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海军技术与战列舰的技术特征,德国海军的过人之处

德国海军的造舰技术,在其组建初期一直依赖于英国,直至19世纪70年代末才基本实规了自立,此后便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回顾德国海军主力战舰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德国海军的主要任务及特点也各不相同。

第一个时期为19世纪70年代初至19世纪末。在此时期,近代德国海军刚刚组建,非常重视在波罗的海作战,并为此建造了用于沿岸防御的小型装甲舰。此后,随着基尔运河的开通,德国海军转为重视基尔运河与易北河河口的防御,并为此设计了小型战舰。考虑到必须满足能够在地形复杂的沿岸海域作战、在运河及河流中航行以及能够进出威廉港等条件,德国海军为该型舰专门设计了适合在水深较浅、以陆地为依托的沿岸海域作战的主炮等装备,并一直延续到前无畏舰时代。

第二个时期为20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此时期,德国海军建造了许多后期的前无畏舰、无畏舰以及超无畏舰等主力战舰。当时德国海军的目标是与英国海军舰队进行决战并取得最终的胜利,为此开始着手提高战舰的防御能力及远程炮战能力。

第三个时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此时期,重建的德国海军放弃了一直以来的舰队决战主义思想,转为进行破坏通商作战。为了使海军能够进行长期作战,或者己方小型舰队能够与包括有主力战舰的敌方小规模舰队进行决战,德国海军在主力战舰上装备了可以大幅提高续航能力的主发动机,同时还提高了战舰的居住性以适应长期行动的需要,并对武器系统进行了相应改造。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各个时期德国海军主力战舰的技术特征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但在某些优势方面也保持了一贯性。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德国战列舰的主要特征。

德国海军技术与战列舰的技术特征,德国海军的过人之处

逐渐大型化的造舰趋势

在前无畏舰以前的时代,出于地理原因及海军战略等方面的考虑,德国主力战舰的排水量与各列强国家的同种战舰相比要小得多。而进入无畏舰时代后,德国战舰则呈现出大型化趋势,完全可以与列强国家的主力战舰相抗衡,甚至已经超过了它们。在根据舰队法着手扩充海军实力的时候,德国海军扩大了船坞、基尔运河、威廉军港的水路以及闸门等的规模;为此后大型战舰的建造及航行做了充分准备。进入无畏舰时代后,与只能使用老式船坞的英国海军相比,德国海军已能够将其主力战舰的舰体建造得更加庞大,从而在复原性能及舰体强度方面也取得了优势,并可充分实施水下防御。自1893年德国“恺撒·胖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完工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末,由于在舰首部装备了水下鱼雷发射管,德国海军的主力战舰不惜降低其航向稳定性,而大幅增加了船首底部升高的程度,这也是德国战列舰的一个显著特征。

德国海军技术与战列舰的技术特征,德国海军的过人之处

日本人的冲角艏这是欧洲风格的舰首安排与凯撒腓特烈三世的舰艏相同

德国海军技术与战列舰的技术特征,德国海军的过人之处

德国战列巡洋舰的破冰艏,装备水下鱼雷发射管

先进的电焊技术支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除在后部安装有主舵外,还在前部安装了副舵,希望能以此来提高战舰的转向性能以及遭到攻击后的生存能力。然而,副舵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也导致未完工的“马肯森”级、“约克”级战列巡洋舰最终放弃了副舵方式,而重新改为双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海军建造了“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在造舰技术方面,该级舰采用了许多新型轮轴,并广泛采用了电焊技术,将防御材料巧妙地融合为舰体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成功地将舰体重量减少了550吨(相当于整体的10%),符合了《凡尔赛条约》的吨位限制要求(10000吨以下)。其中,电焊技术是德国人成功的关键。德国人研制出了能够进行焊接的高张力钢板以及用于焊接的焊条,同时还不断深入研究焊接方法,并成功地将其推广到广泛的实践中,从而使德国电焊技术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整体水平。另外,为减少推进阻力,“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作为战斗舰艇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采用了球鼻首。上述造舰技术在德国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主力战舰时仍得到了采用。

德国海军技术与战列舰的技术特征,德国海军的过人之处

主炮

从装甲舰时代到初期的无畏舰时代,德国海军一直十分重视战舰首尾线方向上的火炮火力,在配置主炮及副炮方面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其中,为了加强船舷两侧的火炮火力,1894年完工的“勃兰登堡”级前无畏舰在中心线上装备了3座280毫米双联装炮,成为了无畏舰的先驱者,但这种做法在此后并没有得到推广。

德国主力战列舰在武器装备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一贯采用比同时期各国战列舰口径小的主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增强战舰防御力量的考虑,将减少的武器装备重量相应地增加到防御方面;另一方面是基于提高命中率的考虑,由于口径较小,发射炮弹的时间间隔也相应减少,这样在相同时间内命中敌方战舰的炮弹数量就大大增加了。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德国主力战列舰一直来用小口径主炮与其他国家战舰(特别是英国战列舰)相抗衡。与别国的305毫米,343毫米火炮相对,德国则分别采用了280毫米、305毫米火炮。其中,在普遍装备305毫米主炮的前无畏舰时代,“勃兰登堡”级之后的“恺撒·排特烈三世”级及其改进型战列舰装备的是增大了仰角及射程的240毫米火炮;从1904年完工的“布俗瑞克”级战列舰开始,德国海军重新装备280毫米火炮,并一直延续到无畏舰时代的初期。在此期间,德国还逐渐增加了炮膛长度,并不断在设计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但是,随着380毫米火炮的出现,德国果断地放弃了此前的小口径火炮主义,也研制出了相同口径火炮,并装备于“拜恩”级战列舰。这种思想在德国战列巡洋舰中也得到了体现。1914年计划建造的“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装备了350毫米火炮与意大利、日本及美国的343毫米及356毫米火炮相抗衡,此后的“约克”级替代舰也计划装备380毫米火炮。

德国海军技术与战列舰的技术特征,德国海军的过人之处

可以说德国的造舰技术一直沿着其独自的轨迹发展。在设计战列舰主炮时,德国海军通常通过提高炮身强度、增大装药量来提高炮弹的初速度,在不增大仰角的情况下增加了火炮射程,使其基本可以与比其高出一个级别的敌方主力火炮进行炮战。但是,在多格滩海战中德国战舰还是暴露出了火炮射程不远的问题,这样德国迅速着手进行增大火炮仰角的改进工程,并将火炮射程增加到了与英国海军基本相同的程度。

优秀的射击指挥装置

一般认为,德国火炮的射击精度十分优良,射击散布范围也很小。卡尔·蔡斯公司拥有的光学技术代表了当时德国的先进水平,据此制造的射击指挥装置及测距仪在提高德国战舰炮战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立体测距仪是极为先进的,也正因为有了它,德国海军战舰的主炮群才能在远程射击中占据优势,在与具有强大威力的大幅迟动式穿甲弹互相配合的情况下,在日德兰海战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副炮

与采用小口径主炮相对,德国海军十分重视副炮在同敌舰决战时所发挥的作用,为此装备了火力极为强大的副炮。在前无畏舰时代,德国海军初期采用了150毫米火炮,后期则开始采用170毫米火炮;从无畏舰时代开始,考虑到海军主要进行沿岸防御作战以及在狭小的海面进行作战,德国海军仍然十分重视副炮的火力,继续装备150毫米火炮,这也是其在武器装备方面的一个特色。上述特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主力战舰中都得到了延续。其中、“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装备了280毫米火炮(此后计划换装成380毫米火炮),“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了380毫米主炮,并装备了精良光学测距瞄准装置以及副炮、高射炮。

德国海军技术与战列舰的技术特征,德国海军的过人之处

斯佩伯爵海军上将号可见其桅杆上装备的FuMo22型雷达和10.5米测距仪以及大功率探照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海军在研制、运用舰载雷达方面也确立了领先地位。德国于1934年开始尝试使用雷达,并着手试验利用雷达搜索舰船。1936年,德国“斯佩伯爵”号袖珍战列舰试验性地装备了波长为800毫米的对海、对空侦察观测雷达,它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艘装备雷达的战舰。但此后德国很快被英国赶超,其雷达技术最终未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太大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德国海军的主力战列舰一直十分注重夜间照射能力,在视野良好

的位置安装多个探照灯探照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