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整整火热了一个夏季,时隔几年,市场上又刮来了一股“于正美学”风。

不同于之前的阿宝色,这一次的《延禧攻略》带有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和宫廷美学,该剧的配色、人物服饰、妆容场景陈设都可圈可点。贴近历史的剧本,舒缓宁静的“延禧莫兰迪”色,精致的点绛唇、绒花、一耳三钳等,都很好地还原了彼时的人物风貌。

于正很多次表达了想拍摄一部完完全全属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剧目,所以他们在准备时做了很多的历史考证,选取了许多“非遗”元素被吸纳进大量镜头里,这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苏州的缂丝。

作为中国“四大家织”之一的缂丝,因为制作过程繁杂,被誉为针织品中的“爱马仕”。顾建东,他和他的团队为《延禧攻略》提供了部分缂丝作品,并且亲自进入剧组为织绣进行了技术指导。

缂丝不像京绣,它真的是一个小众艺术。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的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其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因而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早在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在剧中所看到的那些缂丝图案,都是通经断纬一丝一丝织就而成,制作技艺非常复杂。一幅缂丝制品,需经过牵经、穿扣、打翻头、刷经面、粘经面、开经面等流程,如果中间稍有差错,整幅作品就会沦为次品。缂丝作品古朴典雅,整体给人的感觉具有时代感和高雅感。”顾建东表示。

元代,缂丝艺术大量用于寺庙用品和官员的官服上;明代,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缂丝产量甚少;从明万历年间到了清朝的康乾时期,江南的丝织业被皇权牢牢地控制着,缂丝也成为皇权的象征。明清的龙袍衮服、宫闱之内的日用品、官员等级象征的标志——官补,无不是缂丝中的上品佳作。缂丝在清朝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双面缂、毛缂丝和缂绣混合法。

“缂丝的传承具有断代性。时至晚清,随着国势衰弱,中国近代战乱不断,缂丝工业出现了濒临绝种的状态,缂丝粗劣之作充斥于市,罕有精品。”

作为地地道道的苏州人,顾建东从小就生活在被缂丝包围的环境之中,自己的母亲姐妹都会在家里制作缂丝作品。在外打拼的顾建东在而立之年突然感概:“自己家乡有一个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有被市场认可呢?可不可以专门就经营缂丝生意?”

顾建东思考怎样和其他的缂丝生产商区别开来,“私人订制”符合了他的预期发展策略。“私人订制的效果在于你不需要拼命地超赶数量,而只需注重作品本身,强调作品的审美特征。而且,私人订制的客户基本对于品质的要求较高,这样我可以兼顾艺术、创新和商业。”

经过慢慢的发展,现如今他已经有了30多位师傅来制作缂丝。“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品经营,我可能更倾向于走出去,也正因此结缘了于正团队。”

“实际上,我非常感谢影视剧作品带来的效益,感谢于正团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既然有人帮你一起把台子搭起来,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由于朋友的介绍,我们机缘巧合认识了于正团队的工作人员,他们在拍摄中买了我的缂丝工艺扇。确定合作后,我们为剧组提供了团扇以及缂丝作品。于正团队要求我们去剧组做指导,直至和我们团队的几个老师一起到拍摄现场,经过沟通、交流,呈现出现如今这样的作品。”

顾建东表示,这对于缂丝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去发扬自己。在今后的这个过程当中,该如何平衡作品的艺术和商业化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民间艺术是出自民间,不能简单把艺术作品仅仅定格为“高雅”。民间艺术是民间艺人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创造出来的一个作品,它是民间的,也是生活的。顾建东秉承这个理念,缂丝作品作为民间艺术,同样需要的是生活化,甚至商业化。

“所以,在被市场关注后,我们要走进生活。我们将缂丝作品做的具有设计感,让它除了有收藏价值,还可以适用于很多领域,如家居装潢、礼品工艺、服饰鞋帽等。”如此一来,就扩大了缂丝的生命宽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