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只怪物活着,或者像一个好人死去。

开篇这句话应该是《禁闭岛》流传最广的一句台词,它不仅是主角安德鲁用设问的语气在表达最终的决定,也是在问观众,是否人生真的只能逆来顺受,或者为了生存选择欺骗,又或者用逃避去应对所有的问题?

性格面前,真相总是显得那么软弱无力《禁闭岛》

影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描述安德鲁内心的不同观念的斗争。(假设他真疯)

第一阶段,我需要怎么样?

安德鲁以联邦探员的身份来到禁闭岛,抱着探寻、调查真相的态度。这是多数人面对巨大责任的第一反应,推诿。安德鲁直接跳出当事人的范围,站在客观去分析问题,不仅杀人放火的事与自己无关,安德鲁还要扮演者正义使者的角色去调查真凶。

性格面前,真相总是显得那么软弱无力《禁闭岛》

他将精神病院的所有人重新分工,各自担任内心不同的声音。例如禁闭岛的守卫队长,担任介绍精神病院条例、描述精神病院基本概况的工作;主治医生成为安德鲁的搭档查克,一同调查此地的“阴谋”;纳林医生担任安德鲁经历的战争创伤,同时也在宣泄内心对杀戮的深恶痛绝。

性格面前,真相总是显得那么软弱无力《禁闭岛》

此阶段的安德鲁不愿意与犯罪搭上任何关系,所以将溺死三个孩子的妻子想象成了精神病人瑞秋。失去孩子的痛苦折磨着安德鲁,但出于对妻子的爱,他也需要为妻子开脱,塑造出了第二个瑞秋的形象。只有将真正犯错的人开拓出来,才能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毕竟安德鲁身处责任一方。

性格面前,真相总是显得那么软弱无力《禁闭岛》

头痛、恍惚不断的折磨安德鲁,即使是在幻想之中。证明安德鲁此阶段的尝试并不奏效,联邦探员的角色并没有成功的为自己开脱,而是一步一步带着他接近真相。

第二阶段,我应该怎么样?

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安德鲁没有达到忘记痛苦的目的。虽然都是“疯”,第一阶段属于主动的逃避责任,第二阶段则是内心的自我拯救机制。说求生属于人类的本能之一,大家应该不会反对。有时人们设法了结生命,虽然大脑已经做出了选择,但是身体依然会挣扎。既然主动意识没有减轻精神痛苦,拯救机制登场发挥作用。

性格面前,真相总是显得那么软弱无力《禁闭岛》

通过安德鲁的军队、探员经历不难理解,他一定知道枪杀妻子的后果。可能仅仅谋杀这点不足以让安德鲁丧失神志,但是加上失去孩子的痛苦,并且是同时失去三个孩子,出现轻生的想法不足为奇。人类本能让安德鲁的主观意识退居幕后,塑造出探员泰迪。本来第二阶段足以让安德鲁活下来,毕竟精神病人可以免受法律的制裁。但是新形象泰迪也是联邦探员的,也保留了他的军旅记忆,这就意味着泰迪虽属安德鲁的分裂人格,由于暴力成分突出,依然会被送上“绞刑架”。

当主治医生告诉安德鲁实情后,混乱的大脑意识开始变得有序,因为由谁登场已经不再重要。安德鲁面对死去的三个孩子、被自己枪杀的妻子,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人格泰迪的暴力倾向严重,院方将会采取毁灭神志的方式结束他的生命。简单的说,横竖都是死,既然如此,大脑还给安德鲁一个清醒的神志。

性格面前,真相总是显得那么软弱无力《禁闭岛》

第三阶段,怎么样?我来选择怎么样!

安德鲁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眼神很坚定,他接受了失去孩子与妻子的痛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做好了重新开始的准备,而是下定决心了此一生。安德鲁依然称呼主治医生查克,安德鲁内心很清楚,只有表现得像“泰迪”,才能达到目的。可是面对两年来一直关心、照顾自己的医生,他不忍让自己的离开带给他们任何职业上的挫败感,说出了影片最意味深长的那句话:“活得像个怪物,不如死的像个好人。”

性格面前,真相总是显得那么软弱无力《禁闭岛》

很多观众纠结泰迪与安德鲁究竟谁是幻想,或者说影片中他是真疯还是塑造成疯子,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影片,观众是否能够正视生活中自己扮演的角色。不管是现实的我们,还是理想中的我们,追逐的终点都是相同的。如果说安德鲁是真实的,那么在孩子妻子的死亡面前他选择离开人世;如果说泰迪是真实的,那么他宁愿死也不接受禁闭岛塞给他的记忆。

性格面前,真相总是显得那么软弱无力《禁闭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