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教师不注意这些,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原创作者|井上麻纪 薛鹏  源创图书  出版

1

教师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以到我工作的日本近畿中央医院接受心理咨询的教师的数据为基础,我们来看看教师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新来接受咨询的教师,61%与工作压力有关,34%与抑郁症有关。他们所属的学校所占比重为:小学62%,中学25%,高中8%,特殊学校4%。

当接受咨询的教师被要求列举一项导致压力的原因时,结果显示,“指导学生”占36%,“与同事、学校管理人员的关系”占20%,“应对家长”占10%,“校务分担”占8%,“家访”占4%,“教师的适应性”占3%,“其他”占19%。

当接受咨询的教师被要求列举两项导致压力的原因时,“指导学生”占比降至31%,而“与同事、学校管理人员的关系”“应对家长”占比分别升至23%、15%。

因为指导学生,教师肯定会与家长有所接触,而引起与同事、学校管理人员的关系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压力增大,容易疲劳。

事实上,很多曾在职务上成为众矢之的的教师正处于离职休养状态。过于热心,不知不觉超过自己可承受的范围,最终累倒的教师也有很多。

具体来说,学生辅导员、教务人员、工作调动后不久就担任社团活动主要负责人的人、50岁后第一次担任全新的工作(班主任、新教师培训负责人、年级主任助理等)的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很高。

近些年,因为新教师的人数增多,年轻教师因无法适应现实环境而接受咨询、离职休养的情况也在增多。

2

校务分担

校务分担这项任务更多地由学生辅导员承担。除了指导内容复杂与应对艰辛外,学生辅导员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孤独”。特别是年轻的辅导员,往往不好意思开口向年长的教师请教,一旦工作量增大,就很容易累倒。如果年级或学校没有团队文化建设,新教师往往就会备感孤独。

再者,指导学生的内容不一样,要做的工作也不一样。伴有对教师施加暴力的事例中,事后教师的离职休养率很高。

除了辅导学生,所在学校作为研究指定校承办大规模的会议或活动时,担任会议总负责人或负责其他重大活动的教师,都很容易因过度劳累而导致身体出现异样。其中,不知道调去的学校正缺人手,不考虑自己的情况和学科的关系,在很多调去的学校的事情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担任总负责人,因此而累倒的人也有很多。

这些都是教师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3

各类学校的不同

学校的类型不同,教师离职休养的原因也不一样。

在小学里,教师既要负责各种繁杂的事务,又要从事教学活动,很多教师因此而感到力不从心。

本来,与其他类型的学校相比,小学缺少以年级为单位的活动文化,教师每天忙得连个商量的人都找不到。如果担任班主任的话,教师几乎就没有空闲的时间,连上厕所和吃饭的时间也要节省出来以查看家校联络表、批改作业,还需要随时处理孩子们的事。当孩子们打架时,教师还要应对家长,可早已分身乏术。

孩子们回家后,教师还要与家长联络、开会,等终于有时间能够做自己的事情时,已经是下午6点以后了。很多教师都是这样。虽说是“做自己的事情”,但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学校安排的事、年级的事、制作文件等,研究教材只能在这之后进行。连发牢骚的时间都没有。

而在初中,因指导社团活动而累倒的教师非常多。

在以社团活动替代指导学生的学校里,这种情况更严重。在没有社团活动的日子,因为学生外出,很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教师在工作时间外不得不加班。也有家长要求这样。一年365天,363天满负荷工作的话,一般人都会吃不消。

社团活动本来是一项额外的服务,但是教师在工作时间外的服务被当作理所当然,一旦学生受伤或出现意外事故,教师就会被问责。很多家长不知道社团活动是额外的服务,认为这是教师应当做的。社团活动是额外服务、服务有限度、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等情况,学校管理人员向家长说明了吗?不被学生、家长、同事、学校管理人员认可时,只剩社团活动顾问本人自己感到疲劳。

即使很努力,也依然不被认可是很多教师身心俱疲的原因。刚度过不眠不休的周末,还要被家长责备,从周一又要开始周而复始的忙碌,支撑不下去也是理所当然的。由于没有休息好,出现睡眠障碍,最终接受心理咨询的教师不在少数。

高中学校之间的差距很大。调动过几次工作后,有的教师会感到强烈的不安。

一个教师年轻的时候,经历过两次左右薄弱学校后,再调到另外一所学校工作,最终离职休养的概率很大。因为调动后,同事间的关系很疏远,再加上长时间学科指导与同事间竞争的压力,教师就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4

压抑心情的文化

在学校里,除了几位管理人员,大家都是平级关系。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指挥命令系统中,特别是在小学里,在所谓“班级王国”(不干涉其他班级)的基础上,教师们往往互不干涉,容易感到孤独。

教师好像不太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以身体状况为借口,不说出自己的心情,结果身体慢慢出现问题的人有很多。也有很多人因为一直憋在心里不说,抑郁的心情得不到改善。

这些人如果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么,抑郁状况和身体的疲劳程度都会得到改善。

教师特有的先了解他人的情况、不干涉他人的性格,在工作进展得顺利的时候挺好。但是当教师感到烦恼时,这种性格就会把自己熬干,使事态恶化。

5

工作调动(环境发生变化)

教职工往往每隔几年就会调动工作。虽然有的方面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适应新的环境,比教师自己想象的要更费力。年纪越大,越不容易适应新的环境。

而且,就算教师不调动留下来继续工作,因为其他人员的流动,他每年也都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会因环境发生变化而改变。学校管理人员会在比较短的时间(3年左右)内更换,有时学校制度也会随之突然发生变化。

每年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同时,教师还要应对新的学生。之所以教师患抑郁症的比较多,这样的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好不容易用心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很快就不复存在,要是我的话,也会陷入抑郁状态的。

再者,学校、地域间存在差异。有很多教师因不适应新工作所在地的地域习惯,“以往的经验行不通”,没有可以倾诉的人而累倒。

中学更多的是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如果这种机制运行得好,无论学校多么混乱,都能支撑学校正常运行。甚至可以说,恰恰是在所谓的师资薄弱校,因为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所以大部分教师看上去充满活力。

教师如果能意识到自己处于压力大的高风险状态,出现问题时,往往就能寻求帮助。如果不注意,一个人硬撑的话,往往一下子就会累倒。

6

人生路上的问题

很多过于看重人生转折点的人离职休养了。例如,家庭问题(育儿、照顾老人、借款、夫妻不和等),两年内失去亲人(失去配偶或子女时,有的需要4~6年),自己或家人生病等。

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当生活环境不安定时,硬撑没有用。特别是失去亲人时,也许当事人意识不到,可身心却在不知不觉中消耗。这时尤其应注意。

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如果向学校管理人员或同事说明情况,一段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量,可能就不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慢慢就好了。虽然“减少工作量,会给大家添麻烦”,但是,“如果完全倒下,反而会添更大的麻烦”,这一点教师必须明白。

当问题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时,教师向信赖的人倾诉,利用儿童家庭中心、医疗、法律援助、警察、行政等社会资源也是一种方法。适时干预非常重要。

7

疾病导致思考能力下降

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也可能因疾病引起思考能力下降。如果当事人不注意身体状况,也讨厌接受检查,这时,家人、学校管理人员或同事就应该陪同他去接受专业人士的检查。

教师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事情还是进展得不顺利,甚至因此而遭到周围人的责备,最后导致身体出现异样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因为一些与当事人的努力无关的事情而受到责备,实在是可怜,周围的人对此往往很不理解。

身体出现状况很可怜,如果大家知晓原因,当事人就不会被认为不努力而遭受责备。

认知障碍症初期,会出现类似抑郁的状况。被责备的话,可能会陷入抑郁状态。

8

发展障碍

有与发展障碍相关问题的教师也在逐渐增多。他们往往很认真、很努力,周围的人最初也相当支持他们,但无论他们怎么努力,工作都没有得到改善,最终他们被束手无策的学校管理人员找来商量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经常发生这样的案例。

9

自身适应性的问题

这是非常难以说出口的事,但因为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不是自己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自己是否适合该职业的问题。要是从事其他职业的话,大展身手的人大有人在。

近年来,随着技能熟练的人大量退休,社会进入了大量采用年轻人的时代。可以尝试通过调动工作或在学校内部调换岗位等方式换个环境,也可以尝试通过培训等来提高能力。如果这样,教学工作还是进展得不顺利的话,就可以考虑重新选择职业。

本文选自源创图书《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从预防到应对》,[日] 井上麻纪著,薛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8

延伸阅读:

身为教师,不管你奔几了,都需要铭记这15句话!

教育不止靠老师,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人生就像一场牌局,教育也是!课堂上没有听懂老师所讲内容怎么办?

38岁女教师含泪辞职:那些做了半辈子教育的人,为何纷纷逃离体制

做内心强大的教师 ——教师常见心理困惑解析

我们究竟在追寻什么样的教育?像这所学校那样去关心教师的健康吧!

常生龙:给教师的5把钥匙

“我教的不是书,是孩子!”一位教师的暖心自白,告诉你教育是什么

罗崇敏谈教师观

最好的教育关系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