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创板上市要求中特别提到,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的情况下,医药行业企业需要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而没有对净利润等财务指标进行限制,这将为部分研发实力优秀、具有融资需求的未盈利或处于成长初期的创新药公司提供融资上市的新途径。科创板同样允许“符合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并为上市公司设置5套上市标准,并要求“医药行业企业需取得至少一项一类新药二期临床试验批件”。

科创板开放申报以来,生科领域又迎来一波春天。

4月16日,上交所公布第15批科创板受理企业名单,迈出闯关第一步的企业总计已达79家。来自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共计18家,占比近1/4。

2018年4月,港交所的新政改革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曾引发一波资本争夺创新药企业的波小高潮。不过,随之而来的破发潮,很快让港股的生科版块褪色。港股新政恰好迎来一周年之际,科创板横空杀出,争夺代表未来的生物科技企业。

科创板的估值水平将比港股更高,几乎是目前的一致预期。实际上,已经有部分原本有意登陆港股的生物科技企业转投科创板,此前已经登陆港股的复旦张江,在宣布将回科创板后股价立刻大涨。

1. “抢跑”科创板

从3月8日复旦张江发布公告,拟在科创板上市,成为医药行业首家公告进行科创板申请的公司。仅1个月后,来自医疗健康领域的受理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8家。

目前科创板医疗健康领域受理企业有8家生物医药企业,分别是科前生物、微芯生物、特宝生物、申联生物、苑东生物、热景生物、博瑞生物、华熙生物;8家专业设备制造企业:安翰科技、贝斯达、赛诺医疗、海尔生物医疗、微创医学、心脉医疗、普门科技和佰仁医疗,另有2家研究和试验发展企业:美迪西与诺康达医药。

为何生物医药成为了科创板“宠儿”?

从社会需求来看,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但国内医药问题不能依赖进口,我国目前还有很多的临床用药需求尚未满足。完善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机制,有助于推动医药创新发展。

此外,从发达资本市场寻找规律可以发现,从行业发展来看,生物医药领域具备高成长性。

而从投资角度出发,生物医药的研发周期较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将有利于企业融资,让二级市场有机会尽早参与和分享企业和技术发展红利。

2. 创新药的抉择

在创新药方面,港股可谓“百花齐放”,科创板仅一棵独苗。

因为资金投入高、研发难度大,创新药一向被誉为“制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进行创新药研发的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基石药业等被港股悉数收入囊中。

在科创板上,这样的“明珠”只有一颗,即来自深圳的微芯生物

2014年12月,微芯生物的拳头产品西本达胺获批在国内上市,成为全球首个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和全球首个获批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癌的口服药,被行业人士誉为“站在了创新的世界最前沿”。

可以说,微芯生物成为科创板生物医药板块最大看点。

医药创新企业前期研发投入高,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融资需求旺盛。

以创新药企业为例,根据Tufts Center2014年的统计数据,21世纪前10年平均每开发一款新药需要花费13.95亿美元,若考虑资金成本,总成本达到25.58亿美元,而该数字在20世纪70年代仅需要不到2亿美元。

整体而言,新药研发费用快速增长,研发周期也在延长,目前研发一款新药平均需要10~15年时间。因此,对一个创新药企业来说,在重磅品种上市之前可能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就体量而言,港股明显吸纳更多大体量创新药企,包括百济神州、华领医药、基石药业等净资产规模多为数十亿甚至百亿,目前的净资产不足5亿元微芯生物只能称得上“小而美”。

虽然科创板亦允许亏损的企业上市,对于医药企业仅要求“取得至少一项一类新药二期临床试验批件”,这样的门槛并不算高。但是,对于亏损动则数十亿元的处于研发阶段的创新药企,科创板能有多高的接受度?这仍然是个未知数。

3. 中国的“纳斯达克”?

港交所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虽不设财务门槛,但从公司投资人和产品的发展阶段两方面衡量公司质地,即要求有资深投资人且产品通过概念阶段。公司上市前至少6个月必须有资深投资人给与投资。“资深投资人”包括专门的医疗保健或生物科技基金、管理资产总值不少于10亿港元的投资者、主要制药公司或其风投基金。

科创板同样允许“符合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并为上市公司设置5套上市标准,并要求“医药行业企业需取得至少一项一类新药二期临床试验批件”。

科创板的标准与港股相比略严。不过,按照歌礼生物等赴港上市的几家创新医药企业,实际上均能满足科创板的硬性上市标准。以歌礼生物、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为代表的港股生物医药公司动辄百亿市值,虽然均未盈利,但其研发实力、国际化背景更强。

另有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医疗健康领域融资总额达到825亿元,同比增长79%,融资事件695起,同比增长53%,中国在融资事件数上已经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因此,科创板的出现无疑是向符合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开启了资本的大门。

为了增加融资手段,以及方便PE/VC等投资机构到期退出,一些优秀的医药创新型企业会寻求纳斯达克和港股上市。一方面,优秀企业境外上市给境外股东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企业在境外上市缺乏认同感,无法实现价值最大化。

科创板上市要求中特别提到,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的情况下,医药行业企业需要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而没有对净利润等财务指标进行限制,这将为部分研发实力优秀、具有融资需求的未盈利或处于成长初期的创新药公司提供融资上市的新途径。

微芯生物可比上市公司财务指标

平安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科创板的推出有望解决这一尴尬局面,从上市要求来看,科创板总结了纳斯达克和港股的优秀经验,有望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

纳斯达克生物科技股的历史数据显示,近十年来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稳稳跑赢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2000年以来,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涨幅高达330%,同时不断涌现出100倍以上涨幅的超额成长个股。

在现有中小公司为主的格局下,科创板如何成为内地版“纳斯达克”?后期不排除有核心竞争力创新药企业大概率会考虑A股+H股、纳斯达克等多个板块上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