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刘炜茗 侨批是粤闽侨乡与海外交往的特殊文献,此中蕴藏着大量原生态史料,是海外华人最早的、最鲜活的“中国故事”与乡愁。近日,《侨批里的中华情》由花城出版社推出,本书由蓉子主编,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广东省侨务办公室、汕头市侨批文物馆、暨南卓越智库:海外华文与侨务文化战略、新加坡南洋草堂文化交流会共同合作而成。

  侨批,俗称“番批”、“银信”,是粤闽侨乡与海外交往的特殊文献,是海外华人华侨与国内眷属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由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和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最主要的特征是“银信合一”,兼有家书和汇款凭证的双重特征。

  侨批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潮汕地区以及海南等地。其中,潮汕侨批是反映侨乡历史最完整、数量最多的民间文化遗存。据统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潮汕地区,依靠侨汇维持生活者占人口的十之四五,有些乡村甚至高达70%-80%。“海邦剩馥”,是饶宗颐先生对侨批和侨批文化研究的评述。侨批展现了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以及潮人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国爱乡的精神,如今更成为研究海外华侨华人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档案文献,蕴藏着来自历史原生语境的宝贵信息。2013年6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会议通过,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广东首项世界记忆遗产。

  《侨批里的中华情》的主编蓉子向记者介绍说,该书由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共四个国家的二十余位作者共同协作而成,以文脉勾连的主题故事和相关的点评,多层面、广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华侨批信中揭示的亲情、乡情、家国情,用生动的语言诠释沉淀在档案中的记忆。用一种“碎片化”、文学化的微观叙事,发掘和描写了一个个动人的侨批故事,由此得以感悟华侨华人的奋斗历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