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来到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他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雅社区。

广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很多老旧小区是广州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承载着老广州人的“乡愁”。由广州市政协、广州日报社和广州广播电视台共同创办的“有事好商量——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第八期针对老旧小区微改造的问题展开讨论,市政协委员、居民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积极建言献策。据悉,截止今年9月,广州市共推进696个微改造项目,既留住乡愁、传承文化,更改善人居环境,惠及居民200万人。

广州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该局与市住建部门正结合老旧小区微改造实际,探索建立分级管养机制,为小区居民提供必选和个性化服务,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管理。

焦点一:以“绣花”功夫分类推进社区微改造

市政协学文委主任冯元表示,为了更好地推进老旧小区的微改造工作,广州市政协牵头和组织政协委员就此开展了专题调研,主要是听取市城市更新局等有关部门的具体情况介绍,与区、街和社区居委会等进行座谈,到老旧小区实地考察,进市民家中了解实情等。

“老旧小区现在很多都是年纪大的人在住,举个例子,没有电梯对于老人家来说,就是非常不方便,功能性提升也是居民的呼声,我很支持老旧小区的改造。”政协委员帅亦文表示。

政协委员陈立提出,建议规范老旧小区改造的实施标准,不断加强工作指引,出台相关法律文件,推行标准化,这样才能建设品质工程。

如何突出规划的龙头和引导作用,备受政协委员们的关注。市政协委员黄海妍提出,广州的建设用地有限,目前针对存量建筑改造的规划机制尚未建立,建议政府尽快完善相关机制,政策先导,才能保证后续的完善和规范。市政协委员林冠男也表示,希望有关部门简化工作流程,特别是在立项、规划、建设、消防等方面,打破以往改造工作的局限,推进事权下放。

对此,市城市更新局副局长邓堪强回应说,微改造的提出是为更好的衔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城市规划,目前为减少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审批环节,市审批权已由市城市更新局全部下放至各区政府负责。同时,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特别注重规划统筹,分类推进,将老旧小区分为三类推进,即基础民生保障类,历史文化传承类,区域竞争力提升类。今年8月,该局还向社会发布了《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设计导则》,明确规划设计标准,设计流程、设计要点,提升改造品质。

邓堪强介绍,为系统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广州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实施方案》《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等,明确了改造内容和标准,60项改造内容涵盖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电梯加装、适老设施等。

截止今年9月,广州市共推进696个微改造项目,惠及居民200万人。直到2020年,将推进779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

焦点二:避免大拆大建 改造前让居民话事

老旧小区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才能避免大拆大建?如何才能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针对这些问题,一些老旧小区建立了微改造项目评估机制,制定项目评估和改造意见征询表,在改造前充分征询居民意愿,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在有事好商量的协商现场,不少居民代表现身说法,分享自己在小区微改造的体会。

对此,政协委员陈立表示,要发动居民积极参与,改造前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小区“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尊重居民意愿;改造中,要尽力避免对群众居住生活的影响,为民不扰民;改造后要加强社区治理,确保一次改造、长期保持。

老旧小区微改造的责任主体是谁?市政协委员黄海妍认为,首先要明确谁是第一责任主体、实施主体、管理主体。建立各级协同管理机制,才能更好的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邓堪强表示,广州市各级各部门作了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共同做好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市级层面,由市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市城市更新局牵头组织,市发展改革委、国土规划委、住房城乡建设委等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加强老旧小区微改造的制度设计、机制保障、技术支撑。区级层面,各区政府作为老旧小区微改造的第一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开展数据摸查、项目评估、方案审定、计划制定、资金筹集、项目实施、成立居民自管组织、建立长效管养机制、信访维稳等工作。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具体负责实施,积极引导居民、产权单位、社会组织等参与改造。

邓堪强还表示,去年,更新局举办首届“老广州·新社区”老旧小区微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竞赛,组织社区居民参与设计方案调研,充分表达改造意愿和诉求,使改造方案“接地气、切民生”。居民参与设计成果评选,共2200多位居民现场投票,网络投票突破22万人次。目前,2017年的竞赛设计项目小区正在开展改造。2018年该局继续组织开展第二届设计竞赛-“我是社区规划师”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竞赛,热心的普通居民也可以为自己的小区设计改造方案,目前已有100多支队伍报名参赛。同时,组建社区规划师等专业志愿者服务队,200名社区规划师一对一为街道社区提供技术保障。

焦点三:突出岭南文化特色 留住最广州的记忆和乡愁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拥有极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市政协委员黄海妍在调研时发现,大多数老旧小区所处的区域、地段重要,779个老旧小区中,约75%位于中心城区,有些还属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范围。

老旧小区微改造如何传承历史文化文脉,这一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陈立建议,要严格执法,对涉及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进行常态化的巡查监督。林冠男也表示,要从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品质的角度出发,在确保安全、可行的基础上,提升规划设计标准、提高建设管理水平,特别是沿山、沿江、沿路的老旧小区微改造,要进一步凸显特色,打造精品项目、特色项目。

越秀区副区长刘杰现场介绍了越秀区的经验。“越秀区老旧小区微改造强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延续历史文脉。”刘杰表示,越秀按照“留住最广州的记忆和乡愁”原则开展改造工作,推进惠福路五仙观周边片区、中山六路旧南海县社区、大东街启明社区改造,在改造中将坚持因地制宜,通过修复和清洗建筑立面、拆除违法建设、建立文物径等多种方式,突出相关小区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

邓堪强表示,广州市全市共有26个历史文化街区,主要集中在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等老城区。城市更新部门一贯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在推进更新改造工作中,在严格保护中活化利用。市、区落实老旧小区微改造巡查机制,重点对涉及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的项目进行常态化的巡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历史建筑修缮期间,要求施工单位在现场展示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修缮效果图等资料。

焦点四: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小区居民可选个性化服务

微改造使得老旧小区焕发生机,但是投资改造只是第一步,要想可持续发展,后续的管理和维护要跟得上。

天河区德欣小区积极探索微改造后的后期管养新思路,在开展微改造的同时,推进社区治理,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和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小区还启动了广州市首个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基金,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力。“我们通过社区党组织来凝聚居民发动居民,接下来会指导居民组建业委会,再由业委会委托物业公司进行后期管养。”天河南街道办事处主任刘杨新表示。

天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天河区在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中,坚持共商共谋原则,将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基层党建、后续管养、社区网格化等问题前置考虑,未雨绸缪。其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长效管养机制,成立改造成果维护的后续管养组织——建设管理委员会,推选出党小组长、楼栋长,组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做到建设共同管理、效果共同维护。

邓堪强表示,老旧小区微改造要践行“共同缔造”的理念,其核心就是“一手抓微改造,一手抓社区治理”,改造小区不仅进行建筑、环境等物质空间层面的改造,更从完善治理体系、加强治理能力方面进行更新塑造,面子里子都好才是真正的好。老旧小区改造后物业管理费用是由小区居民负责,目前,该局与市住建部门正结合老旧小区微改造实际,探索建立分级管养机制,为小区居民提供必选和个性化服务。他还透露,目前广州市正在修订《物业管理条例》,该局会建议住建部门结合老旧小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将分级管养措施写入条例。

老旧小区微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配备专业人才和稳定管理队伍?黄海妍表示,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后期的维护也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引入专业人才和团队,不断提升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陈立也表示,建议在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下,坚持突出“共同缔造、共同管理”的理念,充分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和格局。积极探讨建立委托第三方管理的服务机制,让物业管理进社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老旧小区微改造是民生大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微改造,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老旧小区的发展更可持续。”市政协学文委主任冯元表示,接下来,将会继续关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推进 ,并积极开展有关的调研,提出有关的建议和意见,给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参考和采纳。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廖靖文

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邱伟荣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王典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