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9)红色基因•中国心系列报道

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友文工团歌舞团原政委 华江

沈阳徳邦不锈钢产业集团董事长陈德钦,红色基因•中国心 创建者:刘佳佳,红色基因传承陈列馆顾问:宋濯新,红色基因传承人:贺然、张晓丽、高磊,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老兵陈立波等一行开展的“红色基因•中国心”重走红色路线 寻访革命英雄活动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友文工团歌舞团政委华江。

战友文工团是军队最早的文艺团体之一,前身是成立于1937年12月11日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1948年8月,华北军区成立,剧社改为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1955年5月经总政治部正式命名为战友文工团。

70多年来,在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历届军委、总部和军区首长的正确领导下和精心培育下,艰苦奋斗,创新发展。始终如一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正确方向。紧密围绕党和军队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大局,履职尽责。

1948年8月,华北军区成立,剧社改为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1955年5月经总政治部正式命名为战友文工团。现任团长李劲,政治委员蔡三强。

从昔日路畔田边的即时演出,到今天跨越洲际的文化交流,从昔日的腰鼓和快板,到今天的激光灯和电脑音响,战友文工团在变革中迅速成长。

华江妈妈为我们讲述了了1941年3月,他与田华老师在练习“霞王鞭”的场景。当年流行于解放区少年儿童间的“霸王鞭”,以及由当年只有十六七岁的田华、华江两人合著的小册子——《霸王鞭初步》。在《中国音乐、舞蹈大辞典》里,“霸王鞭”这一条是这样写的“普遍流传于中国各地的民间舞蹈,亦称打连厢、打花棍、浑身响等。……在清代许多著作中对它都有记述……鞭用竹或木棒做成,长约1米,两端嵌有铜钱……舞者执鞭……敲击臂、腿、肩、腰、背等部位或地面,两人以上舞蹈时常常对敲,打出有节奏的响声……具有较强的技艺性。”“舞者可根据自己的情绪和性格,打出或激烈奔放或潇洒舒展的节奏,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白族、彝族、瑶族、布依族、哈尼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霸王鞭也有流传。”抗战期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流行的霸王鞭,则主要是由河北当地的霸王鞭演变而来的,而它的流行,与经常活动在以冀西阜平县为核心的北岳区(包括阜平、唐县、完县、曲阳、平山、灵寿、五台、灵丘、涞源、广灵、浑源一带)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小鬼队”分不开。

1940年春天,抗敌剧社来到河北省完县北神南村,“小鬼队”队长郑红羽看到学校在跳一种秧歌舞,领头的两个人打鞭,后面的人耍扇,边歌边舞,还有锣鼓、乐器伴奏,觉得既好看又好听,便留心观察了一番,大受启发。回来后他就开始编排打霸王鞭的舞蹈,由“小鬼队”表演。大约在1941年3月份,郑红羽把打霸王鞭编成了一种基本固定的舞蹈形式,开始为群众表演和大量传播。后来在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性的创造发展,变得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节奏简单,灵活机动,而且不受人数限制,少至两人 ,多至20多人,演员只要是双数都可以打,深受群众欢迎,因此很快就在根据地流行开来。

霸王鞭最适合儿童表演,当时抗敌剧社和群众剧社都有“小鬼队”,都会打霸王鞭,两个剧社还一起表演过。打得最好的要数一个叫宣海池的女孩,打起来浑身都是戏,常常引起观众喝彩,她后来到了四川人艺工作。田华和华江是抗敌剧社“小鬼队”的成员,霸王鞭打得都很出色,擅打霸王鞭的还有从河北完县北神南村和华江一起参军的张华、陈雨然,还有刘兰地、韩芬、石虹等,男孩子则有孙玉雷、张连海、郝玉生等。他们和“小鬼队”的许多成员后来都成了新中国的文艺人才,田华更成为全国著名电影明星,华江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深造后,当了战友文工团歌舞团政委。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八路军深入敌占区、游击区开展强大政治攻势,用文艺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打击敌人嚣张气焰,争取老百姓,一时间音乐、舞蹈、写标语、演讲等形式大派用场。抗敌剧社100多人组成几个小分队外出到游击区宣传,每个小分队都带着霸王鞭。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平汉路沿线,平西、晋东北一带敌我拉锯的一些地方,第583页图就是在山西五台、定襄一带进行宣传时拍摄的。图中左边第三人为小田华,右边第二人是韩芬,另外还有石虹、陈雨然、刘兰地等小演员,华江那次因为生病,没有去成。

各剧社在进行宣传的同时,都教当地的儿童团打霸王鞭,从1941~1946年期间,凡剧社所过之地,几乎每个村都有人会打。特别是在儿童节这天,晋察冀边区各县每个区都隆重举行儿童节纪念大会,各村儿童团都要表演霸王鞭以及歌咏、跳舞、军事演习等项目,热闹非凡。每到过春节或开群众大会的时候,霸王鞭则最活跃。

1942年,解放区实行精兵简政,抗敌剧社“小鬼队”解散,大部分人都到了延安,只剩下田华、华江等几个人(1943年反“扫荡”中陈雨然牺牲、孙玉雷负伤),因为人少,霸王鞭打不成了,她们就把郑红羽教的霸王鞭又发展了一步,编出十几套程式化动作,并开起培训班,为以后霸王鞭的普及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5年秋冬,抗战胜利后,抗敌剧社在张家口又开办了几期霸王鞭训练班,很快全城就流行开来,大街马路上都有人边走边打(1945年“一二·九”运动纪念日时,我在张家口市内的路上偶然拍到了打霸王鞭的场面)。1946年以后,解放战争爆发,解放区文艺工作的重点转向为兵服务。

1948年5月,抗敌剧社改为华北军区战友文工团,打霸王鞭的活动逐渐少了。但许多经历过这一阶段解放区生活的人都对这种运动很有感情,解放后也还有一些联欢活动表演这种舞蹈,1961年华江曾教过北京丰台区南苑少年之家歌剧组的小学生练习霸王鞭。1999年12月,在重庆举行的聂荣臻元帅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田华讲话时还回忆了1941年抗敌剧社“小鬼队”为聂帅表演霸王鞭的事,还当场表演了几个动作。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抗敌剧社为了总结和更好地普及霸王鞭活动,决定编一本《霸王鞭初步》。在郑红羽指导下,由田华、华江两人合作编写了《霸王鞭初步》这本书。因为是讲舞蹈,要用许多插图来示范,她们就自己作动作,请晋察冀画报社白连生、宋贝珩两人照下来,最后出了一本不到50页,但图、文、歌并茂的小册子,并由郑红羽作了前记。前记中说“编者田华、华江……很小就参加了八路军的剧社,在敌人后方,像战士拿着枪一样,她们舞动着霸王鞭,从前线到后方,在工厂里、在农村中、在军队里、又唱又舞,鼓舞着人们生产和战斗。她们到处传播、教授这一宣传工具,又成为边区儿童少年们的好朋友……”

田华、华江编著的《霸王鞭初步》于1946年夏由晋察冀画报社出版,书还没有出来,她们就到部队搞宣传去了。有次在大同前线,偶然看到一位部队首长手里正好拿着一本《霸王鞭初步》,并认出来书上的模特是她们两个,一时间大家都感到惊奇而高兴。可惜,这些书后来在紧张频繁的战斗中大都散佚了,田华手中的一本在“文化大革命”中也丢了。

战友文工团先后创作和演出了话剧《战斗里成长》、《大漠丰碑》歌曲《真是乐死人》、《学习雷锋好榜样》《祖国一片新面貌》、《八一军旗高高飘扬》,舞蹈《行军路上》、《草原女民兵》,京剧《沧海忠魂》、《刘胡兰》等一大批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其中,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涌现出了胡可、胡朋、张非、晨耕、唐诃、生茂、唐江、刘微、洪源、石祥、马玉涛等一大批享有盛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著名剧作家、曲艺家、歌唱家、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使战友文工团以卓越的艺术成就蜚声于世,成为国家和军队一流的艺术团体。2016年1月,战友文工团为主体转隶组建陆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

文艺座谈会是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10月15日上午在北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来源:「红色基因•中国心”重走红色路线组」;值班编辑:陈龙狮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