得欣幸和钦佩。

翻检《史事编年》,笔者认为有如下四个特点:一是客观公正,如实记述,不作溢美之辞;二是体例统一,脉络清晰,读来一目了然;三是内容翔实,详略得当,要言不烦;四是考证确凿,厘清不少曾经混淆不清或以讹传讹的史实。

人是群体动物,社会性是其天然属性。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不同地域,每个社会,都有各式各样的群体或团体,构成了世界的多元性与复杂性。近代以降,随着银行的产生,世上又多了一个银行人群体。时势使然,银行界的同业团体便呼之欲出了。

上海为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城市。早在清末,上海绅商中的有识之士,就有倡设银行公会之议。1909年,由信成银行周舜卿、沈缦云二人发起,主要参与者有大清银行席德辉,交通银行李云书、王丽薇,中国通商银行谢纶辉、顾永铨,四明银行周金箴、虞洽卿、王玉山,浙江银行孙恒甫,裕商银行蔡吉安,信义银行朱清斋,裕宁官银号陈巨川,广东官银号史润甫,以及信成银行办事董事刘葆良、王一亭等,众人在海天邨集议。沈缦云讲述倡设银行公会的宗旨,同时指出“虽然公会固宜速立,而入会之资格,不得不严”,并草拟了对资本之调查、钞票之限止、现洋之备存等方面都有所擘画的简章,认为成立银行公会是“今日银行家最要之计画”。这一倡议,立即得到李云书、周金箴、虞洽卿的赞同,准备进一步商讨推进。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清末政局动荡,以及随之而来的辛亥革命战事影响,这一计划最终未能落地。

发起成立银行公会的部分银行家合影

时光转瞬,民国肇始,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发起成立银行公会的使命,落在了新一代银行家的肩头。经过银行家精英们整整三年的殚精竭虑、酝酿绸缪,1918年7月8日下午,上海银行公会在香港路4号新大楼举行正式成立大会,发起人之一、时任中国银行副总裁张嘉璈莅会并发表演说,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宋汉章为临时主席。12家会员银行均派代表参会,包括中孚银行孙景西、浙江兴业银行李铭、广东银行黄朝章、聚兴诚银行葛绳武、中国银行宋汉章、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陈光甫、中华商业储蓄银行江少峰、四明银行孙衡甫、浙江兴业银行盛竹书、交通银行钱新之、盐业银行杨韵秋、金城银行田少瀛。其中,孙衡甫是惟一参与过1909年集议的银行家,这时,他的身份已转为四明银行总经理。而其他会员代表中,好几位是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新型金融人士。经投票选举,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地方实业银行、盐业银行、中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7家为董事银行。各董事通过投票,选举宋汉章为会长,陈光甫为副会长,李铭为书记董事。从这一天起,崭新的大楼,全新的上海银行公会,新鲜出炉的掌舵者们,开启了近代上海银行业新的航程。《史事编年》正是从这一年6月入手的。

1918年落成的上海银行公会大楼

细读《史事编年》,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上海银行公会在近代中国政局、社会和金融大变迁中所显现的家国情怀、真知灼见和卓越才能,至今读来,依然澎湃如潮,令人振聋发聩。从字里行间,我们深深感知,那些人品、学识、经验俱佳的近代中国精英们,不计社会动荡与时局艰险,在时代大潮中乘风破浪,孜孜以求,探寻金融救国之钥的广阔胸襟和热切情怀。

金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国之根本。上海银行公会作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业团体,虽身处时代逆境,但在维持金融相对稳定和社会安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那些群星璀璨、叱咤风云的近代银行家们,曾经殚精竭虑,勠力同心,作出过不小的贡献。在上海银行公会百年纪念之际,他们曾经真实发生,但许多已被历史湮没的嘉言懿行,《史事编年》的1918年至1953年部分,已作了细致的挖掘整理,呈现在读者面前。改革开放之后,1992年成立上海市银行(外汇)同业协会,1998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围绕“自律、维权、协调、服务”的职能,有效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与桥梁作用,《史事编年》也作了客观梳理,见证了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有作为。

上海银行同业公会大楼旧址,今香港路59号

公会史事编年贯穿百年,其中1992年至今的部分,应当说更有其现实意义。读者诸君会发现,这部分内容与1918年至1953年的叙事风格有些不同。据悉,现今的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秘书处人手甚少,在繁忙紧张的各项工作之外,为此次百年公会纪念,组织专人兼做1992年至今的公会大事梳理,纯粹利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殊为不易。相关青年同志原本并无编纂大事编年的直接经验,通过专家精心指导,仔细查阅1992年以来公会自身的相关档案与诸多文件,梳理成稿,并请相关领导和当事人审校,反复修改。他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体现出对公会百年纪念的极大情怀和高度负责态度。同时,在百年纪念的机遇中,这些青年同志也得到不少历练,视野拓宽,能力提升,进一步增进了对公会工作的使命感与荣誉感,更加有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这一时期的情况,笔者之前并无了解,通过细读这部分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来之不易的历程,以及中国金融业特别是上海银行业日新月异的大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可以说得益于前述人员的功劳。

近年来,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关于近代中国金融史尤其是上海金融史的档案史料整理和研究方兴未艾,成果迭出。如档案史料整理类,有《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汇编》《上海银行家书信集(1918-1949)》《稀见民国银行史料丛编》《民国银行家管理思想论丛》等;专题研究类,有《中国金融史集刊》《中国金融史专刊》《中国金融变迁研究系列》等;图册类,有《海上金融——上海市档案馆藏档》等。此次,《史事编年》与《百年珍影:图说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1918-2018)》联袂出版,珠联璧合,为中国金融领域及研究园地又添一抹亮色。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从业人员和学术研究者以《史事编年》和《百年珍影》为重要参考读本,鉴往知今,在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时代大潮中稳步前行,再创佳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