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来,武汉晚报和天天正能量合作开展了很多公益项目,奖励了不少凡人善举,都是通过刘丰的部门执行落地。在武汉,天天正能量发现和奖励了一批代表正能量的医护人员。

正月初七一早,我联系了武汉晚报记者刘丰,打算通过他做一个采访。

刘丰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在武汉晚报,他担任着公益研究院院长一职。多年来,武汉晚报和天天正能量合作开展了很多公益项目,奖励了不少凡人善举,都是通过刘丰的部门执行落地。

在武汉,天天正能量发现和奖励了一批代表正能量的医护人员。我的采访计划,就和他们有关,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关。

但是,这个采访,成了一次没有完成的采访。甚至,采访都没有开始。

听了我的想法之后,刘丰回复说:都在一线,早8点到凌晨1点。估计没时间弄。

整个春节假期,看着节节攀升的确诊病例,每天心都揪着。但在这一刻,我反而平静下来。

我知道,在武汉抗击肺炎一线的6万医护人员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面孔。

正月初六,我的同事文娜在湖北卫视的新闻里,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曾经的天天正能量获奖者,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杜荣辉。

过去10年,杜医生每个月都会抽出一天,自驾往返200多公里,为患病村民义诊。10年,6万公里,雷打不动……她说,医生下乡比病人奔波要好,帮病人省路费,也有助他们养成就医意识。在这次疫情中,作为定点医院的中坚力量,她担任了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组组长,和同事们一直在最前线守护危重病患,一个月以来,连日奋战,过得不知今夕是何年。

我们了解到,作为援疆干部,杜荣辉医生的丈夫去年11月就已远赴新疆,保障边疆平安稳定,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和分心,杜荣辉医生迄今未告诉丈夫,自己早已奋战在抗击肺炎的一线。

我们给奋战在一线的涂蕾医生发去了问候短信,过了一会儿,她回复了四个字:谢谢关心。

涂蕾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副主任医师,被人们誉为“侠女医生”。她的这一“花名”来自去年9月15日。在D2242次列车上,一位13岁小乘客急症发作,只身带着4岁女儿,从老家南昌返回武汉的涂蕾,听到列车广播急救寻医通知后,抱着娃火速赶往现场。多年的临床经验让她立即诊断为患者有急性阑尾炎、腹膜炎,合并腹腔感染。她全程护理小患者,并劝说其家人提前在汉口站下车,送往协和医院做急诊手术。她还拿出自己的钱,资助手头窘迫的患者一家。

将孩子从死神手里拽回来的涂蕾医生获得了天天正能量奖励的5000元特别奖励,她转手就把奖金转赠给了孩子。

在过去的六年多时间里,我们在武汉发现和奖励了一批杜荣辉和涂蕾式的医护人员。他们的背后,都有一段让人心头一暖、眼睛一热的故事:

深圳开往武汉的最后一班高铁上,一名男乘客突然发病,呼吸、心跳停止。她紧急施救,中途靠站后又在站台上不停地急救。开车时间已到,8岁的儿子来催她上车,但她没有丢下病人,仍是不停地胸外按压,直到救护车赶到。而这趟列车也为她破例多等待了几分钟。她是武汉协和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周静;

跪在急救车上,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100多秒,200多次胸外按压,每一秒她都不曾停顿,每一次都拼尽全力……她是“90后”女护士、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急诊科护士陈雯;

河南信阳新生儿欣欣病情恶化,在租用的救护车上,三位医护人员全程蹲在孩子的病床边,密切监测孩子的生命体征并随时进行护理,历时4个半小时,连夜从信阳赶到武汉。他们是武汉市儿童医院医务处主任毛冰、护士长王波和新生儿内科副主任医师郑军;

为了帮一位1岁女孩尽快实施急救手术,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1万多元。在获得天天正能量5000元奖金后,他又把钱捐给了科里另外一个病重的孩子。他是武汉儿童医院的“90后暖心医生”邓文月;

2岁的小响铃母亲患癌去世,父亲卧病在床,她从出生起没吃过一口母乳,没玩过一件玩具。小响铃的父亲重病住院,她被奶奶带进病房,成了最小的全天候陪护家属。这个命运坎坷的小女孩,连白面馒头都吃的津津有味……11名护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做了个约定,每人当孩子一天的“妈妈”,为改变这一家的处境拼尽全力。

这个故事,发生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风湿免疫病区……

在天天正能量六年半以来奖励过的7000余例凡人善举中,医护人员占比超过了十分之一。

在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武汉发生了两名前线医护人员被患者家属打伤这样的恶性事件,令人痛心。但我们也读到一个14岁女孩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父亲写的一封家书。她已经好多天没见到爸爸了。

信中写道:“流感突起,肺炎逼至,想父亲安康?……您于院中应多加留意,谨防传染。吾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病毒肆虐的当下,亦如是。”

我的采访,是一次不成功的采访。但是我的内心平静而知足。我知道,这个时候,不去打扰他们,就是最好的关心,就是最大的祝福。

是的,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