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舌尖”系列前两部的灵魂人物,时隔四年陈晓卿带来了全新纪录片《风味人间》,不仅豆瓣评分达到9.4,杀入浙江卫视周日晚黄金档也让这部作品成为第一部可以正面PK娱乐综艺的纪录片。在《风味人间》中,观众看到了美食与背后人文、历史的关系,在食材的流徙中感受人类文明的变迁。美食类节目已经成为市场上的富矿,但在陈晓卿看来,大环境并没有那么乐观,他说:“同在江湖中,俱是可怜人。”

不能走得太快

讲故事是核心

《风味人间》开播后不仅刷屏社交媒体,更相当下饭,赞誉袭来,陈晓卿的态度却冷静且谦虚,在他看来,“大家的胃口越来越高了,而且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每个人都站在美食链的顶端,都觉得自己吃的是最好的。“也许正是因为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一部8集纪录片能展现的体量有限,在有限空间中讲好故事才显得更加重要。

时报:开播后评分很高,这个成绩您满意么?

陈晓卿:播出之前我们做好了各种思想准备,现在的传播业态这么复杂,发生什么都有可能,所以更多的是给团队打预防针,如果有批评,要虚心接受。

时报:《风味人间》在拍摄手法,讲故事的方式方面也有很多创新,您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陈晓卿:这些年来最大的变化是创作在“迁就”观众。所谓“迁就”就是在方方面面充分满足观众的视听感受。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稍微有影响力的纪录片,都是偏清新、偏综艺向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吸引更多观众去看。作为传统纪录片人,如果没有明星加持,就得靠讲故事去吸引观众。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十几年,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直接去告诉观众这个是什么,这样会让观众很快产生审美疲劳。要用戏剧化的外观,用科技的手段给观众描绘出一个有意思、有内涵的视觉奇观,技术不是最重要的,讲故事才是核心。

时报:《风味人间》中的外国美食比重已经很高了,未来的拍摄计划中,有哪些可以先剧透下么?

陈晓卿:我们接下来会不停地,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作品出来,明年会有一个关于“全世界的不约而同”的节目。现在《风味人间》里面有1/3的内容是国外,明年的时候我们就可能有一半的内容是国外——既有一种食物不同的吃法,也有不同的食物同样的吃法,会看到反复的碰撞。后面我们还会拍谷物的故事。还有啤酒,从它诞生到今天,人类最古老的酒精用料,我们会把它讲的很有趣。因为我啤酒肚长得特别厉害,希望大家知道什么样的啤酒是真正有意思的啤酒,啤酒的秘密在哪里,为什么每个人都可能是酿酒师。

时报:美食纪录片总是离不开背后的人,但美食本身与人的故事,两者的平衡怎么选取,您觉得觉得比重应该是?

陈晓卿:讲多少故事,讲多少食物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其实两个极端的观点都有,有的观众就认为人太多了,希望把人都删掉,直接就上吃的,不要讲人。也有的观众说,只停留在吃喝层面太浅薄,深厚的人文精神哪儿去了。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被撕扯,众口难调。其实很多人有特别好的故事,也不太敢放出来,有点儿害怕。但是好在这次播出的方式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会给大家准备非常多的物料,比如西班牙火腿的切片表演,桑奇德里安是西班牙国宝级的切片师,我们会把他的精彩的小片播出来。

提问:《风味人间》有很精致、高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食材,也会有很多原生的,甚至相对贫困地区的食物,会不会想传递更多深层次的思考,或者提出一些严肃的问题?

陈晓卿:我特别担心的一种情况是,在放一个电影,在放一个纪录片之前,导演说的话太多,其实我要教你这么看,那么看。其实对一部作品来讲,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我刚开始做美食纪录片的时候就是想,不能因为我们走的得太快,而忽略了想去表现的东西;不能因为我们的口味越来越一致,生活越来越平静,就忘记了曾经有一个丰富的,有一个多彩的世界,这是我大概的意思,我觉得它是一以贯之的。

纪录片的综艺化

是大势所趋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陈晓卿经历了身份的转变。事实上,从“舌尖2”播出时与电商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开始,他操刀的纪录片,已经开始传统电视纪录片向商业纪录片逐渐转型,而这恰恰也是国际上优秀纪录片制播平台探索多年后总结出的商业模式。近几年,中国的纪录片行业从数量和质量上发展都很快,作为一直处在行业中的局内人,陈晓卿有话说。

时报:这几年美食纪录片有很多人在拍,您觉得整体行业的外部环境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陈晓卿:美食纪录片从量上有非常大的增长。而且也是多样态的,除了在主流媒体、传统媒体、互联网,我甚至看到过在餐厅里专门给餐厅定制的纪录片。在整个影视行业来看,纪录片已经是非常边缘的一个产业了,大家如果还不相互搀扶,抱团取暖的话,就更难发展了。

时报:现在短视频行业非常火爆,而很多人看纪录片,其实是通过小屏、移动设备观看的,甚至还有人说5分钟以内的碎片式内容更符合互联网传播需求,您觉得呢?

陈晓卿:这个世界上只有好片和烂片,时长并不是决定一部片子成功的前提。故事的外观是最重要的,反倒是我们有很多故事以前是以局部或者特写来构建的,你会发现观众很快就疲劳,哪怕就在小屏上都会容易疲劳。人观看世界的方式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画面语言的语法也是有规律的,所以我们以中近景的东西居多,有特别重要的东西,我们会关注局部和细部。

时报:以用户为导向的创作,似乎会让纪录片变得综艺化,甚至过度娱乐化,您怎么看?

陈晓卿:纪录片综艺化是挡不住的,但创作者们完全可以去拍不过度娱乐化,但又能被大家喜欢的作品。就目前国际上纪录片制作的情况来看,一些国际大厂牌都太偏向娱乐了。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偏综艺向的拍摄确实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实际上,国际纪录片制作机构在非常细致地揣摩观众的接受心理,他们研究得特别仔细,比如什么样的片子才是好看的,什么样的信息到达率最高,什么样的剪辑适合哪个年龄段的人……因此,你拍的作品观众爱不爱看,决定了这部作品是否是好作品。

时报:您觉得未来纪录片会向综艺真人秀方向去发展吗?

陈晓卿:端着纪录片的碗、看着真人秀的锅,这肯定是一件特别讨好的事情。像《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他们是吃了我们纪录片碗里的东西,其实我们完全有能力把它拿过来,和纪录片相结合,做得更好一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