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
“读不完一本书,是因为没时间,没精力,还是手机刷太多?”
“你买了多少书,没拆封的有多少?”

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你是否又被这“灵魂三问”给问倒了呢?

最近几日,微博上出现了一个话题——“我国人均读4本纸质书”,强势挤进了热搜榜的前十。你是拉低了这平均数,还是可以匀点给别人呢?

从“每日经济新闻”发布的内容来看,这“4本纸质书”的背后,还呈现出这样的阅读特点:

①综合阅读率提升,阅读人群增加;

②超半数成年人倾向数字阅读;

③四成以上成年人自认阅读量少。

宋真宗赵恒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毛姆说: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几乎可以躲过人生任何痛苦的避难所。

村上春树说:能和某人谈一本你喜欢的书,而且他的感受和你一样,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和一群有着共好的人,读一本都热爱的书,交流、讨论彼此的观点,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

就在过去的一周里,热爱散文作家简媜的小伙伴,刚刚完成了一期“7日共读《女儿红》”的活动。按照2018年的平均标准,我们用7天的时间,读完了一年1/4的书。下一个1/4还会远吗?

7天共读《女儿红》”活动缘起于简媜写作三十年精装典藏纪念版的发行。在这全新的版本中,简媜老师特别撰写了新序,首次释出了多张珍贵的照片,而且对《四月裂帛》这篇深受大家喜爱的文章,做了全新的修订。

《女儿红》为简媜1991年至1996年间创作的散文集,叙写女性高贵与壮丽,探索了女性的内在世界,听其声,窥其情,以介乎散文与小说之之间的浓烈文字,剖析了女性的犹疑与坚持,寻觅与探索,展现了其情感奥妙与挣扎之声。

共读活动于4月2日发布,8日晚8点开营,短短几天之内,就有上百位小伙伴报名参加。身处台北的简媜老师,特别录制了一段视频,发布在自己的微博上,邀请自己的粉丝来与她一起参与《女儿红》的共读活动,在书中遇见和发现又一个自己。

简媜老师在共读的7天中,用语音带读,陪伴大家一起完成共读。

7天的活动,共有128名小伙伴加入互动群,其中87人完成了236篇的打卡日记,有的还在群里继续完成打卡和分享。

@未渡

关于再版的改变很欣喜,“迦南之地”统统换作“梦土”,也替换掉许多基督教的语句,许是便于人懂。它的后续在《我为你洒下月光》。两人不能成就之事何其多,并非只关乎上帝。我们一生里遇到的那位无可替代的人,往往需要数倍于相识的时间去忘记。时常如火燎水涝反复浸泡,因拥有而勇敢,因失去而颓废,都是珍贵的过去的自己。
近日看完《伦敦生活》第二季,我把结局放在开始倒退回相遇。神父依然选择了上帝。与文中“医生”一样的固执的内野。而我在预料到结局后再看结局,发现自己已经能平静接受并且放弃幻想的挣扎。或许上帝的名字叫“未来”吧。

十多年前,未渡就买过一本《女儿红》。这次为了共读,她买了全新的版本。在阅读《四月裂帛》这篇作品的时候,她做了详尽的笔记,从增减的片段,修订的文字,排版的出入等,她将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一一标注了出来。

她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用心地记录和感受。因为读得深入,才会印象深刻。在推崇“快读”的时代,她能沉下心来,去细读一篇文章,着实难能可能。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她应该也在书中遇见了另一个自己吧。

@西卡

在《谁在银光闪闪的地方,等你》里,简媜老师写到了自己和家中长辈的相处之道、包括将来预备如何和自己的儿子儿媳孙辈相待。
曾经,我也很不理解家中的长辈,为何不愿和我们住在一起,帮我们照顾他们的孙辈,宁可自己每天乘着公交车来回跑。我把那理解成一种故意的疏远、冷漠。而后,在漫漫的时间里,我才晓得我的长辈是多么明智,他们是真心实意地为我们着想——保留适当的空间和距离,是为了让亲情有更妥帖的空间安放。而在我那些苦恼的日子里,简媜老师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它让我汗颜,让我愧责,让我第一次站在老年者的立场上去读懂他们。
尤其记得有一天早上,婆婆依旧拎着一篮菜进了家门,笑嘻嘻地当做一个玩笑似的对我说:昨晚乘公交车回家时,司机问,你是不是在这附近上班呢?每天看你早上来,晚上去的。说完,她放下菜篮,换上家居服,洗了手就赶紧来帮我抱娃儿。那一瞬,我低了头,眼酸,心愧,我的婆婆,在退休之后,重新当起了银发上班族。
所以啊,喜欢简媜老师文字的人,是必得从她那些美丽文字的背后,读到她的一腔温柔善意的柔情的,然后成为那个能更善意对待身边人的人。

我们读书,是为了跟着文字去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是为了多学习一点知识;是为了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温柔安定的内心……

我们读书,更是为了通过书中的文字,来改变自己自己对待世界的态度,从书本开始,从内心出发,让自己更好地成长。

因为简媜的作品,西卡遇见了一个更包容的自己。

@秋蓬

重温旧文,看见自己的成长痕迹,还能与同好者或浅或深地交流,从更多不同的角度解读。
《在密室看海》这是一篇不太愿意读的文,终于花了一个小时重读一遍,也是直到最后,从密室、从无尽的暗夜走到了阳光灿亮的下午。所以,读了最后几段。在心情灿亮之时,姐姐忽然想到妈妈,想到的是妈妈这个女人带领她们见识瑰丽的谜,终究是用了美好的词。
我觉得,姐妹俩终于找到了自我,从与妈妈的纠缠中脱胎出来了,姐姐是姐姐,妹妹是妹妹,她们分别成为了自己。这是一条漫长的自我认同的路啊!
共读《在密室看海》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小伙伴都提到了“与自己和解”“自我认同”的话题。

“同时诞生的两个人,能同时看懂一幅风景吗?”双生的姐妹,因为有自己的性格和个性,即使看到了同一幅风景,也会有自己的解读。当她们成为了自己的时候,属于她们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书中的姐妹最后都和自己和解了。那我们呢?我们是否有和自己和解呢?在这里,我们会遇见一个可以认同自己的自己。

@清波:以前读书总是不定时,有时看很多,有时很久不看,一周的打卡,将书分成小块,每天一点点,这样是更好的读书习惯。

@七重门:再次阅读,重温旧文,还是那个简媜,却读出不一样的自己。

@烟波蓝:让我能挤出时间来看书,大学重读一本高中时期看过的书心态很不一样更加联想到自己,给我最近新生的一些困惑有了些微的解答。

@浮生未歇:收获最大的就是重走了一次高中读《女儿红》时候的心路历程,同时又有作为一名研究生的新感悟。有时候读到某个句子,我几乎能够记起来第一次读到时的那份心情,就好像是这薄薄的书页给我的心境拍了快照,留存至今。

@不夏:从前一个人读《女儿红》,感觉是团圆之夜却只有自己一个人面对一堆板栗,整晚都在和坚硬的板栗壳斗争;像是而这次共读,仿佛那个桌上终于有了一壶女儿红,可以真正的赏月了。

@AURORA佳:《贴身暗影》留给我的形象更深:我第一次不能把文中人和事件的虚构与真实分辨得清楚,或者在最纯粹的虚构中,那本来就是真实,并且心甘情愿一再不能放心文中主角的境遇和后来的结果。艾略特的诗句就象一句魔咒,在我耳边反复回响:请往下再走,直下到那永远孤寂的世界里去。

@许苗:好几篇是陈旧的故事,却读来有震荡感,甚至有的故事略微残忍了。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有地,这是很多时候都会向往的,可以盛放自己。当去年有了自己的家,第一时间买了一面墙的书架,把跟随自己多年的书放上去,每天回来看着的时候,内心都是欢愉的。

@I__ice: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就是《产权》这篇散文,它在我眼里不是房子自己选择主人,而是女儿可以及时止损的果断。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现在这个人情社会,很多人都是很优柔寡断的,人们可以放纵别人一次次伤害自己,侵害自己的利益,只能自己一次次生气,却没有下定决心去终结。看似只是简简单单讲述的旧房子念旧主,里面却藏着很多道理,如果不想让自己受伤就在知道自己错了之后及时改正,不要让错误无法弥补。

七天的共读时间,在自由打卡的制度下,有人用语音分享自己的打卡内容,有人用图片呈现,也有人用文字。大家的打卡内容和感受的分享,让人印象深刻。

不管以什么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一群有着共好的人在群里交流、讨论的时候,当头脑中的想法迸发出来的时候,这期间,彼此之间擦出的火花,是会让我们的阅读产生第二次升级的。

共读,因为有一群共好的伙伴的同行和陪伴而让读书这一件事,变得更有意义;因为大家的一起输出分享,而让收获能化为己用。

这一期的《女儿红》共读已经结束了,下一期你期待参与简媜老师哪本书的共读呢?我们期待与你一起继续同行。欢迎留言与我们一起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