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最長跨海公鐵兩用大橋今日貫通,預計2020年通車

2019年9月25日,隨着重達473噸的鋼桁梁完成精準聯結,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鼓嶼門航道橋成功合龍,標誌着世界最長、我國第一座跨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勝利貫通。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全長16.34公里,起於福建省長樂市松下鎮,經人嶼島、長嶼島、小練島、大練島,從蘇澳鎮上平潭島。大橋共設有4座航道橋,依次跨越元洪航道、鼓嶼門水道、大小練島水道、北東口水道,其中跨度最大的元洪航道橋,採用主孔跨徑532米的鋼桁梁斜拉橋,滿足5萬噸級航道單孔雙向通航。

全橋共計228個橋墩,鋼結構用量124萬噸,混凝土用量294萬方,其用鋼量和混凝土總方量是迄今爲止國內外橋樑之最。大橋下層設計爲時速200公里的雙線I級鐵路,上層設計爲時速100公里的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

據中鐵大橋局介紹,大橋橋址所處的臺灣海峽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風暴海域之一,海域環境複雜,風大、浪高、流急、巖硬,波浪力是長江等內河的10倍以上,全年6級以上大風超過310天,建設條件惡劣,有效作業時間短,施工難度極大,堪稱“建橋禁區”。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也是世界上首座在如此複雜的風浪湧環境下建設的海峽大橋,建成後要滿足海上橋面在十級大風環境下的安全運營。

“因橋址處環境惡劣,世界罕見,爲此在大橋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不斷開展科研攻關,創造性地研發運用了一系列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中鐵大橋局平潭海峽公鐵大橋項目總工王東輝介紹。大橋於2013年11月開建,歷時近6年,成功突破建橋禁區,海峽環境橋樑深水基礎建造技術、常遇大風環境下高塔施工技術、鋼桁梁整體全焊建造技術、海峽橋樑安全運營保障技術等填補了國內空白。大橋航道橋直徑4.9 m鑽孔樁基礎是世界上樁徑最大的橋樑工程樁,首次應用斜拉橋兩節間全焊接鋼桁梁結構和80米、88米跨整孔全焊接鋼桁組合梁結構,自主研發國內主鉤最高的3600噸浮吊,自主研製了世界上最先進的KTY5000型液壓動力頭鑽機,全封閉抗風液壓爬模,海上造橋機等大型裝備。同時,首次在複雜海域系統性開展風、浪、流等監測預報,極大推動了我國橋樑建造科技進步和發展。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勝利貫通,對於今後類似橋樑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成爲我國橋樑建造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同時,也爲福州至平潭鐵路、長樂至平潭高速公路通車奠定堅實基礎,它將大大縮短福州至平潭的時空距離,屆時福州、平潭兩地將形成半小時“經濟生活圈”,對加快濱海新城和集“自貿區+試驗區+國際旅遊島”三大國家級戰略於一體的平潭綜合實驗島之間的聯繫往來,促進東南沿海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據鐵路部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7月,福建鐵路營業里程已達3509公里,其中時速200公里及其以上營業里程1764公里,較2012年分別增長了55.6%、193.8%。鐵路建設發展爲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發展、滿足經濟新常態下快速增長的客貨運輸需求,構築起助推經濟發展的“鋼鐵動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