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犯罪学专家乔治·凯林和社区法律专家凯瑟琳·科尔斯。两人都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任教。早在1982年,凯林就发表了一篇题为《破窗理论》的文章。他讲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一栋建筑的一扇窗户破了且无人修理,就会给人一个印象,那就是这个楼可能无人管理,打破更多窗户也无所谓。接着,会有更多的窗户被砸破。而这又向附近的居民传递出一个“此处不安全”的信号,于是恐惧的居民纷纷远离这一街道,回避这一区域。这个社区最终变为了犯罪横生的无法之地,最终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此时,谁又能想到,一切仅仅是源于那一扇破碎的窗户呢?

在这篇文章基础上,凯林和科尔斯通过对美国警务历史的研究,以及与纽约市警方的密切合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警方应该对犯罪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打击轻微罪行,勿以恶小而纵容。然而对此,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一些自由主义者提出,窗户破了顶多算是缺乏秩序,哪里算得上严重的犯罪?城市陷入混乱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够景气、失业人口增加、警力配置不足……怎么能将一切混乱归因于淘气孩子砸破玻璃的小事上呢?此外,如果将一切轻微的不遵纪不守法都视为犯罪来打击,那是不是矫枉过正了呢?是不是对宪法所保障的基本个人自由构成了侵犯呢?对这些质疑,作者在这本书中一一作出了回答。

关于本书

请想象一下,有个淘气的小孩向窗户扔石头,砸破了一扇窗户。一段时间过去也没人来修。孩子们就猜想,这个屋子可能没有住人,说不定已经被废弃了?于是,又来了一个小孩,砸破了另一扇窗户。紧接着是隔壁的窗户,以及路灯和商店的橱窗,不知不觉都被砸得乱七八糟。小偷、流氓和妓女们发现这一带无人管理,渐渐都聚集了过来。居民们吓坏了,能搬的都尽量搬走。最后,整个社区甚至整个城市陷入了混乱之中。这就叫作“破窗效应”,也就是本书讨论的主题。作者从一扇破窗户出发,讨论了城市里形形色色的无序行为,和它们积重难返,引发的混乱与犯罪。那么,应该如何治理才好呢?作者说,应该加强立法,增加警力,打击无序行为,防止犯罪蔓延。用八个字的中国老话来概括,那就是“亡羊补牢”,“防微杜渐”。而这恰好应了这本书的英文标题:fixing broken windows,修好那些破窗户。正如犯罪学家詹姆斯·威尔逊在推荐序里所说:“这是一本每一位警察局局长、地区领导、社区公益人士和有心的公民必读的书”,应对失序行为不仅仅是警、政府、法院的工作,更是立法者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商会和社区自发自治的工作。只有当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失序行为,城市的秩序才会得到恢复,也必将得到恢复。

核心内容

一、“破窗户”的产生原因。

破窗户是个比喻的说法,指的是一种破坏社会秩序的失序行为。城市生活之所以让人感觉自由,是因为大家都遵守着最低程度的秩序。然而,仍有少数人不断破坏着秩序。当然,如果他们触犯了法律,等待他们的是警察、检察官、法院和监狱。然而很多时候,这些行为又谈不上违法犯罪。比如咄咄逼人的乞讨、为了揽客在街头站街、在公共场所喝得大醉,等等。这些行为有时只是不那么循规蹈矩,并没有严重到引起警方重视的程度。然而,等这些小毛病积累成大问题,一切就晚了。

二、“破窗户”是如何不断产生的?

“破窗户”现象,也就是失序行为的不断滋生,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个人主义的放任,和个人权利的滥用;二是控制失序行为的公权力的缺位或堕落。正是这两个原因综合起来,导致失序行为不断产生。上世纪60年代,个人权利变得至高无上。社会义务和社区利益都要让位于个人选择,否则就会构成违宪,就是一种政治不正确。最极端的时候,就连禁止在公开场合醉酒和强制收容精神病患入院的政策,都被认定为是“凶恶的法律”而被法院所废除。同时产生的是公权力的堕落。为了避免担责,原本应该对失序行为进行严厉管理的法律被写得模楞两可。过去的《流浪者管治法》禁止无业者四处游荡,否则可以收治并要求其强制劳动。即使流浪汉什么都不做,无事在深夜游荡,也会构成逮捕的理由。然而,随着立法思路的转向,《流浪汉收治法》失去了牙齿,警方干脆懒于干预,怠于管理。公权力的缺位,实际上造成了失序行为的大量增加。而这一切累积起来就会导致情况的不可收拾,形成了破窗效应。

三、这些“破窗户”会带来什么危害?

第一个后果是对犯罪率的影响。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社区如果井井有条,秩序井然,犯罪率通常不会高到哪里去。而如果杂乱无章,毫无秩序,那么就会给予犯罪分子一个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这里是无法之境,可以为所欲为。同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类社区慢慢积聚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边缘人。他们或是经济紧张,吃了上顿没下顿;或有犯罪前科,坑蒙拐骗偷,样样都精通。还有许多在人口档案里查不到的隐身人,他们或许是被通缉的逃犯,或许是身背重债的逃债人,想方设法往阴暗的角落里钻。久而久之,这个社区里这类人越来越多,犯罪率难免随之失控。

第二个后果,是直接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哪个社区如果沾染上大量的失序之风,最先受到伤害的是该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忧心忡忡的居民纷纷搬离,房价随之下跌。同时,商店和市场再也无法吸引顾客上门,投资客和商家也随后减少;这一片区域越来越萧条,成为了失序行为和犯罪分子的乐园。这些要素环环相扣,层层叠加,导致了整个城市的衰败和混乱。因此,失序行为的出现与累积,将诱发更多的犯罪,并且将使当地的经济和商业受到伤害。

四、如何找到“破掉的窗户”,并尽快修好它?

用两个中国成语来概括解决思路,那就是“亡羊补牢” 、“防微杜渐”。作者提出了一个“社区警务”的概念。他说,这是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失序行为治理模式,在他看来,最能够实现“防患于未然”、“润物细无声”的治安效果。所谓的社区警务模式包含了三个要点:一是预防性巡逻,即不要等到犯罪发生了,才出警抓捕犯人,而应该恢复定期、定点和有针对性的巡逻行为。二是以问题为导向的预防。作者举例道,警方在过去几周连续接到15起报警,事件居然都发生在同一座公寓里。那么,警方就应当关注这座公寓是不是存在一些未来可能爆发的治安隐患。三是,加强和民众之间的沟通。重视社区民众提供的线索,对于失序行为进行关注和防治,和广大群众们加强沟通,利用社区的力量来做好警务工作。

总之,作者倡导警方,放弃“在办公室守着911报警热线”的作法,而是更为积极主动地介入社区生活。一旦发现破窗户,先弄清楚是哪家小孩在胡闹。随后加以治理和维修,将已破坏的社会秩序重建进来,或许才是解决失序行为的治本办法。

金句

1、失序是一种让人不舒服的不文明行为,是对规矩的打破。城市生活之所以让人感觉自由,是因为人人都遵守着最低程度的秩序,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

2、公权力被绑住手脚,看上去好像是保护了部分人群的自由,但是后果是什么呢?是大量的失序行为难以控制,使得更多的居民陷入了恐慌之中。这就是自由吗?不,不是的。

3、老百姓为什么害怕破窗户呢?他们对于失序行为的恐惧,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对于这些失序行为视而不见,等于在邀请潜在的灾难进入他们的社区,打开他们家的门窗,请那些潜在的犯罪分子登堂入室。

4、民众们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那么排斥警方加强警力维持秩序的行动。甚至包括所谓的街头分子,也对警察的巡逻拍手称快。人们突然发现,即使是他们,也需要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