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我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周尧和院士

沉痛悼念周尧和院士

讣 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国际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西北工业大学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双聘院士周尧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7月30日5时2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周尧和院士祖籍河北深县,1927年5月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57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任教于西北工业大学,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起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双聘院士,1997年当选亚太地区材料科学院院士。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铸造学会理事长、国际铸造学会主席。

周尧和院士曾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最高荣誉——科技成就奖、航空工业个人最高荣誉——航空金奖以及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并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以及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作为我国凝固科学界的一面旗帜,周尧和院士长期致力于凝固理论与技术研究,是担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的第一位中国人。他领导建立了铸造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现代凝固理论、铸造过程控制等方面成就斐然、业绩卓著,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独创的新型保温冒口和调压精铸技术,对我国铸造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和引领了集约化绿色铸造在中国的发展,发明的金属熔体纯净化技术和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解决了国家重大急需,为我国科技事业、工业及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我国科技教育界的一代大师,周尧和院士培养了包括新中国第一位铸造博士在内的博士研究生50余名,其中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7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40余人在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任教授,为推进我国物理冶金与航空教育事业的进步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周尧和院士工作严谨求实,勇于开拓,为人忠厚宽容,淡泊名利。周尧和院士的一生是为科学和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逝世是西北工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他的学术品德和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周尧和院士!

周尧和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8年8月3日(星期五)上午10时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

特此讣告。

周尧和院士治丧工作小组

2018年7月30日

周尧和院士治丧工作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

联系人:

徐亦斌(上海交通大学) 13764147718

史文博(上海交通大学) 13818872317 021-34203099 021-34203098(传真)

李 晗(西北工业大学) 18966829029 029-88460286(传真/电话)

李自伟(西北工业大学) 13991144965

治丧工作小组办公室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材料学院主楼311室

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漕溪路210号

追忆周尧和院士

周尧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冶金学家,中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奠基人和领军者。2018年的7月30日,周尧和与世长辞,享年92岁。斯人已逝,他留存的是一位科学家的淡泊和风骨。

追思周尧和的杰出,他有令人崇敬的品质——他是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视真理为第一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纯粹、透明的科学家;他更是一个坚守信仰、精神高洁、人格高贵的一代宗师——

治学魅力:惟孜孜汲汲,创新为纲

“严谨、求实、创新”是周尧和治学的三大特质,并自始至终贯穿着他教书育人的历程。

周尧和1927年出生。1950年从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到南开大学任教。1953年进入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攻读研究生。

1957年周尧和回国,来到西安,成为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的奠基人。在当时大学以教学为主的大环境下,周先生和几位同事在西北工业大学开铸造技术科学研究的先河,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着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工作。“文革”结束后不久,西北工业大学的铸造专业即在全国抛出了几个重量级的研究成果。其中周先生主持的优质铸件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成就斐然。周先生一篇“保温冒口”的研究论文被作为1979年中国铸造学会推荐的官方论文,在国际铸造会议上宣读,震撼国际。《光明日报》报道称,“周尧和在勇攀铸造的珠穆朗玛峰”。

这一成果推动了铸造现代化的步伐,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成果198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沉痛悼念我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周尧和院士

在1987年全国学科评估中,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技压群芳、一举夺魁,成为我国上百个铸造专业的第一名。1989年又创建并被批准为中国唯一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0世纪80年代,周尧和发明的“调压成型精铸法”实现了轻合金超薄壁复杂构件的高质量铸造成形,攻克了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该成果199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991年获航空金奖。

在中国凝固学界,周尧和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是中国的凝固热理论、凝固形态学和深过冷快速凝固和凝固过程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依托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他培养出一大批灿若星辰的拔尖创新人才。

沉痛悼念我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周尧和院士

周尧和6次任我国代表团团长参加国际铸造会议,并于1988年当选为国际铸造学会执行委员,1993年任主席,为中国铸造业的国际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任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我国材料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沉痛悼念我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周尧和院士

大半个世纪以来,周尧和带领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多项重要理论课题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创造了中国铸造界的多个第一:当选铸造领域的第一个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的第一个中国人、中国首次参加国际铸造会议的中国官方论文作者、领导建立了铸造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铸造学科博士、培养出铸造学科中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为师魅力:数国之梁栋,一代宗师

周尧和学术技艺精湛,更是德才双馨的教育家。从教大半个世纪以来,周尧和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

“文革”前周尧和就是教学楷模,所教《铸造原理》课被树立为原国防科工委高等院校的样板示范课。1981年周尧和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首批博士生导师。

“从严、重导、求新”,是周尧和培养研究生的核心理念。

沉痛悼念我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周尧和院士

“周先生的‘严’是出了名的,作为先生的弟子,无不‘怕’先生。这不仅因为他不苟言笑的举止,更缘于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科研作风。”弟子王浩伟教授说,周先生的“严”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对科研和教学的高标准要求。他在为学生批阅论文时,连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学生们都知道平庸在他那里是通不过的。

“周先生的身教就能让学生不能不严。”弟子介万奇教授对周先生的“重导”和“求新”感触尤深。他说,周先生的“重导”,是重视引导而不直接代替学生去做,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周先生并不注重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他更关注的是学生所做课题的创新点是什么。

沉痛悼念我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周尧和院士

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周尧和还一直倡导“ECO精神”。“ECO”是“Excellent”、“Cooperative”和“Original”三个词的缩写,就是要有出色的成果、合作的气氛和创新的思维。他对课题组成员和博士生提出三点要求:一要有志气。教师要有志气成为组内最优秀的成员,学生要有志气成为课题组内最优秀的研究生。但这还不够,更要有志气赶超自己的老师,超过世界上的名家。没有这种成为杰出人才的志气,就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二要讲团结。竞争意识是要有的,但不是组内的明争暗斗,而是同行的和谐较量;要想在这种较量中取胜,课题组必须是真诚合作的集体。三要肯拼搏。不能只有愿望而不付诸行动,要赶超别人,就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就要创新,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沉痛悼念我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周尧和院士

周尧和门下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各有建树。周先生倾情培养了包括新中国第一位铸造博士在内的博士研究生50余名,一大批弟子都成了独当一面的学术带头人和总工程师,其中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7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40余人在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任教授,为推进我国物理冶金与航空教育事业的进步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人格魅力:仰先生懿德,江水泱泱

1950年冬,在南开大学招募抗美援朝志愿兵的时候,他毅然报名。往事如烟,周先生依然记得当年的情形,“我不是一时冲动,事实上报名前思想斗争还很激烈,主要是割舍不下自己十几年的学业。思考再三,还是觉得应该投笔从戎,所以就去报名了。”

1953年5月9日,留学苏联前夕,周尧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信仰,牢记铮铮誓言,践行庄严承诺,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都全部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科学和教育事业。

沉痛悼念我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周尧和院士

周尧和在学术上求新、求高、求精,却一直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在学问探索之外,周尧和对他人又是非常宽容、谦逊平和的,从来没有架子,对毕业后的学生来信,也总是封封必回,有问必答。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周尧和始终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出现在大家面前。

周尧和以他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在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先后被国务院、航空工业部、兵器工业部、全国教育工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优秀教师、“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1991年,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颁发的航空工业个人最高荣誉奖——航空金奖,成为获此殊荣的10名专家之一。与周尧和素昧平生的李政道先生闻讯后当即发来了贺信,对周尧和“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

沉痛悼念我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周尧和院士

201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周尧和“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正如颁奖词所言,周尧和院士是“一位令人仰慕、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一位令学子追随、功勋卓著的一代宗师,中国铸造界的一面旗帜,中国科技界的一份骄傲”。

2015年,他将毕生积蓄100万元无偿捐献给学校,支持和奖励为西工大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助推西工大的快速发展。

他留下的,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深沉的渴望和期待,更是对党的教育事业滚烫的心愿。

请先生一路走好,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版权所有—

视觉 | 任志朋

文稿 | 吴秀青

图片 | 郭友军

编辑 校对 | 郭肖

责编 | 刘建平

转自 微信公众号 西北工业大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