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村民们在表演安塞腰鼓(10月20日摄)。本报记者陶明摄

▲在安塞区高桥镇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来自化子坪镇的剪纸艺人王琴(左一)在与绘画村的老人交流剪纸技艺(10月20日摄)。

本报记者陶明摄

▲安塞区城北社区艺术教练闫涛涛(右一)在为搬迁入住的贫困户李成红(左一)、申爱珍进行民间艺术培训。

本报记者陶明摄

▲艺人在安塞区高桥镇魏塔民俗文化村里绘制农民画(10月20日摄)。

本报记者刘潇摄

▲安塞区白坪街道办冯家营村48岁的王永军(左)与儿子在庭院里制作腰鼓(10月19日摄)。

本报记者陶明摄

▲安塞区白坪街道办冯家营村贫困户周志福(前右)在自家庭院里为学腰鼓的孙子打镲(10月19日摄)。今年5月,本村的“千人腰鼓”表演村启动以来,原先在外打零工的周志福回到村里参与腰鼓表演活动,每月收入3000多元。

本报记者陶明摄

▲在安塞区高桥镇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在与安塞民间艺人交流绘画技艺(10月20日摄)。

本报记者陶明摄

▲在西营村的“陕北信天游”大舞台上,安塞区民歌手贺东(右)在演唱陕北民歌《二后生》,舞蹈演员王爱爱在一旁伴舞(10月19日摄)。

本报记者刘潇摄

踩着安塞腰鼓激昂的鼓点,伴着信天游高亢的曲调,一批批海内外游客踏上陕西延安安塞区的土地,体验独特的文化之旅。

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文化资源丰厚。这里既有源远流长的中原农耕文化,也有粗犷豪迈的草原游牧文化;既有辉煌灿烂的红色革命文化,也有风情浓郁的黄土民俗文化。该区是拥有“腰鼓之乡”“剪纸之乡”“绘画之乡”“民歌之乡”和“曲艺之乡”五张文化名片的县区,也是闻名遐迩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当地政府按照“文化输出、旅游导入”和“文化养民、文化富民”的思路,把文化旅游发展同文化旅游扶贫统筹推进。全区免费为贫困群众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掌握文化技能,利用闲暇和空余时间参加文化演出增加收入;改善全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依托当地演出公司和文化协会,组织全区文化艺术人才赴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让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产业做起来、市场火起来、百姓富起来。

目前,安塞全区18万人口中登记备案的各类民间艺人达3.4万人。当地安塞腰鼓参与人数2000多人,长期演出人员200余人,年人均收入1.5万余元;剪纸、绘画从业人员173人,年人均收入1.2万元;民间演出队伍137人,年人均收入1.32万元。2017年,通过文化扶贫,全区2420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人均增收8200元。

为吸引游客到安塞旅游观光,今年5月,安塞区以打造黄土风情旅游首选地为目标,新建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高桥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和西营“陕北信天游”大舞台3个民俗文化村,将民俗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截至目前,“千人腰鼓”表演村累计演出53场,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东方毕加索”绘画村接待游客近万人次。1至9月,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06.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0.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6%和301.5%。

如今,当地百姓彻底转变了只把民间文化艺术当作娱乐的理念,让祖辈传承的“五张文化名片”资源变为致富源泉,“生活在城镇、产业在农村、致富在旅游”的愿景正在变为现实,乡亲们正通过文化旅游增收致富,奔向自己的幸福生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