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本书,曾经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人生因阅读而精彩。每一本书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不仅仅是作者,对读者而言也是。在你人生的某些时刻,总有一本书改变了你的人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一起打开书籍,去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吧!

《简·爱》并不是简单的爱

凌晓军

我是《简·爱》这本书的拥趸,从少年时候听《简·爱》的广播剧,看电影《简·爱》,开始知道这本书,到大学时代看不同的翻译版本,看原版,差不多一直迷到今天,40多年弹指一挥间,也可以说这本书深深影响了我的阅读趣味和爱情观。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她“诗意的生平写照”,自传色彩浓郁。小说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的故事,最终获得幸福。最吸引眼球的是,书中引人入胜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展示了一段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

如果问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世界名著,以下就是我给出的两个理由:

理由一:作品内涵深厚,语言优美,读来令人怦然心动。简·爱作为爱情小说的女主人公,最难得的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这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中。以往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大凡都是些美丽温柔、高贵贤淑的女子形象。而简·爱,她“贫穷,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拥有的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灵,使那些外在的美,在这个奇女子内在美面前黯然失色。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极大的文学颠覆。简·爱不仅富有激情、幻想和反抗的精神,同时对人间自由幸福,充满了渴望和追求。

这部小说的语言又是那样高雅脱俗、流畅优美: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我瞧着他的五官,它们漂亮匀称,但呆板严肃,出奇地可怕;我瞧着他的额头,它威严却并不舒展;我瞧着他的眼睛,它们明亮、深沉、锐利,却从不温柔;我瞧着他那高高的、威严的身子,设想我自己是他的妻子!啊!这绝对不行!”

这些语言优美的金句随处可见,读来意味隽永。

理由二:作品充满诗意,直抵人心的爱情,令人心生向往。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这部充满诗意且激情四溢的小说,给青少年时代的我和我们那一代人,带来的震撼是无法言喻的。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也是一部处处散发着正能量的作品,三观很正。尤其是男女主人公之间坦露心迹的对话和描绘,不但在内容上富有诗意,而且在形式上也不乏韵律,人物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撞击,如火山般喷发,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这场纯粹的爱情,多么美好!有尊严地做人,多么动人!

“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

“我们结合后的头两年,罗切斯特先生依然失明,也许正是这种状况使我们彼此更加密切——靠得很紧,因为当时我成了他的眼睛、就像现在我依然是他的左手一样。我确实是他的眼珠(他常常这样称呼我)。”

简·爱的形象带着激情的火花跳跃,激荡了多少年轻人的心。她的爱情观真实地给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轻人很大的人生启迪,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奠定了我的爱情观。在我往后的爱情旅途中,可以不看门第,不重金钱,按照心灵的指引,选择人生的另一半。并把这种精神指引传递给了我的下一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简·爱》的确不是简单的爱那么一回事儿。

记住了梁生宝

嘉 树

五十多年前我读初中时学的语文课大多忘了,只有初一课本中《梁生宝买稻种》一文却仍深深地印在脑子里。

最难忘的是这样一个细节:梁生宝“走进一家小饭铺里。他要了五分钱的一碗汤面,喝了两碗面汤,吃了他妈给他烙的馍。他……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他妹子秀兰写过大字的一层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用指头捅鸡屁股、锥鞋底子挣来的人民币来,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尽管饭铺的堂倌和管账先生一直嘲笑地盯他,他毫不局促地用不花钱的面汤,把风干的馍送进肚里去了。”这个梁生宝,买一碗面,却喝两碗不花钱的面汤来冲下干馍,太小气,而且这藏钱的方式也太没面子。十五岁的我向老师说了这个想法,老师问我:你知道他这样做是为什么吗?我再去读书,从课文中,我看到了答案:为了“娃们有馍吃”。

除了老师在课堂上引导,我又借了整本的《创业史》来阅读,柳青的这部作品,写出了翻身农民改变几千年的贫穷面貌、开创新农村大业的艰难过程。作品中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创业者,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很快改变了原先对梁生宝的看法,转而对他十分崇敬了——他这一切都是为了创业啊!

随着我的年龄增大、阅历增加,特别是自己成家之后,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创业的过程:既要创家业,又要创事业。而创业,是多么不容易!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父母亲除了教给我为人的道理和一些知识,没有留下一点点财产。我的家业,就是从购置一只瓷碗、一张木凳开始。少吃一支棒冰省下4分,多走几站路攒下5分,就这样节衣缩食,34岁那年买进了第一只高压锅,38岁就有了冰箱和电视机……到现在,就像许多平常人一样,不但有吃有穿,而且有房有车,多少也算是创下了一份家业了。

当然,要想创下家业并不只是靠节省,最主要的是勤奋,也就是说必须努力工作。这样一来,家业就与事业——也就是工作——密切相关了。前期,作为一个下乡知青,我的事业是种田割稻。在农业劳动中,力气单薄的我决不肯落后于他人,总是拼尽了全部力气去做好我该做的事。“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创业史》)当高考制度恢复,我抓住机遇,有幸进入高校学习,然后,我成了教育工作者,从此,我的事业就是教书育人了。

参加农业劳动就不必说了,就是做教师,这三十几年来也从来没有过轻松的一刻。忘不了天未亮就走在上班路上,忘不了夜已深还在准备明天的课程,忘不了钻研教材殚精竭虑,忘不了带病上课头晕目眩……几十年的艰苦跋涉,我评上了职称、加上了工资、取得了荣誉,然而我受到的委屈和痛苦,我经历的艰难和辛劳,也许并不比梁生宝少,但是,我记得《创业史》中的那段话:“当自己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的时候,世界上就根本没有什么艰难了。”我的目的是创业,要在三尺讲台上创下大业。今天,当我回首走过的路,我心中的事业,从“娃们”不能普及小学,到“娃们”不能全进初中,到可以免费读完九年,又到高中普及率逐年提高……看着桃李芬芳、薪火相传,我知道这其中有我的一分创业之功,我可以安心了。

《创业史》激励我创业,梁生宝陪伴我创业。我感谢梁生宝,感谢《创业史》。

《人生》之路

石志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收获》杂志发表了路遥的长篇小说《人生》。记得我读《人生》是在秋天的一个傍晚,我拿起一读就放不下。母亲在一旁催我吃晚饭,我草草扒了几口后,钻进自己的房间一口气读完。书中的高加林、刘巧珍,乃至黄亚萍们,都似曾相识,似乎我身上也有报道员出身的高加林的“影子”,坦白地说,感情纠葛的故事是没有的。

在《人生》一书的扉页,路遥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对才二十几岁,刚走上社会的我影响深远。

那年代,我在白峰公社做报道员。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浙东穿山半岛上白峰公社的乡村田间,常可见到一位骑自行车拿采访本的腼腆的小伙子穿梭其中,问东问西,了解情况,他就是我。

像高加林一样做报道员,参加了县里的几次新闻写作培训班,又经过公社前任报道员老师的辅导指点,再加上采写的面也宽了,我的采写热情很高,有题材时一天会写三五篇,一年中有三四十篇,多时有五十几篇稿件上了县广播站,连年被评为积极或优秀通讯员。后来,我又大胆往宁波市广播(电台)站、《宁波报》投寄稿件,竟也投中不少。

做公社报道员这段时间,为了配合诸如春耕生产、夏收夏种、计划生育等工作,所在的公社广播站还自办专题节目,我边采写稿件,还用地方话“客串”男播音员,在专门的播音房里,听着磁带“沙沙”作响的录音机录制节目,刚开始心情紧张,老出错,后来就习惯了。想当年,我的声音传遍公社的角角落落,叫“报上有名,广播有声”,性格内向的我也暗自得意过,父母亲更觉儿子出息了脸上有光。

那时,从农村选拔优秀青年做正式公社干部比较多,其中,通过公社报道员途径成为党委宣传委员、甚至党委书记的也很多。这一通道,对农村青年来说是很有期盼的。当我成为公社报道员后,骑着公家配的自行车到田埂村头,常常会引来一片目光,年长的会说:“小伙子,好好干,以后‘吃谷’会变成‘吃米’穿皮鞋的。”这里所说的“吃谷”是指农村户口,“吃米”就成为国家干部了。后来,也真的应验了。

做公社报道员,不仅是我人生的印记,也成了老家人给我起外号的一个由头,他们见到我常常会说“石志藏报道”,以至以后我不再从事公社报道员工作,仍然有人这么调侃我。虽然,我的工作岗位、单位几经变动,写新闻稿的“旧业”一直没有终止过。

前段时间,我又在书店买了一本《人生》,重新阅读,又给我以新的教益和启发。“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柳青的话又在我的耳畔回响。

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我在建行宁波分行从事宣传工作,又操旧业,似乎成为一个轮回。但我的人生,比之高加林的人生似乎更踏实些。由此,我要感谢《人生》,感谢《人生》中的高加林、刘巧珍,乃至黄亚萍们……

《朦胧诗选》启蒙诗意人生

虞时中

算起来已经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在浙北小城湖州求学,内心充满着对未来无限的期待和憧憬,于是我专门去百货商店买了一本花里胡哨的笔记本,开始在上面尝试写诗,用分行的文字来记录和收纳我内心的萌动和澎湃的激情。但是,过后每每翻看自己的习作,很多都是无病呻吟以及简单模仿之作,与真正的诗似乎尚有一段距离,写到后来,信心渐失,慢慢甚至想到了放弃写诗这门爱好,直到我与那本好书相遇,命运才又起了转折。

那是一个星期日的早上,正在寝室上铺睡懒觉的我被隔壁寝室一个男生激昂的朗读声给惊到了!他在大声地读什么?有些语句是那么的激昂强烈,有时却又低回百转,仿佛是一片片掉落的花瓣,正把平凡的世界装点!我忍不住爬下床,走到隔壁寝室窗外去瞄了一眼,只见同样睡在上铺的男生正半躺着激动地读着一本橘黄封面的书,我仔细地看了一下书的封面,只是看到朦胧两字,另外的部分被他的手握住了。这时我内心突然涌起一种冲动:马上去书店把这本书买回来!

匆匆赶到书店,只见柜台一角有许多人簇拥着店员,好像在抢购一本书,我靠近一看,就是它:橘黄的封面上,写着《朦胧诗选》四个字。我赶紧挤入抢购的人群,毫不犹豫掏钱把书店里最后剩下两本书中品相更好些的买了下来,像抢到宝贝似的紧紧抱在怀中,然后走到书店边上的人民公园,找一个石凳坐下,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仿佛在瞬间,就这样,一扇神奇的大门向我打开了!是的,这就是早上隔壁寝室的男生在朗读的句子,这就是引入入胜的诗歌世界!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朦胧诗歌,接触到北岛、舒婷、顾城、梁小斌、江河等朦胧诗派代表人物的作品。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在这些激荡人心的句子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震撼和力量,似乎还摸到了一些诗歌写作的门道和技巧。回到学校,我在书的扉页上写上了我的名字,同时,记下了购书的日期:1987年6月25日。翻到后面的版权页,我发现这本于1985年11月首次印刷的书,我买到的时候已是第五次印刷,累计发行量达到了20万册,由此可见,这本书的确影响到了很多人。

三十多年来,《朦胧诗选》一直是我案头上的常备书,由于时光的侵蚀和经常翻读的缘故,现在书页已经泛黄,边角已经卷起,但我还是对它珍惜有加!因为,也就是从这本书开始,我的业余诗歌创作的爱好才坚持到了现在,我的人生不仅不再朦胧,而且变得丰富,因为坚持诗歌创作,我不仅发表了一些诗歌作品,还出版了个人诗集,加入了省作家协会,圆了我自己的作家梦。

本文刊于《北仑新区时刊》2018年10月22日8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