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虽然边境上偶有战争,但大唐腹地远离战火已经百年。对于一个将军来说,和平年代是无聊的,也是在无意义的消耗生命。

熬了近四十年,早已过了知天命年龄的郭子仪,本该退休回家了

郭子仪官宦人家出身,但父亲的官位不足以让他有个好出身,恰好从武则天后期开设的武举考试给了他机会。弓马娴熟、身长六尺、体貌秀杰的郭子仪获得了高等评价,得到一个从九品下的最低级官位。

那时郭子仪应该刚过十八岁,这是允许参加武举的最低年龄要求。时间应该是开元三年之后,正是李隆基励精图治、最有作为时期的开始。

开元初期,武则天清洗异己、政治高压已经过去,唐朝军力处在一个上升阶段,既有西北武街之战大破吐蕃,也有东北滦水谷数万唐军中伏被契丹全歼,北方的后突厥也是蠢蠢欲动,边疆形势并不乐观。

郭子仪从军后大多在西北一带活动,直到天宝十三年57岁的时候,郭子仪母亲去世回家守孝,那时他是朔方节度使下面的一个正三品的左卫大将军。

这近四十年的时间史书上没有对郭子仪的记录,西北虽然有两次和吐蕃的大战,但都是靠近青海一侧,以防御后突厥为主的郭子仪没捞到打大仗的机会。

大仗没有,一方面是后突厥相对老实,另一方面也说明郭子仪能够较好的控制西北北方局面,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但四十年从从九品下的最低官位,升到武官实职最高的正三品大将军,郭子仪也算是和平年代可以知足的将军了。虽然心理上有些不满足,凌烟阁才二十五位,位置还有很多。

如果郭子仪这时候申请致仕乞骸骨,既对得起国家,也对得起自己。

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重披战袍

回家陪老娘不到两年,安禄山起兵造反,59岁的郭子仪被重新起用,率领朔方军讨伐叛军。

从九原郡(内蒙五原县)出发,郭子仪大军一路东进,直奔云中(大同),先斩叛将收拢靖边军,再破安禄山大将高秀岩,几次大胜收复云中、马邑,山西北部被收复。

此战在安禄山大军一路突飞猛进、所向无敌的不利局面下,就如平型关大捷一般振奋了整个大唐民心、士气,在军事上也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

但李隆基觉得这样大唐赢的太容易。于是杀了封常青、高仙芝,逼哥舒翰去送死,把潼关和长安送给了安禄山。

到唐肃宗继位之前,郭子仪和部将李光弼分兵两路东进河北,与史思明展开了为期半年的战斗,史思明完败。

但新皇帝身边缺兵少将,有拥立大功的新贵们打仗不行。于是,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回兵勤王,前往灵武与唐肃宗会合。顺便又把从塞外绕路来袭的叛军、胡兵全部消灭,平定了河曲地区这个大后方。

郭子仪还是很有政治头脑的,新皇继位,必须亲自、全军、毫不迟疑的去表忠心,一点没摆出老臣、大功臣的架子。

收复长安洛阳,郭子仪军事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唐肃宗按照李泌的建议,大本营在西北防御长安叛军西进,郭子仪进兵潼关黄河对岸分割安庆绪和史思明,李光弼从山西东进范阳牵制史思明。

很好的策略,三打二,安庆绪和史思明无论谁发动,都要受到两路唐军夹攻,郭子仪不但完成了分割叛军的任务,还过黄河苦战收复潼关,安庆绪相当于被包围在关中了。

父亲帮了父亲,儿子就要帮儿子。唐肃宗继续了他老爹李隆基的传统,开始给安庆绪提供帮助。唐肃宗认为先收复长安能够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对于稳固他自己的地位是有帮助的。

于是,郭子仪被调到西路,指挥大本营所属部队攻打长安。结果,这成了郭子仪军事生涯中第一次有记录的失败,清渠之战唐军损失惨重,还丢弃了大量物资、辎重。

具体什么原因失败不详,但按照老李家的一贯传统,郭子仪本该是第二个哥舒翰,好在郭子仪活着回去了。

整军再战,四个月后,郭子仪在长安城外大破安庆绪叛军,收复长安。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厨子,不一样的味道。

继续追击,安庆绪逃到了洛阳。如果郭子仪不放弃潼关,估计安庆绪可能会被就地消灭在长安。

洛阳城下也是大胜叛军,收复洛阳。安庆绪继续逃跑,跑到了相州(河南安阳)。

益将剩勇追穷寇,达到军事生涯第一个顶峰的郭子仪从军事上判断应该继续追击,如果与山西李光弼部分进合击,平叛工作应该会在短期内完成。

但唐肃宗觉得应该再给安庆绪一次机会,调郭子仪回朝,安庆绪有了一年时间重新整军备战。郭子仪第三次表现出政治上的忠诚,暂缓了平叛攻势。

相州大败,史思明这个手下败将这次有人帮忙

觉得安庆绪准备的差不多了,唐肃宗再次批准了对安庆绪的攻击命令。郭子仪等九路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兵进相州,但不设元帅,大家一边齐,只有宦官鱼朝恩是监军。

不懂军事,又妒忌郭子仪军功的鱼朝恩胡乱指挥,恰好迎合了已经怀疑武将到了骨子里的唐肃宗想法,不是怀疑郭子仪一个,而是怀疑武将所有人。

这仗就不好打了,围攻数月后安庆绪已经山穷水尽,只好向史思明求援。安史联军与唐军战斗正酣,一场莫名其妙的大风吹散了唐军,已经粮草匮乏、士气低落的唐军溃败。

郭子仪成了鱼朝恩的替罪羊,被召回京城,剥夺了军权。

史思明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之后的四年半,郭子仪基本上处在赋闲状态,中间洛阳被史思明攻克,唐肃宗死掉,仆固怀恩收复洛阳,史思明死,史朝义死,安史之乱平息。

中间郭子仪发过一次小脾气,把安史乱起后收到的三任皇帝一千多份诏书送给唐代宗,表示自己的忠心,唐代宗嘴上说的好好的不怀疑,但还是没给郭子仪兵权。

已经六十五岁的郭子仪估计再也没有机会带兵为国征战了。

这么大年龄了,造反当皇帝都当不了几年,郭子仪并非不知道皇帝对他的忌惮,闭嘴不谈、闭门养老是最佳选择。只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才对朝堂乱局表示出不满。

他急于平息战乱,还大唐一个太平,已经不计较个人安危和身后名声了。

吐蕃入侵,给了郭子仪再创辉煌的机会

吐蕃突袭长安,唐代宗只得起用郭子仪,自己逃离了长安。郭子仪手下无兵,竟然靠虚张声势吓跑了吐蕃,长安只丢了十五天。

很快,仆固怀恩在宦官逼迫下反叛,并勾结吐蕃、回纥、党项入寇,郭子仪领军西北,大破吐蕃。

之后,郭子仪镇守西北十五年,多次击败了吐蕃的入侵军队。直到唐德宗继位,八十三岁高龄的郭子仪才重回长安,任太尉,赐号“尚父”,并在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谥号忠武,武将的最高荣誉。郭子仪是大唐第二位获得这个谥号的人,整个唐朝二百八十九年,一共才五位。

郭子仪武周时期出生,德宗时期去世,先后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帝王朝中为官,见证了盛唐的创立和崩塌,引领了安史之乱平定大业,对抗鼎盛时期的吐蕃十五年。

虽无李靖、李绩等人的开疆拓土之功,但他却是是支撑大唐危局的中流砥柱,挽救万民的定海神针。这种战争,未必是郭子仪真正想要的。

而郭子仪的品德更令人敬仰,无论是皇帝的怀疑,宦官的中伤,都始终初心不改。

郭子仪,可称得上伟大。

身佩安危三十年,谗锋虽中节弥坚。

古今多少功名在,谁得如公五福全。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