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研发的内镜质量改善人工智能监测系统“内镜精灵”(英文名称:ENDOANGEL),显著降低了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盲区率。陈明锴教授介绍,“内镜精灵”相当于消化内镜医生的“第三只眼”,能及时提醒内镜医生检查不要放过检查死角,尽可能早识别有问题的消化道部位。

“操作评分90分

遗漏部位:胃体上部小弯侧

请注意!”

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一台人工智能(AI)监测系统

“内镜精灵”(ENDOANGEL)

正在向操作台上的消化内镜医师

发出一系列指令

当医生为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内镜精灵”会自动识别检查“盲区,及时提醒医生未曾到达的检查部位,避免消化道疾病的漏查、漏诊

“内镜精灵”避免漏查漏诊

国际关注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研发的内镜质量改善人工智能监测系统“内镜精灵”(英文名称:ENDOANGEL),显著降低了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盲区率

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消化病学国际顶级期刊Gut(《英国胃肠病学会官方期刊》,影响因子达17.016分

4月3日,世界三大通讯社之一的英国路透社(Reuters),专题报道中国医生这一重要临床技术创新,引发国际关注

国内形势

“内镜精灵”项目负责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于红刚教授介绍,目前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占中国癌症总发病率的43.5%。消化道肿瘤若能早期发现,治愈几率高达95%

内镜检查是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的必要手段。但由于内镜医师检查水平参差不齐,高水平内镜医师稀缺,基层医院消化内镜检查中漏检、漏诊现象较多。中国和世界部分其他地区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仍低于20%

创新发明来自临床需求

“要是有一个智能系统,能在我们做内镜时,及时提醒哪些部位还没检查到就好了。”

在巡诊帮扶中,于红刚教授不止一次听到基层内镜医师这样的感慨和需求。这也给了他开发人工智能(AI、助力消化内镜检查最初的启发和动力

于红刚教授在基层医院手把手指导消化内镜操作

医测携手

绘制人体消化道“地形图”

从2017年开始

于红刚、陈明锴等研究团队成员开始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AI),降低胃镜操作过程中的盲区率

他们与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专家合作,绘制出人体消化道的“地形图”,并依照消化内镜检查的诊疗规范,标识出必查的“坐标点”

经过近两年的研发,“内镜精灵”系统成功投入临床使用

于红刚教授团队使用107个真实的胃镜检查视频测试“内镜精灵”系统,结果表明:该系统监测胃镜检查盲区的平均准确度为90%,平均灵敏度为88%,平均特异性为95%

在一项随机试验中

分配到“内镜精灵”辅助胃镜检查的153名患者的盲点率(5.9%),显著低于常规检查组的150名患者(22.5%);

“内镜精灵”辅助胃镜组的平均检查时间(5.03分钟)明显长于对照组(4.24分钟);

“内镜精灵”可以抓取并储存胃镜不同部位的典型图片,自动产生患者的图片报告。研究表明,“内镜精灵”自动产生的图片报告文件完整性(90.64%),显著高于内镜医师(79.14%)

内镜医生的“第三只眼”

陈明锴教授介绍,“内镜精灵”相当于消化内镜医生的“第三只眼”,能及时提醒内镜医生检查不要放过检查死角,尽可能早识别有问题的消化道部位

如果医生经过提醒、还是没有检查到某些“死角”的话,“内镜精灵”还会阻止检查报告的打印发布

于红刚教授在回应路透社记者关于为何会采用AI技术辅助内镜检查的采访时指出:

医生有时过于自信,但实际情况可能出乎意料。如果有一个智能监测器‘陪伴’内镜医生,他们的手术

水平会更加稳定,日常内镜检查的

质量也会提高。

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医生,但它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检测。

希望这种设备能尽快进入大规模临床常规使用,帮助全世界更多医生掌握正确规范的内镜检查方法,提升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诊治水平

据悉,2019年以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内镜精灵”研发团队多次获邀到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参加国际消化病、内镜诊疗高端学术会议,并作专题演讲,向世界同行展现中国内镜医师的精湛技艺及创新发明

“内镜精灵”引发的国际关注还在持续中:

“内镜精灵克利夫兰诊所心血管医学主席Eric Topol在国外社交媒体上转发,并给予积极评价

Eric Topol是美国心脏病学权威专家、遗传学家和数字医学研究员,成立了克利夫兰诊所勒纳医学院。其社交媒体粉丝高达16万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武汉大学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中华内科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消化学会主任委员、内科学会及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所在单位;湖北省消化内镜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湖北省消化内镜质控中心挂靠单位。

学科技术力量雄厚,有教授、主任医师15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5人。博士生导师于皆平教授、沈志祥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罗和生教授是国内知名消化系疾病专家,对消化系统危重和疑难疾病的诊治深有心得,尤其在内镜诊治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查看往期消化内科“尖板眼”

消化名医推介

于红刚

医学博士,德国及美国博士后研究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消化内科主任兼消化内Ⅰ科主任

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消化道早癌内镜下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胆道、胰腺疾病的内镜治疗,精于胃镜、大肠镜和小肠镜的诊疗操作

科研成果:

发表第一及通讯作者SCI论文数十篇,主编专著1部

星期四上午、星期三下午(知名专家门诊),星期五上午(东院区)

谭诗云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消化内科副主任兼消化内Ⅱ科主任

消化系疾病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消化道早癌、肝胆胰疾病、纵膈、腹膜、盆腔占位的内镜诊疗,特别是超声内镜的诊断与治疗

科研成果:

主持完成国家和省级课题1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10部

星期一上午

周中银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消化内Ⅰ科副主任

诊疗专长:

胃炎、消化性溃疡、胆胰疾病(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以及胰腺炎等)、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

科研成果:

主持省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主编专著1部

门诊时间:

星期二下午

沈 磊

医学博士,副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消化内Ⅱ科副主任

诊疗专长:

消化内镜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擅长消化道早癌诊断和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科研成果:

主持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专著2部

门诊时间:

星期二上午

陈明锴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诊疗专长:

消化内镜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多种原因所致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对胃肠动力性疾病有较深研究

科研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4部

门诊时间:

星期二上午

制作:龚雨西 高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