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乱世三百年——从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83)

如果说武大姐儿杀程务挺多少还有点儿能说的出来的由头儿,毕竟边将勾结宰相,不管搁在哪个朝代那都是大忌;但说到王方翼,那可真的就是冤枉了。

咱前面说过,王方翼的奶奶的哥哥是李治的爷爷李渊,从这个角度说,王方翼和李治那位著名的王皇后多少能攀上点儿亲戚关系。众所周知,武大姐儿跟王皇后,是死对头。

再有一个,王方翼跟程务挺说来都是裴行俭的门生,也是由裴老爷子提拔、举荐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论起来,这算是师兄弟。处死程务挺之后,武大姐儿始终担心王方翼会有异动;担心的多了,武大姐儿索性给王方翼安了个裴炎案余党的罪名,将其逮捕下狱,而后流放崖州;流放途中,王方翼病死(“太后以夏州都督王方翼与务挺连职,素相亲善,且废后近属,征下狱,流崖州而死。”)。

武大姐儿一怒之下,大唐损失了两员名将。非常讽刺的是,当突厥人听说程务挺被斩于军中时,居然拉开架势开起了庆功宴,而且还给程务挺修了祠堂,每当军队出征抢劫,先要到庙里对着程务挺的神位祈祷(“突厥闻务挺死,所在宴饮相庆;又为务挺立祠,每出师,必祷之。”)。

公元685年初,骨咄禄可汗亲自率兵,劫掠大唐边疆;一时间大唐北疆狼烟四起,武大姐儿不甘示弱,派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行军总管,迎战突厥大军。

不过淳于处平显然没那两下子,当年4月,突厥大军攻击代州,淳于处平率军增援,在忻州与突厥军遭遇;结果唐军被杀的大败,阵亡官兵高达5千余人(“突厥寇代州;淳于处平引兵救之,至忻州,为突厥所败,死者五千馀人。”)。

这一仗对大唐来说,兵力损失倒在其次;关键是突厥人获胜,使得北方原本保持中立的铁勒九姓起了波澜;铁勒人中的同罗、仆固等部落宣布脱离大唐,归附突厥。

千里之堤,很可能溃于蚁穴;如果不对这俩部落妥善处理,极有可能形成示范效应,那其它部落都跟着学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大唐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受命调集河西诸州骑兵,出居延海,讨伐同罗、仆骨。这位也是出自裴行俭门下的将领果然出手不凡,咬住了这俩部落就不撒嘴,一顿穷追猛打,迫使这两个部落山穷水尽之余不得不再次投向大唐,总算遏制了北方局势进一步恶化。

摁住铁勒人,并不意味着大唐和突厥之间局势逆转;突厥人依旧频频南下,从大唐掠夺走大量的人口和牲畜。

这种成本消耗,再厚实的家底儿也受不了;武大姐儿也无奈了,不得不从西线吐蕃战场上调出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转道北线以防突厥。

黑齿常之说起来也是出自裴行俭门下,正是在后者大力举荐之下,黑齿常之在唐军中崭露头角。咱前面说过,公元678年,唐军在李敬玄率领下讨伐吐蕃,可惜李敬玄水平忒差,导致唐军惨败;关键时刻,正是黑齿常之率敢死队硬生生的从吐蕃军的包围圈儿上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为全军突围立下头功。

之后,在裴行俭的提携下,黑齿常之先后担任河源军副使与正使,负责与吐蕃作战;并且在战场上多次击退吐蕃军,确保了大唐在西南方向上的安全。

现在,朝中名将凋零;黑齿常之作为救火队长,赶赴前线。

一到前线,黑齿常之很快进入角色;不仅经常亲自率队巡逻,而且在几次小规模的交锋中均挫败了突厥人。

几个回合下来,突厥人损失不小;武大姐儿也很高兴,下旨任命黑齿常之为燕然道行军总管,以李多祚为副职,专司负责反击突厥。

很快,考验黑齿常之的时刻到了;公元687年2月,突厥大军在可汗阿史那骨咄禄率领下蜂拥南下,朝廷诏命由黑齿常之领衔,统帅唐军迎战。

突厥这次出兵,兵分两路,一路由阿史那骨咄禄率领,走东线;负责袭扰大唐幽州一带;另一路由大将阿史德元珍率领,走西线,过长城向朔州攻击前进;从兵力配置上看,前者属于偏师,而后者则为主力(“二月,丙辰,突厥骨笃禄等寇昌平,命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帅诸军讨之。”)。

不过这个情况黑齿常之可不知道;但是,凭借多年的战场经验累积出来的如女人抓小三儿一般敏锐的直觉;黑齿常之判断,阿史那骨咄禄的东线应该是饵,而阿史德元珍这一路才是其主力所在。

黑齿常之跟副手李多祚一商量,后者也是一员“骁勇善射”的沙场宿将,战场感觉很好,当即同意主帅的看法。

既然统一了思想,那接下来就简单了;唐军动员起来,奔赴前方迎战。

两军相遇的地点唤作黄花堆,大概位置在今天山西省山阴县东北。

这一仗唐军打的极为出色,黑齿常之和李多祚身先士卒,唐军将士舍生忘死,打的突厥骑兵连连后退,最后阿史德元珍不得不下令后撤,黑齿常之指挥大军向北追杀了40余里,直杀的突厥人丢盔弃甲,尸横遍野这才收兵回营(“大破突厥于黄花堆,追奔四十馀里,突厥皆散走碛北。”)。

史书上虽然没记载这一仗突厥人损失有多大,但应该很大;因为战役结束后,阿史那骨咄禄不仅从东线撤军了,甚至还把突厥大营一口气儿撤到了漠北,远远儿的拉开了和黑齿常之的距离。

可是到这会儿,应了那句老话儿了;福兮祸所依。

肿么呢?

黑齿常之连续击败突厥人,立了大功;有人眼红了。

此人名叫爨宝璧,时任右监门卫中郎将。这货的官儿呢,如果说他就是个看大门儿的,虽说有点儿挤兑人,但也是实情;只不过他看的大门儿有点儿特殊,是皇宫的大门儿。

既然官名里有个将字,这货也就人五人六儿的拿自己当个将领看。既然都是将领嘛,人黑齿常之在前方杀敌无算,立下大功;爨宝璧非常眼热,跃跃欲试的也想到边关上立他一功,给自己的军旅生涯添点儿产业。

因此爨宝璧连续上书武大姐儿,坚决要求领导批准自己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锻炼,领兵出塞一劳永逸的解决阿史那骨咄禄问题。

爨宝璧话说的慷慨激昂,还真就打动了武大姐儿;武大姐儿说那你就去呗。不过,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武大姐儿还是留了后手,命令爨宝璧必须跟黑齿常之通力合作,共同出兵剿灭阿史那骨咄禄。

可是,等爨宝璧一出京城就不是他了;早把武大姐儿的叮嘱抛到脑后;像他这种京官,那可是能看到内参的;前方战报说的明白,阿史那骨咄禄已经远远儿的撤走了,这说明突厥人没实力了嘛;既然这样儿,何必再劳动人老黑的大驾呢?!于是这货也没通知黑齿常之,自己个儿带了1万多骑兵,向北出塞,准备寻歼突厥军的主力。

要说爨宝璧的运气其实还算不错的,他这支部队深入敌境整整两千里,还真找到了阿史那骨咄禄主力的位置;而且更有利的是,他发现了对方,对方可还没发现他。

如果啊、如果,如果此时带队的是李靖、李勣、苏定方、薛仁贵这种级别的将领;还跟你废话?这会儿肯定第一时间就杀过去了;阿史那骨咄禄绝对凶多吉少,就算他本人能逃出生天,突厥军肯定会遭受重创。

可惜,眼前这支唐军带队的就是个看大门儿的。

面对天赐良机,爨宝璧居然看都不看,而是派人去突厥大营面见阿史那骨咄禄,得意洋洋的威胁对方,我们的精锐部队已经到达,你们识相的赶紧投降,否则巴拉巴拉巴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