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赵王这里有秦国的间谍,他们在得知赵括要换廉颇的消息之后,就偷偷的把战神白起给换上了。秦国在散布谣言的同时,也不忘记出重金,收买赵国的官员,让他们去说赵王那里说廉颇的坏话。

廉颇擅长打防守战,而且在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中,他是最擅长防守的一个将军,即使像白起、王剪这样攻击性十分强的顶级名将,都拿他没有办法。

长平之战的前期,都是廉颇在打,廉颇用了十多万的士兵和秦军对抗了几年,都没有要失败的迹象。

若是这样长期耗下去,秦国肯定会先疯掉的,因为秦国的志向远大,他的目的是要统一全国。然而就是家门口的一个赵国,一个小小的长平之地,他们打了几年,竟然都拿不下来,又何来统一中国之说呢?

打持久战是秦国不想看到的结果,当然,赵国也不想这样做,他们是被逼无奈。

可以说若是赵王不换廉颇,再坚持一下,也许秦国就会退兵了。

秦国真的是耗不起,他必须要保持实力,然后在做打算。

若是把所有的兵力与财力,全部都花费在了赵国身上,其它的国家若是来攻击秦国,秦国是不是就会被灭了呢?

长平之战,秦国之所以能打败赵国,原来是用了这种下三滥的办法?

这就是秦国真心不想耗下去的原因,所以,他们就想到了离间计。

你廉颇不是擅长防守嘛,就想缩头乌龟一样,整天龟缩在城池当中,不敢一战。那好,我就不给你打了,我用别的方法,把你给换下去。

用离间计这是秦国的无奈之选,也是他们撤退前的最后一搏。这一搏若是能成功,目的就达到了,但是,成功不了,也没什么。

所以,他们就开始四处散布谣言,说赵国士兵就是怂货一个,廉颇这个将领更怂。真是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呀。

秦国在散布谣言的同时,也不忘记出重金,收买赵国的官员,让他们去说赵王那里说廉颇的坏话。

时日已久,赵王也听到了廉颇带领的赵军不敢出战的消息。

他觉得廉颇的做法太有损赵国的颜面了,当然更加重要的是,赵国也耗不起,因为打仗,尤其是持久战,对于赵国来说粮食都有可能是供应不上的。万一断了粮,那就得不偿失了。

长平之战,秦国之所以能打败赵国,原来是用了这种下三滥的办法?

很显然秦国的离间计奏效了,赵王有了想把廉颇换掉的想法。赵王想启用赵括,因为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烂熟于心。

赵王觉得若是用赵括的话,打败秦国那也是指日之间的事。

当赵王找到赵括的时候,赵括觉得赵王太有眼光了,他这个天才将军,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所以,他就大言不惭的把打秦国这件事给揽了过去。

因为赵王这里有秦国的间谍,他们在得知赵括要换廉颇的消息之后,就偷偷的把战神白起给换上了。

重点是白起是偷偷上任的,在和赵国的赵括开打之前,赵国都不知道秦国,已经换了将领白起上阵了。

当两军开战的时候,杀神白起一来,赵国全体将士们肯定是吃了一惊的。

长平之战,秦国之所以能打败赵国,原来是用了这种下三滥的办法?

再加上赵括此次前来,是要速战速决的,所以,白起就有了对付赵括的计策。

当赵括带领着赵军向秦军杀来的时候,白起派了两股军队来对付廉颇。

他首先让一股军队,去把赵国的粮道给断了,然后又派了一股士兵,从赵军的中间部位,杀出来,把赵军分成了两段,让他们收尾不能相呼应。

就这样赵军被秦军给包围了,若是赵军短时间内不能突出重围,他们必死无疑。因为粮食进不来,假以时日,他们就会不战而败。

后来赵括想带领士兵杀出重围,可惜失败了,赵括也战死了。

赵军没有了将领,不得不选择投降秦军。白起接受了他们的投降,然后又把他们给坑杀了。

所以说这一战若是不换廉颇,也许秦国就会退兵,但是,要说能耗死秦国,那也是不现实的。毕竟当时秦国已经是战国时期实力最大的一个国家了。

当时能和秦国相抗衡的也只有赵国,但是,赵国长平之战的失败,让秦国有了鹤立鸡群,傲视群雄的资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