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相信未来的PUE和数据中心节能相关产业将会成为百亿甚至千亿级的大市场。继北京上海之后,深圳终于也落地了最新的数据中心PUE节能政策。

日前,深圳市发改委发布了《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数据中心节能审查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各数据中心建设单位:

1、建立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包括按季度上报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报告,重点用能单位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等。

2、实施减量替代。促进老旧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新建数据中心要按照“以高(能效)代低、以大(规模)代小、以新(技术)代旧”的方式,严控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费新增量。

3、强化技术引导。跟进PUE的高低,新增能源消费量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PUE1.4以上的数据中心不享有支持,PUE低于1.25的数据中心可享受新增能源消费量40%以上的支持。

继北京上海之后,深圳终于也落地了最新的数据中心PUE节能政策。目前国内一线城市除广州外,均从政策层面加强了对数据中心能耗的管理。

但如果仔细分析深圳的PUE新政,可以看出其与北京上海的相关政策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是可操作性更强,也更偏重于对现有数据中心的节能改造。其次也并未像北京、上海一样对新建数据中心“一刀切”的规定具体PUE数值。更多的还是通过市场手段来逐步淘汰老旧数据中心。深圳“以改代建”的政策出台,相信也有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城市土地资源有限等方面因素的考量。

补充一些观点:

1、PUE指标本身只能作为数据中心节能的一个考量维度。

PUE本身其实只是针对L1层的概念,其本身对IT层面并未限制,这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绿色节能的数据中心,未来应该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比如:最新的服务器可以使用低功耗芯片,同等算力下,也许能源消耗只有80%甚至更低。再比如:提升服务器内部的电源转换效率,目前这部分被归纳到了IT设备本身的消耗。

2、绿色数据中心,是“设计”出来的。

再来盘点一下那些用来降低PUE的手段:

设计侧:气候问题,比如选择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低的地区;选址问题,比如建立在山谷、山洞、矿洞等一些温度低的地方;

供电侧:引入外部电源补充,如采用太阳能或其他新能源发电作为补充供电(实际上占比很小);使用高效的供电架构,如市电直供+不间断电源(UPS或HVDC);使用高效的转换装置,如高效的不间断电源;

制冷侧:使用高效的制冷架构,比如引入新风冷却、蒸发冷却;使用高效制冷方案,比如密闭通道,近端制冷;使用高效的散热系统,比如服务器液冷;

3、应重视低成本普适性技术的推广。

数据中心行业每年都有很多节能方面的奖项评选,新技术也层出不穷。但要注意,很多低PUE数据中心所采用的技术,在目前情况下,都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比如选址,有几家能把数据中心建在山洞里面?比如制冷,有几家能用千岛湖的湖水来制冷?比如供电,各家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敢用市电直接供电吗?

所以,比起追求更低PUE的技术创新,寻找如何利用普适性技术和常规产品来实现低PUE,也许更有意义,也更值得推广。

比如模块化建设方式,通过各种标准化的模组,“组合”出建设速度快、建造成本低、能源利用率高的各种机房。比如引入AI技术,通过对数据中心中不同系统的信息采集,在积累大量数据后发现其背后的规律,并寻找出符合最低能耗的配置方案。

4、节能减排是整个数据中心产业链的事。

未来应该从政策法规、标准制定、产业合作、技术推广等多方面进行引导。

比如建设方面,既然模块化建设的方式更加节能,是否可以考虑把一些行业的规范变成国家建设标准?

比如架构方面,既然互联网已经有了大量实践,那么市电直供、分布式电源等新的供电架构能否也建立相应的行业标准并在其他行业推广?

比如运维方面,大企业内部数据中心自研的那些提升效率、降低能耗的创新工具,能否变成产品在行业内推广?比如腾讯的智维系统,据说能耗优化可以每年节省电费百万元以上。比如华为的icooling技术,智能协同IT与制冷系统,调节制冷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年均节能超过5%。

比如政策方面,能否建立国家认可的统一的能效评测标准,像电动车一样,不同能效等级给予不同程度的政府补贴?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相信未来的PUE和数据中心节能相关产业将会成为百亿甚至千亿级的大市场。

不久前,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美贸易协议达成最新一项协议,针对中国快速增长的云计算市场,美国希望开放此科技领域作为中美贸易协议的一部分。而中国则表示认同,将提议放宽外国科技公司进入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渠道。

对国内数据中心行业来说,海外资本的进入似乎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而面对早已被国内巨头们瓜分的数据中心市场,和相对成熟的产业结构。节能和运维,这两个大家一直在喊,但尚未真正爆发的双千亿级市场,也许会在更多资本的加持下,迎来更加快速的增长。

文转自公众号:DC新物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