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营销、运营、推广,同质化、特色缺乏是其中一个因素,虽然天然喊着细分、小众,但真正去做的还是少数,谁也不舍得放下消费者最多的那个市场,那个蛋糕看起来更大。

如我们常见的微信文案都是无病呻吟、伪原创、抄袭的形式,总结起来,新媒体营销做不起来跟下面两点因素相关。

【用户的差异性】小众经济时代,用户并没有站在最拥挤的地方。

【内容的匮乏】多数运营者发布的内容基本没差别。

其他原因还有很多,如文案水平、设计风格等等,作为基本功一类不再此做延伸讨论。

用户的差异性:用户细分、小众经济、碎片化,这些概念和思想并不是这两年才出现的。

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温德尔史密斯,提出了市场细分理论,随着理论的提出,企业广泛的进行了实践,在当时就已经包括人的年龄、性别、收入、家庭情况、职业情况倍积极的应用到实际营销中。

1903年诞生的哈雷摩托,笨重、耗油量大、噪音大,无论是经历了战争、经济萧条,还是大罢工等,100多年来保持自己的本色不变,即便是与雅马哈、本田等现代化跑车相比之下缺乏科技含量,但服务的人群、忠实的粉丝从未变过。

用户的差异性存在于许多地方,我们身边有很多实际的案例,最常见的就是中老年朋友喜爱看“抗日神剧”。

在我们看来,抗日神剧里犯中二的敌军常常炸死自己,而且剧情不时的“神转折”,如两人10米内互相射击数发子弹就是打不中我方人员,此类剧情的展现形式年轻人虽无法理解,但实际的观众市场又是非常庞大的。

有评论者专门就老人看抗日剧的特点做出过总结,“年轻人不爱看,是因为你们没变老,老了,你们就爱看了。”

换言之,用户的特定性并不因我们的意志而改变,用户也不会轻易转移自己的惯性思维。

比如我们做微信公众号,如果大家都在同一个时间点推送,那么在同一时间用户会收到非常多的内容,而用户打开的内容,一定是关注了很久的,对他有强烈吸引力的公众号,其他家的自然就没有机会。

如果不是一个运营了很长时间的“老品牌”和有粉丝沉淀数量的平台,即便是在10点推送,阅读量也不能发生质的变化,因为用户的特定性是一样的,大家抢夺的都是同类型的用户,一些小平台、小运营团体自然不敌。

如何界定用户的差异性呢?

这个问题就类似于首先要弄明白,大池塘里的小鱼和小池塘里的大鱼的关系。

小众经济这几年逐渐被大家熟知,但是从具体的营销对象和方式来看,真正这样做的还是不多,都想抢占大市场,真正能够放下”大”和“舍”的没几个。

弄明白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只需一个分子分母。

我们把概率计算定为1/10、1/100、1/1000,把人群细分到10个人、100个人、1000个人,那么如果采用小众思维,你的市场就在10个人里,或是100个人里,或是1000个人里的其中1个,最终的营销对象也在其中,做出完全针对他的喜好与特定进行营销,更容易达成目标。

就用人们常说的“万里挑一”来做个假设:

我们的用户在1万人里有1个,占据1万分之1,这种用户就是喜欢买手抄笔记本,(如本人有买笔记本的奇特嗜好),那么在14亿人中,总的潜在用户有14万人,他们都是喜欢购买、收藏笔记本的人,在14万人的爱好者中,假设比较低的转化率10%,那么1.4万人每人购买一个moleskine笔记本,单价219元(这种笔记本较为昂贵),最终仅这一款笔记本销量就为300w,还不包括后续转化与其他配件购买。

上面是个很粗略的算法,而它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概念:特定群体的绝对用户数量其实并不少,完全可以让品牌商活得很好。在现实中,moleskine笔记本销量大大不止于此。

通过这样的推导,再根据此类用户做内容和营销投放,竞争对手会大大减少,甚至某些品类中没有直接的对手。

在进行新媒体营销推广的内容传播之中,结合整体的市场反应,通过结合自媒体推广的整体渠道,配合数据支撑可以实现优质的内容传播。正如河南巨大鲸文化传媒,通过精准的区域围栏,配合河南十八地市优质自媒体头部资源,整合营销实现精准内容传播,助力广告主实现更优质的新媒体营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