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给《行走在消失中》写点什么。然却又为总为自己的那些思绪所纷扰。因而,每每在落笔几字后,便无言以续。其实,我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纠结。是青春,是远去的年华。

【偶然文艺】回首艺术 祭奠青春,品《行走在消失中》

落日余晖,染天地为金黄。初月寂升,化尘世为暗黑。白天与夜晚之间的轮回,也轻叙着人世间的更迭。过去的是那么漫长,而当下却又是如此浮躁。

【偶然文艺】回首艺术 祭奠青春,品《行走在消失中》

我,独自凭栏,喝着咖啡。想着那一年,那一天。那一年的城市,夜雾沈醉!尘世的旅人,醉在何处?

如果,生命可以永远,如果,生活可以追求,如果,回忆只是一串轻轻的省略号。我以为,我的文字,在这黑夜里,必定张狂亦或萧索。多少执着,多少热血与年华,皎洁明月之下,却只看见匮乏。

【偶然文艺】回首艺术 祭奠青春,品《行走在消失中》

“窗外尽是绿色:嫩绿,何暖,无数的花朵。注定要在这个季节,向那冰冷绝望的异域思念你。”这是书中引用的一段话。是一位名叫石头的作者祭奠配音艺术家邱岳峰先生文章中的一段话。也是此书在第一章节中对那些老一代配音艺术家们怀念的一段文字。仅仅几句,便足以让人潸然泪下。

【偶然文艺】回首艺术 祭奠青春,品《行走在消失中》

上译厂厂长陈叙一

是的,陈叙一、孙道临、毕克、邱岳峰、于鼎,尚华。。。这一系列的名字刻划的似乎已经不是人,而是一个文艺时代的缩影。但他们又正是一个个平凡的人,甚至可以说是苦难的人。包括至今尚健在的苏秀先生、曹蕾、丁建华、童自荣等无一不是承受过人世间的苦痛,却都在无人的角落里,用自己的声音带给人世间美好。要用多久的时间,才能沉淀出这些岁月的珍珠?要用多少笔墨,才能写满对他们的敬意?此时,我和《行走在消失中》的作者孙洁老师的感触应该是一样的,书不尽。我想,如果允许的话,便用书中一句话来替代我们对那个年代,那些艺术家,那些美好的声音以为纪念:人间曾有孙道临【1】。

【偶然文艺】回首艺术 祭奠青春,品《行走在消失中》

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

《行走在消失中》是一本装帧极其朴素,案记杂文型书籍。如果藏于书市,是那么不起眼,甚至在那些花团锦簇绚丽无比的装帧设计书籍中,只是丑小鸭,并没有人会多少注意到它的存在。然,你若有幸翻开此书,仅是章目,仅是开篇数语,便足以将你带回童年、少年,或者是青年时代。作者孙洁老师的文字,恰如其分的正像此书装帧一般朴素。记录的是我们的文艺年代,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花有兴谢。此事自古难成全,任谁也无法更改并解答。作者也不能。匆匆流年里。消褪了多少激情?隐藏着几何无奈?青春燃烧中,是谁,在鼓舞着我们?转过身,又是谁?让思绪加深了夜色。

【偶然文艺】回首艺术 祭奠青春,品《行走在消失中》

纪念有时会变成一种痛,一种深入骨髓无法言喻的痛。这便是看完此书,并且数次重读最深切的感受。它是整整一个文艺时代的缩影,又是整整一代?两代?三代?甚至是几代人对失去的年华,消失的青春,集体的祭奠之词。

书中每个章节的篇幅并不长,却承载了太多的文艺历史。伴着淡淡的墨香,我们可以看到从配音艺术、京剧艺术、戏剧泰斗、名著魁首,甚至于影视剧的分类倒叙,还有伴随我们成长的动画片。一个个人名,如雷贯耳;一幅幅画面,栩栩如生。赋词不须强说愁,只因吾心即是念。今天,随时日逐渐老去,皱纹悄悄爬上脸庞。过往的激动与追求,在时光流变中化为憔悴与轻烟。很多时候,我们想不起过去,听不到从前。亦或是故意不忍去回味,更不忍再寻觅。

纪念一样事物,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孤独的,又都是对相同症候群者们是有共鸣的。守着自己的孤独。轻拨回忆。重燃那盏昏睡的灯,照亮忧郁,再化悲伤为动力。回首感悟,写下或多或少的文字。置书于枕,蘸泪翻阅。轻的、淡的、幽幽的,直至模糊。但在心田里,仍依然捡拾起曾经的信念,不再丢弃。我想,这是此书至少是给我本人的玫瑰之香。

【偶然文艺】回首艺术 祭奠青春,品《行走在消失中》

朴素以及真实,应该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作者并没有去讨好谁,也没有如时下那些伪激情文风般去骂谁,甚至不忍去恨谁或谁。这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真正的文人精神。仅此,可浮一白。

静止的是参照物或运动的是参照物,有很多人始终不懂。正如不知道岁月的平静,是麻木还是清醒。《灯光开得最亮的演员》,叶少兰那苍凉凄怆的二黄【2】;《我一听相声就哭》,一说一学,一逗一唱。侯耀文先生千古【3】;《失落的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几乎就是我和我的玩伴们孩提时代唯一的信仰【4】。

【偶然文艺】回首艺术 祭奠青春,品《行走在消失中》

上海美术电影《哪咤闹海》

你我都是过客。世物更替,都将烟消云散雁过无痕的。有的名字只是轻烟,有的名字却是丰碑,更有的名字却是一种无声的呐喊。延绵到了文字里,给人以感怀,给人以激动。于无声处听惊雷。

作为写字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救赎,救赎真正的文艺精神,文艺年代。如果说救赎是在天堂,那么,可悲而又幸运。我们失去了它,却得以永远怀念它。如果说救赎就在明天,那么,请允许我向本书作者孙洁老师致敬,她,正是这样的苦行者。

【偶然文艺】回首艺术 祭奠青春,品《行走在消失中》

文字,究竟是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被人更好的解读中心思想?这一直是我希冀的方向。我也希望,用最直接,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奉献给大家。然而我又不能,用肤浅娇作的文字来欺骗。纵使获得了万千掌声,那不咎还是一种德行上的犯罪。《行走在消失中》,实实在在的又给了我一把开锁的钥匙。纪实,真诚,不疾不徐,却直击人心。

【偶然文艺】回首艺术 祭奠青春,品《行走在消失中》

毕克与高仓健

生命,始终是循环的共生,重复不休的来与往。谁都有青春,也都将会老去,都会看过风景,经历驿站,驻足左岸。而其中的爱恨痴嗔,就是那水中阵阵泛旋的涟漪。所以,我们会在他人的故事中淌下自己的眼泪,点点滴滴,纳众川而聚汪洋。没有任何人的路,是独自建立在高耸陡峭的崖上。我们只是踩在前人行经的路径,去开拓属于自我生命的宽度和广度,最后的终点,则是公平的殊途同归。《行走在消失中》,给了我们回忆,缅怀和纪念的时间与空间。而前人的路在我们唏嘘之余,变得更为深幽绵长。我们同样在祭奠我们的青春,正如作者用《一梦二十年》来作为此书的最后一章,‘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5】。戴望舒的《雨巷》也正是表达了此书中,对文艺美好的无奈和希冀。

【偶然文艺】回首艺术 祭奠青春,品《行走在消失中》

左起赵慎之,曹雷,童自荣,陈叙一,程晓桦和毕克

《行走在消失中》,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都将成为一种亲切的回忆【6】。在用了普希金这一著名诗句之后,请允许我,向所有老艺术家们鞠躬;向此书作者,复旦大学教师孙洁老师,致敬。

【1】第44页,引自《人间曾有孙道临》

【2】第74页,引自《灯光开得最亮的演员》

【3】第94页,引自《我一听相声就哭》

【4】第107页,引自《失落的动画片》

【5】第164页,引自《一梦二十年》

【6】引自普希金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偶然文艺】回首艺术 祭奠青春,品《行走在消失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