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早对宇宙进行无线电波监测的正是弗兰克-德雷克,1960年,德雷克在美国绿堤天文台将一架口径26米的射电望远镜,瞄准了地球的近邻——鲸鱼座τ星与波江座ε星,试图寻找那里可能存在的文明所发出的信号,这项观测被称为“奥兹玛计划”,可惜遗憾的是,奥兹玛计划最终无果而终,德雷克没有接收到任何来自地球以外智慧生命的信号。1959年,搜寻地外文明计划也就是SETI的两位科学家——吉塞普-可可尼与菲利普-莫里森提出,最好通过观测频率为1.42GHz的射电波来寻找地外智慧生命。

个人演唱会还有

3683天

仰望星空,不知你是否也会心生孤独之感,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我们既没有收到来自朋友的问候,也没有遭到来自敌人的威胁,难到宇宙中真的只有人类一种智慧生命吗?不,我们不信,我们要去寻找。或许前途充满凶险,但不论结果如何,我们真的想知道,外星人,你在何方?欢迎收看大型娱乐节目回到2049第四季第16集《你在何方:寻找外星人》。

长久以来,外星人存不存在这一问题,人类对此无非就是两个主观性极强的答案:一是有,二是没有。什么叫主观性极强,说白了就是瞎猜,但这也实属无奈,因为除了瞎猜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幸运的是在1961年,射电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帮助我们找到了头绪,他提出了一个公式,可以用来推测我们生活的银河系中,存在多少能够与地球进行无线电通信的高智慧文明,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德雷克方程”。与很多不知道高到哪里去的公式不同的是,德雷克方程的表达极其简单,它只是7个简单因子的乘积。这7个因子分别是:R*:银河系中每年诞生的恒星数量;Fp:具有1个以上行星的恒星的比例;Ne:行星系中拥有适合生命生存环境的行星数目;Fl:有生命诞生的行星比例;Fi:有生命的行星中演化出智慧生命的比例;Fc:智慧生命能够进行无线电通信的比例;L:拥有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文明持续的时间,单位是年。

德雷克

德雷克方程

可以看出来,德雷克方程并非一个具有严谨科学意义的公式,这只是一种更为理性的瞎猜罢了,事实上,在德雷克方程面世之初,由于这些因子的数值到底是多少,人们只能大致推测,所以很多人也质疑德雷克方程是否具有科学意义。不过话虽这样说,但德雷克方程毕竟为人类深入了解星体与生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迈出了人类寻找外星人这一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德雷克方程。

实话实说,德雷克方程虽然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却十分难以理解,其难点就在于这个方程的第一个因子R*,R*代表银河系中每年诞生的恒星数量,乍一看,我们很难理解这一因子与宇宙文明的数目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好在如果你仔细深究的话,就会发现更糊涂了。我做这期节目文案的时候,也是想了很久,最后终于把自己想睡着了。我也查了很多外文的、中文的资料,但是都没有关于这个R*的详细解读,想去问德雷克博士本人,又苦于没有他的微信。无奈之下,我决定对其进行强行解释:我们R*Fp、Ne三个参数相乘时,可以得到银河系中类地行星形成的速率。后面的三个参数Fl、Fi、Fc则告诉我们,像人类这样的先进文明在一个类地行星上生存的可能性有多大。将这些参数与外星文明将可探测的信号释放到太空的时间长度相乘,就会得到银河系中智能文明的数量。你肯定没听懂,我讲出来这句话我都不懂。既如此,倒不如祭出我们的最终杀器——2049假装明白大法,反正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人家方程都给你列出来的,我们就不管那一套,算就行了。

首先,我们把R*这个破玩意儿放在一边,为什么放在一边呢,因为我看它不爽。先来看Fp,也就是具有1个以上行星的恒星的比例。1995年,人类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了系外行星飞马座51b,而直到2009年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升空之后,太空观测才变得异常活跃起来,借助开普勒望远镜,天文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系外行星,截至目前,人类发现的系外行星已经超过了3800颗,它们的种类和大小各式各样,有的像地球这样由岩石构成,有的像木星那样由气体构成,还有的则像天王星那样主要由冰构成。根据以往的观测结果,科学家推测,恒星拥有一颗以上行星的比例约为65%,也就是【Fp=0.65】。

再来看Ne,一个行星系中拥有适合生命生存环境的行星数目是多少呢?研究认为,行星表面存在液态水,是行星上演化出生命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在一颗恒星周围,会存在一个适合生命生存的范围,这就是宜居带,在这个范围内,水能够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对于太阳系来说,宜居带的范围是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0.95-1.5倍之间,在这一区域中有两个行星,这就是地球与火星。虽然现在的火星上没有海洋,但根据一系列探测结果分析,火星以前曾经存在过海洋。目前科学家认为,如果对类太阳恒星及其周围的行星进行观测的话,尽管仍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但10颗恒星中会有一颗恒星的宜居带上存在着类地行星。也就是说,对于类太阳恒星所组成的行星系来说,每个星系平均会有0.1颗处于宜居带的类地行星。

太阳系宜居带

除了类太阳恒星之外,天文学家在质量仅为太阳质量8%左右的、昏暗的矮恒星周围,也发现了大量的类地行星,比如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TRAPPIST-1恒星,观测发现,TRAPPIST-1周围有7颗类地行星,而其中至少3颗都处于宜居带上。研究认为,这些恒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类太阳恒星,大约占到了银河系内恒星的七八成。所以,综合两类拥有不同恒星的行星系统,我们大概可以说,平均来看,一个行星系中,拥有适合生命生存环境的行星数目大概是1颗,也就是【Ne=1】。

TRAPPIST-1星系

下一个因子是Fl,也就是有生命诞生的行星比例。要想了解这一数值,我们就要考察一下生命是如何诞生的,进而推测出演化出生命的概率是多少。可惜的是,即便是地球生命的起源,我们尚且不甚了了,所以要想得出Fl的数值,基本上也只能靠猜了。目前的理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38亿年前,当时的地球,不知何种机缘巧合,凑齐了原始生命诞生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这就是:传递遗传信息的分子、促进化学反应的酶,以及包裹这些物质的膜。事实上,宇宙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有生命诞生所需的有机物。比如说,分子云中存在着甲烷、乙烷、乙醇等物质。而且,科学家在坠入地球的陨石中,还发现了甘氨酸、丙氨酸等氨基酸,而氨基酸正是构成蛋白质的原材料,此外还有长链脂肪酸,这是构成脂质的原材料。1953年,美国化学家斯坦利-米勒在含有甲烷、氨等模拟地球原始大气的气体中,通过电火花放电,成功合成了碱基以及氨基酸等复杂有机物,其中的碱基便是构成DNA和RNA的原材料。目前的研究认为,这类分子是在海底的热液喷口或类似陆地温泉那样的场所,经过多次化学反应,才逐渐形成了生命所必须的复杂蛋白质或类似RNA的分子。同时,漂浮在水中的这些分子被封闭到膜中,并在封闭的膜内进一步发生化学反应。这样一来,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后,终于诞生了功能更高级的物质,并最终演化出了生命。

米勒

当然了,我们很难想象,地外生命也利用与地球生命完全相同的蛋白质或DNA,其产生的机制也或许完全不同。不过科学家相信,在类地行星上,最初胡乱连接在一起的分子,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后,或许会变成具有生命必需功能的物质。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只要条件具备,就必然会诞生生命,也就是说【Fl=1】。

那么在这些生命中,诞生高度文明的概率又是多少呢?这就比较费劲了,以地球来看,生命诞生三十多亿年后,才演化出了多细胞生物。之后,又陆续演化出鱼类、两栖类,在它们成功爬上陆地后,才诞生了哺乳动物,而我们人类的历史则只有短短的几百万年,智人就更是只有十几二十万年了。毫无疑问,诞生出智能生命,这是一件概率极低的事件,不过科学家倒是很有信心,他们认为,只要一颗行星上诞生了生命,再假以足够长的时间,比如50亿年以上,那么出现智能生命是必然的,所以我们暂且可以视作【Fi=1】。

下一个就是智能生命可以进行无线电通信的概率了。这个数值比较好猜,毕竟拥有通讯手段对生存是极为有利的,所以对于智慧生命来说,他们一开始必然也和人类当年一样,使用着极为原始的通讯手段,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他们必然会研究物理定律,迟早也会掌握无线电通信技术,所以我们可以姑且认为【Fc=1】。

好了,中间这几个因子编完了之后,我们就可以来撸一下R*和最后的L了,也就是银河系诞生恒星的速率与拥有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文明所持续的时间。银河系的年龄大约为100亿年,而其恒星数目为2000亿颗,那么R*就是2000亿颗除以100亿,恒星形成速率也就是20。当然了,现在的分析表明,目前银河系作为一个成熟的星系,其恒星产生速率已经十分低了,大约为每年1颗恒星,反正1和20差得也不多,我们就算作20,这样希望能大一点。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得出德雷克方程的最终结果,这就是1.3L。那么这个L又会是多少呢?如果说得出之前那些因子,我们还有点根据的话,这个L可就得完全凭编了。就拿我们地球来说,有人认为,人类文明马上就完犊子了,核战争很快就会爆发,三体也拯救不了人类,这样一来,人们文明可以进行无线电通信的时间也就一二百年。不过,乐观人士则认为,人类完全可以克服这些困难,续上个100万年都有问题,毕竟还有他在,那就是永远啊。可见,这个关键数值的弹性实在太大,不过对此,德雷克有自己的看法,德雷克认为【L=1万年】,这个结果怎么来的,当然了也是他瞎编的,反正相信谁的都一样,我们就姑且相信这个老头一次。

经过这样一番折腾,我们就得出了德雷克方程的最终结果,这便是13000。也就是说,银河系中存在1.3万个宇宙文明,此时,两个文明之间的平均距离为800光年。当然了,由于我们之前考虑的各个因子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最终的结果可能相差着好几个数量级。

好了,德雷克方程就介绍完了,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信不信由你。你可能会觉得德雷克方程很扯,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聊外星人的话题,不聊德雷克方程我怎么来凑合时间,其实这也是一种无奈,一根毫无头绪之下的救命稻草。不过无论如何我们都相信,在大概率上,外星人是存在的,所以与其搁家里胡乱意淫,不如前去寻找,那么该怎么找呢?

目前最主要的手段是搜寻无线电信号。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不同的无线电信号有着不同的频率,如果人类所使用的频率与外星人所用的频率不一样的话,那么无论我们等上多久,都不可能接收到任何信息。这就好比是我们听收音机,你只有切换到正确的频道上,才能听到声音,否则你听的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猜猜外星人会使用哪个频率来发送信息。看起来没法猜,但科学家还真有招。1959年,搜寻地外文明计划也就是SETI的两位科学家——吉塞普-可可尼与菲利普-莫里森提出,最好通过观测频率为1.42GHz的射电波来寻找地外智慧生命。由于这个频率的射电波波长为21厘米,所以也被称为21厘米波。

可可尼

莫里森

之所以选择这个波段,是因为这种射电波是氢原子所发出的,众所周知,氢原子是宇宙中最基本也是最丰富的元素,所以,氢原子所发出的频率是最常见的特殊频率,很容易被捕获,基于这一原因,科学家认为,如果存在地外智慧生命的话,他们或许会利用这个频率的射电波向其他星球发送信息。当然了,除了1.42GHz这个频率之外,科学家也在对其他频率进行着暗中观察,这些不同频率波段的共同点是,它们都集中在1GHz-10GHz之间,这是因为这个波段的干扰电波较少,是所谓的“寂静地带”。当频率低于1GHz时,无线电波的强度很强,在宇宙中,这一波段的无线电波不在少数,来源十分广泛。而当频率高于10GHz时,无线电波会被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或水蒸气等物质吸收,很难在地球上观测到。除了1.42GHz之外,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为羟基时,所分别发出的1.665GHz与1.667GHz也备受关注,由于氢与羟基结合会生成水,所以1.42GHz-1.667GHz波段,也被形象地称为“宇宙水坑”。另外,SETI还曾对圆周率3.14频率进行过监听,毕竟数学被认为是宇宙共同的语言。

最早对宇宙进行无线电波监测的正是弗兰克-德雷克,1960年,德雷克在美国绿堤天文台将一架口径26米的射电望远镜,瞄准了地球的近邻——鲸鱼座τ星与波江座ε星,试图寻找那里可能存在的文明所发出的信号,这项观测被称为“奥兹玛计划”,可惜遗憾的是,奥兹玛计划最终无果而终,德雷克没有接收到任何来自地球以外智慧生命的信号。

绿堤天文台射电望远镜

不过虽然德雷克没有收获,但整个SETI计划还是搞来了一个excited信号,这就是大名鼎鼎的“Wow!信号”。1977年,美国射电天文学家杰里-艾曼在对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大耳朵”射电望远镜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1977年8月15日的记录纸上,记录下了一种非常强的射电波信号,现在我们在图中看到的就是这段记录,这些数字和字母表示的是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横向表示不同的波段,纵向表示同一波段下的时间流逝。数字越大表示信号越强,如果超过了9,就依次以ABC来表示。可见这张图中大部分都是123,连4都很少,但是在第二纵列,突然出现了6EQUJ5几个文字,表示这一电波的强度非常之强,艾曼对此感到十分震惊,于是他用红笔圈出了这6个字符,而且还在旁边写下了Wow!从此,这个信号就被称为Wow!信号。

艾曼(中)

“大耳朵”射电望远镜

Wow信号

接收到这个信号时,大耳朵望远镜从人马座方向采集到了一个持续72秒的强烈射电信号。这个72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大耳朵射电望远镜是固定在地面上的,无法自由转动天线,所以,它是随着地球自转而扫掠天空的。同时,某一天体发出的射电波,从进入大耳朵的观测视野,到因地球自转而离开视野的时间,正好是72秒。这就意味着,这个强烈的射电波信号并非来自地球上的某个航天器,而是来自地球以外的遥远之处。

信号持续时间

信号来源方向

此外,大耳朵可以同时监听50个波段,但Wow信号只出现在其中的一个频道里,这就意味着,我们所接收到的射电波处于一个非常窄的频带上。而自然现象或天文现象所产生的射电波,通常具有较宽的频带,几乎不可能只在如此窄的频带上异常强烈。所以,基于上述种种怪相,Wow信号可以称得上是非常诡异的射电波。

那么Wow信号到底是不是外星人所发出的呢?可惜的是,在此之后,科学家们借助各种望远镜对同一区域进行了多次观测,历经多年努力苦苦搜寻,却未能再次侦测到同样的射电波。不过尽管如此,我们现在也不能彻底否定Wow信号,毕竟其独特性前无古人,目前也后无来者,所以今后,SETI计划将继续对这一区域进行重点观测。直到今天,Wow信号依旧扑朔迷离,我很愿意相信它就是来自于外星人,只是这哥们暂时把地球给忘了。

当然了,对于外星人来说,他们可能不仅仅使用无线电来进行通信。科学家认为,假如地外智慧生命拥有比人类更先进的文明的话,那么或许有些会飞离自己生活的行星而移居到其他行星之上。这样一来,他们在两个行星之间就需要相互通信联系,同时也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见光通信就要比无线电通信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因为,可见光的频率要明显高于无线电波,而频率高就意味着每秒钟的振动次数多,所以可以传送更多的信息。

利用可见光在行星之间进行超长距离通信时,需要想方设法尽量使得发射的可见光不发散,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那么非激光莫属。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汤斯发表了有关激光原理研究的论文。后来,汤斯与物理学家罗伯特-施瓦茨共同提出,或许地外智慧生命会利用激光向地球发送信息。基于这一思路,利用光学望远镜探测地外文明发射激光的“光学地外文明探索计划”Optical SETI应运而生。

汤斯

当然了即便是激光,其在传播向地球的过程中也会显著发散,那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看得到吗?这个好推测,目前,地球上强大的激光发射装置,可以发出能量高达2000万亿瓦的激光,假设地外文明距离我们1000光年,并向地球发射如此高能量且直径为10米的激光的话,那么它到达地球时,其所发散的光斑大约为日地距离的6倍,不过即便如此,科学家也可以将它与星光区别开来而探测到。况且,人家都移民其他行星的,所能发射的激光显然要比地球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就算人家有激光,外星人也不一定乐意搭理咱们。

可见,以上这两种探测外星文明的方式,都是基于外星人的通信来下手,不过外星人也许并不需要通信,或许他们真的就可以实现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脑波交流,再说了,就算他们有无线电通信与可见光通信,宇宙浩渺,他们要对准地球的概率也实在是小。那么这又该如何是好呢?好在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不论是怎样的外星文明,他们都要使用能量,使用什么能量呢?自然就是核能。当然了,也有可能使用反物质,不过这样的文明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去招惹。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就要去寻找宇宙中是否存在一个地方,聚集了大量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的物质,而在这其中,氚无疑是最佳候选者之一。我们知道,氚原子在自然界中存在极微,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原子反应堆或氢弹人工制得。所以说,假如我们知道宇宙某处存在大量氚原子的话,或许就可以认为,那里存在着拥有高度文明的地外智慧生命。氚的频率为1.516GHz,也属于寂静之地,比较好观测,但目前还没有什么可靠进展。

除了会使用核能之外,估计外星人也和人类一样,他们也面临着核废料处理的问题,对于人类来说,目前的方式就是掩埋,也就是长期深埋在具有坚硬岩石层区域的地下。不过对于更为牛逼的文明来说,他们可能会对核废料进行更为暴力也更为彻底的处理,这就是扔向恒星。在核废料所含的放射性物质中,铀233与钚239被投放到恒星上后会发生裂变反应,并转化为别的元素,其中包括镨和钕,通常来说,这些元素在恒星中的含量非常稀少,所以,如果发现恒星光谱中含有大量镨和钕的话,或许就是地外智慧生命向恒星投放了核废料的证据。这个事实未免让人有点细思恐极,因为既然人类都能想到这一招,更高级的外星文明就更不在话下了,如果有一天我们有能力向太阳投放核废料,估计暴露目标也是迟早的事儿了,不知道有多少只眼睛正在盯着宇宙的各个方向,外星人现在没来寻找我们,可能真的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太低了,低到他们发现不了。

目前寻找外星人最后一个比较可靠的方法,就是在宇宙中寻找戴森球了。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议,那就是搜寻地外智慧生命活动的痕迹,要寻找一个辐射红外线的天体,而且辐射的红外线强度要与恒星输出的光能同等强度。这个设想便是戴森球,戴森认为,高等的外星文明,会建造一个包围整个恒星的球形超级建筑,它可以捕获恒星所发出的全部的光,并利用其全部的能量输出。如此一来,挡板的外侧面就会发热,并辐射出红外线,且辐射强度与中心恒星发出的光强度相同。戴森指出,如果我们可以探测到这种红外线的话,那么它就可以成为存在地外智慧生命的证据。

戴森

戴森球

不过后来这一设想又被修改了一下,因为研究认为,假设真的建造除了戴森球,并且它是一个完整的球形壳体的话,那么它就会面临一个力学难题,那就是如何固定球壳的位置,以使得恒星总是位于球壳的中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恒星与球壳早晚都会撞到一起。所以,即便外星文明创造出了戴森球,它可能也并非密不透风的状态,而是一个无数挡板在恒星周围公转的结构,恒星的光照样可以露出来,但却遭到了严重的遮挡,这种没有完全笼罩恒星的戴森球被称为“戴森云”。

戴森云

循着这一思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家就踏上了寻找戴森球或戴森云的漫漫征程。终于在2015年,一颗疑似戴森球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便是天鹅座方向的KIC 8462852。这颗恒星距离地球大约1480光年,其亮度在2011-2013年期间非常奇怪的变暗了,科学家对此感到迷惑不解,经过详细分析后他们认为,这种亮度的变化很难是因为环绕这个恒星运转的行星或彗星等阻挡了恒星的光线所导致的。所以许多人猜测,这颗恒星的光线或许是被一个类似戴森球的超级建筑的一部分遮挡住了。

KIC 8462852

当然了,方法虽然有很多,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没有获得外星人存在的可靠证据,所有的一切都是猜测,不过人类的寻找并未就此止步。2015年2月,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外星人搜寻项目——“突破聆听”计划公布。该计划的目标是搜索100万个近地恒星,以及银河系之外的100个星系,试图寻找外星人存在的确凿证据。这项计划由俄罗斯富豪尤里-米尔纳成立的基金会投资近1亿美元启动,这哥们前几天还投了个项目,这就是发射以光帆驱动微型卫星前往比邻星的“突破摄星”计划,除了钱到位了之外,“突破聆听”计划也获得了包括霍金在内的多位著名科学家的大力支持。加入“突破聆听”计划的有众多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其中就包括我国的FAST,这些世界顶级望远镜虽然也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做,但它们都将为“突破聆听”计划奉献出大量的观测时间,以期在10年内寻找到外星人存在的证据,可以想见,到那时候,这个大新闻可能比黑洞照片公布还要大。此外,本次搜寻所获取的数据将会非常庞大,分析这些数据中是否含有来自地外智慧生命的信息,是一件异常艰辛的工作,所以仅靠几百几千位科学家是完成不了的。为此,“突破聆听”计划面向公众开放了这些数据,以便全世界的研究者和发烧友都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至于我们该去哪看这些数据,我也不知道,关键是我也不太喜欢爬梯子。

米尔纳

相比于坐在家里找,更牛逼的方法就是走出地球去找,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也就是星际航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各位老板可以到B站或喜马拉雅搜索我们过去的节目《星际迷航:宇宙搭车指南》,今天的微信推送中,我们也会贴出这期节目的视频与文字版。

好了最后一个话题,发现外星人之后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消息会被公开吗?有人相信阴谋论,认为科学家与政客将会联手向公众隐瞒这一发现,不过对于如此庞大的项目来说,想要隐瞒着实不易,所以不如该咋地就咋地吧。事实上,地外文明搜寻计划已经确定了探测到外星信号后所必须遵守的规程。它规定,必须由不同国家的观测站验证这一发现,如果得到确认,将向所有地球人公开发布。此外,还有个国际宇宙航行学会,该学会于1989年通过了《关于探测到地外智慧生命发来信号的协议》,协议很简单,一共只有9条,其中的第4条规定:如果验证结果表明信号确实来自地外智慧生命的话,任何人不得隐瞒而必须向大众公开。同时第8条还规定,任何人不得擅自答复外星人。类似的协议还有很多,总之目前人类的共识是,没有必要藏着掖着,也藏不住。

不过我倒是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深究,因为发现外星人,这绝非普通的大新闻,我已经可以想象了,到时候,除了中医和转基因之外,又一场大规模的撕逼大战要开始了,这就是该不该联络外星人。你要问我应不应该,如果现在我们假设,应不应该就凭我一句话,我觉得勉强可以试试,因为毕竟考虑到这些行星的距离,人类至少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被发现。其实这个问题也简单,反对联络的人们,其出发点是功利性的,而赞成联络的人,或许内心更大的驱动则是好奇,这种好奇在反对者身上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这种辩论也没什么意义,双方的出发点就不一样。总之不管前路如何凶险,我想与他们联络都是人类心底的渴望。

那么如果联络成功了,对方也来回信了,我们可以与外星人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吗?这就不好说了,我觉得这要视具体情况来看,对于某些外星文明来说,建立起沟通应该没问题。虽然语言套路可能完全不一样,甚至人家说不说话都不一定,但现在科学家们通常认为,数学事实在宇宙中应该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素数,或许可以帮我我们加深与外星人的相互理解。除了数学之外,物理定律或许也能成为我们与外星人沟通的桥梁。而对于有些外星文明来说,或许人类就根本无法与其进行沟通,比如在科幻小说《索拉里斯》中,行星索拉里斯上拥有一个具有思维的海洋,这片神秘的海洋以某种超常的方法干扰着人类,尽管科学家对其进行了研究,但仍旧不清楚它们究竟在表达什么。茫茫宇宙之中,这样的生命或许不在少数吧。

好了,今天我觉得我可以给自己贴上标题党的标签了,没想到这样一个好话题被我讲成这个德行,看来知识水平还有待大幅度提高才行。好在哥们脸皮足够厚,而且咱别的没有,就是有时间,所以寻找外星人这一话题,一两年之内,我得搞个大的了,下周我也得弥补个硬货才行。鉴于此,今天的结尾也没什么心情说什么了,就唱一句吧:朋友来了有美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