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战魏国出动了魏武卒军队,而秦国则是举倾国之力进行作战,战争最后以秦国的大胜,魏国的大败告终,魏国损失了大量的士兵,统帅丞相与太子都被秦国所俘虏。而且战争发生之时,魏国尚且与其他国家作战,主力军队都不在国内可调控的范围之内,无法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优势迎战秦国。

战国时代是一个不太平的时代,战乱、纷争、杀伐连绵成为这一时代的代名词,以战国七雄为代表的七个诸侯国连年征战,时而你强我弱,时而你弱我强。

在七国力量的不断对冲当中,秦国作为西部边陲一个不太发达的国家,一步步的崛起,最终统一了全国建立起来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贾谊曾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也就是说经过六代的努力才最终一统天下。

战国七雄的纷争

我们都知道万事开头难,作为第一代的统一大业事业的开创者——秦献公(秦孝公之父)开了一个好头。《史记·秦本纪》记载"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

一场小小的战役,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

秦献公经过一场战争宣告了秦国不再是那个积贫积弱的秦国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讲述秦国一统大业的第一场大战役——少梁邑之战。

大军互相厮杀

战斗前夕的秦国

秦献公的父亲是秦灵公,灵字出现在古代君主的称号当中,就意味着这个君主是个不太称职的君主,《晋灵公不君》当中的晋灵公算是最有名的败家国君之一。

秦灵公去世后,灵公的弟弟以协助国家处理政治为名,担任摄政大臣,在丰满了自己的羽翼,洗刷了先君秦灵公的势力以后,便放逐了原本应该成为秦国君主的太子师隰(后来的秦献公)。

太子流落外国十几年,在邻国亲眼目睹了秦国的破败与秦国的"四代乱政",发誓一定要回到秦国进行彻底的强国变法之路。

秦献公画像

公元前386年,这一年,在外流浪的秦献公在魏国君主魏武侯的帮助下,回到秦国夺回了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王位。

即位以后的秦献公便实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比如说迁都,把都城从原来的雍城迁到了栎阳,一方面宣誓了自己与旧时代秦国的告别,一方面也告诉秦国百姓,秦国要实行改革变法的决心。

改革后的秦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统一听从秦献公本人指挥的军队,也让原本不充裕的秦国国库渐渐有了盈余,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作战提供了财力支持。战斗前夕的魏国

魏国是战国当中第一个迅速崛起的强国,霸主国,用今天的话来说,算是当时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

魏文侯时期实行变法,重用一批有执政才能的地方官员进行地方管理,充实国家财富,壮大地方的人口基数。

此外还启用一批来自各国的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将领,比如说著名的吴起,在他们浴血奋战之下,魏国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也让其他几个国家闻风丧胆,尤其是秦国,被魏国牢牢地锁死在函谷关以西,黄河以西地区。

魏文侯剧照

魏文侯过后,魏武侯即位,继续实行对外扩张战略。

此时地魏武侯好似后来的汉武帝,好大喜功,虽然显示了魏国强悍的武力,但也过大的消耗了魏国发展多年的人力物力。

魏武侯过后,到了魏惠王即位,他比起父亲魏武侯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魏武侯是有选择性的进行扩张,那么魏惠王则是四处出击。战争发生的过程

关于这场战役的发生,可以说是必然性的结果。

一方面,新兴的秦国想要继续发展自身的实力,必然像函谷关以东的有着丰富人力物力的关东地区进行扩张。

另一方面,老牌的霸主国魏国想要保障自己的霸主地位,就必须控制住秦国这头沉睡的狮子,迫使其不能向东发展,以此来守住自己已经赢来的战争果实。

雄浑的秦国军队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亲率大军,在魏国忙于对其他诸侯国作战的时候,对魏国的少梁发起进攻。

魏国朝野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非常震惊,于是在慌忙之下派丞相与太子一起出兵,迎战秦国。

为什么是少梁这个地区,而不是其他的地区?

少梁是古代著名的黄河渡口,也是秦国与魏国的分界线,魏国自阴晋之战以后长期霸占这个地区,作为魏秦两国对战时的桥头堡,牢牢的控制着秦国。

我们可见,秦献公是想借着这个机会一举夺取少梁,作为向东发展的跳板。

对于这场战争的详细记载,我们已经不可知,只能从《史记》当中的只言片语获取一些信息。《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献公二十三) 与魏战少梁,虏其太子。(魏惠王九)与秦战少梁,虏我太子"。

此战魏国出动了魏武卒军队,而秦国则是举倾国之力进行作战,战争最后以秦国的大胜,魏国的大败告终,魏国损失了大量的士兵,统帅丞相与太子都被秦国所俘虏。

魏国铁军——魏武卒

魏国也被迫开始逐步撤离本国在黄河以西的军队,收缩势力,巩固自己在中原地区的统辖范围。

一场战争,拼的不只是士兵们的浴血奋战,拼的不只是将领们的指挥才能,拼的不只是后方补给的充足。

也拼的是国家或者势力的带领者——国君。

秦国国君献公有着丰富坎坷的经历,也在魏国学习多年,甚至师从吴起学习过兵法,可以说对魏国的一切都了如指掌。

反观魏国的君主魏惠王,则是一个一心只想保住自身地位守成君主,面对秦献公这样的对手,应该来说,很难获得胜利。

秦国军队

而且战争发生之时,魏国尚且与其他国家作战,主力军队都不在国内可调控的范围之内,无法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优势迎战秦国。

秦国则是举全国之力,外加秦献公本人御驾亲征,故而此战秦国得以全面胜利。

参考文献:《史记·秦本纪》《史记·六国年表》《过秦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