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晚年蒋介石因何事与宋美龄起感情风波,选择独居?

(晚年蒋介石和宋美龄)

一、一位“女子”,一位“小人”,使蒋介石很“苦痛”

1972年,晚年的蒋介石已处于重病中,深为一位“女子”、一位“小人”所苦。

其3月17日日记云:“女子与小人之言不可听也。”从文意揣度,这里所称“女子”,所称“小人”,均非泛指,而是确有其人,认为他们的话不可听。

同年5月27日,蒋介石日记云:“独上中兴宾馆视事。近日精神苦痛,以女子、小人为难养也,故拟独居自修。”

中兴宾馆,即今之台北阳明书屋。从这一段日记看,这一位“女子”,这一位“小人”,使蒋介石精神很“苦痛”,所以想一个人“独居”。

蒋介石原来和宋美龄同居于离台北圆山不远的士林官邸,“独居”,自然是离开宋美龄。那么,这一位使蒋介石感到“难养”,认为其言“不可听”的“女子”可能指的是宋美龄了。

说到做到。三天后的下午,蒋介石离开士林官邸,独自搬到位于阳明山的中兴宾馆。

上了阳明山,蒋介石仍然心情不佳。看来,在这位“女子”和这位“小人”之间,蒋介石认为更难以相处的是这位“女子”。亲近吧,“不逊”;疏远吧,“则怨”,她会闹情绪。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春秋时代孔子在《论语》中讲过的话。1972年3月至6月之间,蒋介石为何三次想起孔子的这句话,所指何人?使蒋介石精神“苦痛”的原因何在?

1972,晚年蒋介石因何事与宋美龄起感情风波,选择独居?

(蒋介石与宋美龄)

二、“女子”,指宋美龄;“小人”,指孔令侃

要回答上述问题,还需要从蒋介石日记中搜寻答案。

1972年5月17日蒋介石日记云:“晚见令侃,心神厌恶,国家生命几乎为他所送。妻既爱我,为何要加重我精神负担?”

原来,“小人”,指的是孔祥熙和宋蔼龄的儿子孔令侃。看来,孔令侃做了“大错事”,“国家生命几乎为他所送”,自然,蒋介石见了他就厌恶,而且,这件“大错事”又和宋美龄有关。

蒋介石承认,宋美龄是爱自己的,但是,这件“大错事”却“加重”了自己的“精神负担”。一段时期以来,蒋介石之所以“精神苦痛”者,其源盖出于宋美龄与孔令侃也。

孔令侃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任财政部特务秘书、中央信托局常务理事。抗战期间,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宋美龄出访美国,争取美国朝野支持中国抗战时,孔令侃担任宋美龄的秘书,为宋美龄出过不少力,也因此颇得宋美龄的宠爱和信任。

1972,晚年蒋介石因何事与宋美龄起感情风波,选择独居?

(左起:孔令杰、孔令伟、宋美龄、孔令侃)

三、蒋介石尤其痛恨孔令侃

在“女子”宋美龄和“小人”孔令侃之间,蒋介石尤其痛恨孔令侃。

1972年2月9日,蒋介石日记云:“晚为令侃事痛愤。”

同年6月7日,蒋介石日记云:“晚间,令伟言令侃要来见我,心神为之痛苦不堪,但只好听其来见。”“令伟”,指孔二小姐,孔祥熙的掌上明珠,不仅在孔家受宠,在蒋介石夫妇那里,也很“吃得开”。

孔令侃想见蒋介石,先通过妹妹孔令伟打招呼。蒋介石虽然心神“痛苦不堪”,但碍于孔令伟的情面,不好不见。

第二天,孔令侃来了,谈到和美国的关系,孔令侃很得意,但蒋介石却大为不满,6月8日日记云:“上午与令侃谈话时,任其美国对他开玩笑,而彼自以为得意,殊为可叹。”

国民党迁台后,孔令侃长期定居美国,任台湾当局驻美国“大使馆”参事,从事对美秘密“外交”。其任务是做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议员的工作,例如争取美国的政治支持和物质援助,向美国购买飞机、舰艇以及武器、军火等。后曾被蒋介石聘请为“国策顾问”。

从上引蒋介石日记可知,孔令侃的对美工作出了大错,但其本人却毫无自觉,所以蒋介石既痛恨这个外甥,又很看不起他,写下了“殊为可叹”四字。

过了一个多月,蒋介石想起孔令侃来还愤愤不已。7月11日日记云:“耻辱仇愤,没有一时能忘。我的病源起于令侃,我的国耻亦发于令侃,用人不可不谨慎也。”

看来,孔令侃的错误犯得很大。它是蒋介石的“病源”,也是蒋介石的“国耻”,所以他时刻在怀,无时能忘。

四、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出现大转折

国民党迁台后,美国政府长期和台湾当局保持着密切的“外交”关系,但是,也在逐步谋求调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1968年,尼克松击败民主党人汉弗莱和独立竞选人华莱士,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六届总统,开始疏离台湾,接近中国大陆。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军队在珍宝岛发生军事冲突,美国政府视为联华制苏难得的机遇,开始酝酿政策转变。

同年10月10日,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会见巴基斯坦空军元帅谢尔·阿里·汗,告知他美国将停止两艘驱逐舰在台湾海峡的例行巡逻,希望他通过总统叶海亚·汗向北京方面传达。

11月19日,美国作家白修德通过罗马尼亚向北京递交信函,暗示美国将从台湾撤军。

托人传话,转递信函,都还是私下的秘密活动。进入1970年,美国政府逐渐公开表明对北京的友善态度。

这一年2月,尼克松向国会提交外交报告,声称“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们不应该被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的上述言论预示,美国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即将出现大转折。

蒋介石对华盛顿和北京的接近保持高度警觉。尼克松向美国国会提交外交报告之后,接连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蒋介石日益不安。

1971年4月,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格雷姆·斯廷霍文为首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问北京,周恩来在和代表团谈话时表示:“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同年7月9日至1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经巴基斯坦秘密飞抵北京,与周恩来、叶剑英六次会谈。

16日,发表公报声称: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访华,尼克松总统接受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会晤,目的在于谋求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尼克松非常重视北京的邀请,对此也很兴奋。同年10月,尼克松在接受《时代》周刊访问时明确表示:“如果我死之前有什么事情可能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

在尼克松发表上述谈话后不久,基辛格即于同月20日至26日再次访问北京,为尼克松访问作准备。

基辛格在北京的最后一天,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台湾蒋介石集团的代表。蒋介石对此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是,事到临头,蒋介石还是有“晴天霹雳”之感。

1972年1月,尼克松连任美国第四十七届总统,和台湾关系进一步冷淡,相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却进一步热络。

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应邀访问北京,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随行。21日下午,毛泽东会见尼克松。21日至26日,周恩来与尼克松会谈,就两国关系正常化及国际局势等广泛问题交换意见。28日,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1972,晚年蒋介石因何事与宋美龄起感情风波,选择独居?

(尼克松访华)

这一连串的事件对蒋介石说来自然是极为沉重的打击。除了在日记中称尼克松为“尼丑”,指责他“出卖中华民国”以外,他不得不思考原因何在。

五、蒋介石怪罪孔令侃与宋美龄

尼克松外交政策的转变自有其国际和国内的深刻原因,但是,蒋介石却想得很简单,认为其原因出在孔令侃和宋美龄身上。

1971年12月25日,蒋介石日记云:“此次尼丑对华政策之恶化,其咎当在令侃,而夫人仍信其言,幸得改正为慰。”

可见,蒋介石将尼克松对华政策的变化视为孔令侃之“咎”和宋美龄的“信其言”。“幸得改正为慰”。宋美龄很喜欢孔令侃,信任孔令侃,听孔的话。大概这时候宋美龄不大听了,所以蒋介石感到欣慰。

孔令侃和宋美龄与尼克松外交政策的转变何干?查1971年12月14日蒋介石日记云:

尼丑未当选以前,来台北相访,彼满怀我协助其选举资本,应(因)其未先提,而我亦未提也。此等政客,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此乃吾妻专听令侃一面之词所致。今国患至此,令侃之罪不小也。

尼克松于1946年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步入政界。1952年,作为艾森豪威尔的伙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1956年再度当选为副总统。1959年,与约翰·肯尼迪竞选总统,以微弱票差被击败。失败后,尼克松先后在洛杉矶和纽约做律师。

1967年4月,尼克松访问台湾,于同月10日会见蒋介石。当时,台湾国民党当局已因经济起飞而有钱,尼克松此行的目的是企图从蒋介石手中得到资助,以便第二年再次参加总统竞选。会谈中,尼克松未开口要钱,蒋介石也就装糊涂,不肯掏钱。

蒋介石何以不肯掏钱呢?从上引蒋介石日记可知,是孔令侃的主意,孔令侃影响了宋美龄,宋美龄又影响了蒋介石。结果,尼克松空手而归。

关于1967年蒋尼会见的情况,蒋介石1971年9月28日日记也有记载:

尼丑昔年在慈湖晤谈时,视为其可厌之政客,以轻薄待之,并未允其助选。

从这则日记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当时不仅没有答应资助尼克松竞选总统,而且对他持轻视、鄙薄态度。

在仕途上蒋介石不看好尼克松,然而,事情却出乎蒋介石的意料。第二年,尼克松在竞选中获胜,入主白宫。

“此等政客,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蒋介石认为尼克松之所以疏远台北,亲近北京,其原因在于报复1967年台湾之行“空手而归”之恨。

蒋介石称尼克松为“政客”,这一点可能并没有说错,但是,视其为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小人”,则是把尼克松看错了,把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视为尼克松的个人恩怨所致,就更错了。

六、蒋宋和好,日记辍笔

1972,晚年蒋介石因何事与宋美龄起感情风波,选择独居?

(蒋介石与家人)

蒋介石搬上阳明山之后,“独居”到6月19日,宋美龄也搬来“同住”。6月27日,蒋介石日记云:“夜与妻月下闲谈。”7月3日日记云:“与妻车游。”7月14日再记云:“与妻车游。”7月20日又记云:“与妻车游山下一匝。”

据台湾作者王丰记载:每天下午四五点钟,照例这是蒋介石、宋美龄伉俪坐车兜风的时间,蒋先生用过午茶和点心,通常会主动去找宋美龄,问她:“哒令(darling)!你要不要去‘车车’啊?”“车车”,意为兜风。

上引日记显示出,蒋宋二人已经重归于好。但是,对孔令侃却始终未有原谅之词。

7月22日中午,蒋介石突发高烧,确诊为肺炎,从这一天开始,无法再写日记。

-end-

选摘自《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作者:杨天石,出版:九州出版社

内容简介:

内容包括绥远抗战与蒋介石对日政策的转变,蒋介石与德国内部推翻希特勒地下活动补述,蒋介石收复新疆主权的努力,蒋介石为何拒绝在《延安协定》上签字?蒋何以邀毛、毛何以应邀?1946年政协会议为何功败垂成?

蒋介石推荐胡适竞选总统前后、蒋介石枪毙孔祥熙亲信及其反贪愿望、蒋介石与蒋经国的上海“打虎”、蒋介石与钓鱼岛的主权争议、陈洁如回忆录何以尘封近三十年、蒋介石联合苏联谋划反攻大陆始末、尼克松竞选与蒋介石与宋美龄晚年的感情风波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