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特级技师姜涛从业的31年中,一个又一个大型焊接项目与成就写进他的“荣誉册”。如今,已49岁的他仍以一颗不变的“匠心”,为国家航天事业鞠躬尽瘁。

—颗“匠心”31年坚守—

一套厚厚的棉质工作服,一双老式大头皮鞋,一个几乎只能露出眼睛的大面罩,以及一把不离手的焊枪,成为姜涛在工作时的“标配”。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到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这套“装备”足足陪了姜涛31年。

那是奋斗的31年,也是坚守的31年。

1972年姜涛刚满3岁,便跟随父亲从黑龙江来到遵义支援三线建设,耳濡目染父亲和无数老一辈“三线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历程,“老三线”精神自此扎根在姜涛心灵深处。

“老一辈‘三线人’对待工作的认真劲,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同时也让我明白,只有学好技术、练好技术,才能成为一个好工人。”

1987年姜涛刚参加工作,为让自己的手握焊接达到一定的稳定性,他将双手绑上沙袋,每天做6个小时的焊接钢板训练,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7个月的苦练,他取得了常人需要花两年时间才能取得的压力容器焊接合格证。

在姜涛看来,不论任何工作、任何职业,只要坚持不懈,兢兢业业做好自己该做的,在工作中追求一种极致的精细,把心沉下来,像苦行僧一样修行,自然会成为最优秀的“工匠”。

—不断试错31年“变中求新”—

将几十甚至上百个零件焊接成大部件,是姜涛在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负责的工作。31年来,姜涛一路披荆斩棘,克服了数以百计的焊接难题,铝合金焊接就是其一。

由于铝合金导热快、易氧化、熔点低,焊接过程中极易产生焊接裂纹,这也成为铝合金焊接工艺中难啃的“硬骨头”。

目前,在国内能够承接铝合金焊接的企业非常少,而姜涛和他的班组,就是主攻铝合金焊接。

“铝合金焊接熔池没有明显颜色变化,很容易被烧穿,我们会用手一点点去感受,去控制温度,通过不断试验、训练,最终达到成功。”

2015年9月长征六号点火升空,成功将20颗卫星送上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的纪录。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长征六号的起竖发射系统是贵州制造,而这套采用高强度合金钢焊接技术的系统,正是出自姜涛和他的团队。

“成功总是从千百次失败中得来,技术创新靠的是不断试错、不断坚持,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其中乐趣。”说起工作“诀窍”,姜涛笑着说。

—“传帮带”授技艺“匠心”修行永不懈怠—

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能大奖……一项项荣誉接踵而来,彰显着姜涛作为“大国工匠”的真正实力。

2013年“姜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成立。从学徒到大师,这一程,姜涛一步一个脚印,走了26年,且并未止步。

一直以来,姜涛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也将自己在手工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大型结构件焊接变形及控制等方面掌握的技能和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

在姜涛的指导下,徒弟们大多都已“挑大梁”,成为技师或高级技师,还有不少徒弟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贵州省劳模”“贵州省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等荣誉。

此外,姜涛还总结从业经验,编写《手工电弧焊培训教材》,供航天科工系统所有工人学习。

改革开放40年来姜涛一路攻坚克难,在焊接事业中交出了许多优秀答卷。而姜涛所在的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值,也从曾经的1000多万元增长到如今的10亿元。

“下一步,公司准备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焊接方向发展,我也将继续尽心竭力,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将公司建成国内一流的航天地面设备总体科研生产单位。”在姜涛眼里,未来可期。

来源:汇川外宣中心 记者:兰永明 罗永红 周旭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