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干过最骄傲的一件事就是进入了公路养护这个行业。”青海省公路局茫崖公路段王清很自豪地说。

王清的父亲王永堂是青藏公路的第一代养护工人,眼见着父亲的清苦和对家庭的无暇顾及,从小王清对公路养护这个行业充满了排斥。王清说,因为养路行业远离闹市,前不挨村,后不靠店,成天风里来雨里去,长期在荒漠戈壁,不能照顾家庭,养路工成了“劳苦”“穷酸”的代名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清渐渐长大,慢慢能理解父亲的工作。命中注定,1985年,王清进入茫崖公路段,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养路工生涯。

上世纪九十年代养路工手拿铁锹在雨中作业

王清是第二代养路工人了,他说:“不是养路人,不知养路苦。80年代,没有机械,所有工作都是靠人工出苦力。一把羊角锄、一把铲、一担土簊,就是标准的工作三件套。每天徒步十余公里对所管养的10公里公路重复着枯燥的清涵洞、撒铺路面、碎铺路石、刮砂石路面等养护工作。平整路面就用骆驼拉着自己制作的板车,用毛驴拉沙子……最害怕的就是雨天,一到下雨,路都会受到破坏,路面塌陷,我们就只能双手拿起铁锹填坑补洞和平整路面,一干就是一天。

那时,回到临时修建的毛坯房里休息是幸福的。以前都是小道班,一个班七八个人,三间土坯房,冬冷夏热蚊子多,没有电更没有网络,点的是煤油灯,辛苦一整天,工人们的娱乐活动就是看书,一年下来,有限的几本书都被翻破了。

在道班能吃上一口热饭也是幸福的,王清说:“吃上一口新鲜青菜就是难上加难的事情,因为距离市区较远,没有交通工具,补给运输就只能靠‘运气’了,遇见好心的大车师傅就给带来点,如果‘运气’不好,我们大家可能就要吃一个月的洋芋、大头菜、榨菜了。”

现在的养路工,穿着统一的工作服,用机械化的养护手段,确保每一条公路的畅通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瀚海戈壁,1993年,茫崖公路拉开了“黑色革命”的序幕。1996年王清所管护的路段全部变成了渣油路面,养路段里也增加了不少新成员“五五式农用拖拉机”“解放汽车”……

王清说:“熬过了最难的几年,日子就好过多了。重活都是拖拉机干,有了解放汽车大家每顿饭都能吃上新鲜蔬菜和肉了,土坯房变成了小二楼,冬天也有了暖气。”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王清说:“在很多人眼中,养路工就是一只镐,一把扫帚。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逃难的。”社会地位低,工人文化水平低,管理跟不上是养路工作这个时期最大的难题。

时间在推移,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公路建设也迎来一次次的变革。今天的工作场景王清如数家珍:现在上路作业乘坐作业车,身穿养护服,修补坑槽有切割机,修补裂缝有沥青灌缝机,大面积修补路面还有铣刨机……下班回到宿舍,不仅有了网络电视、太阳能淋浴等生活设施,还有了文化娱乐设备和图书、电脑等办公用品,工区还建起了活动室、娱乐室和职工之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开始选择和关注养护工这个职业。

王清每天在路上看着来往车辆安全舒适地行驶在养路工人挥洒汗水的公路上,听见一声声问候的喇叭声,王清知道这是驾驶员和乘客对养护工艰辛劳动的肯定和尊重。

三十三年的工龄,三十三年的坚持,让王清见证了茫崖公路从沙土路到沥青路再到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转变;养护手段从半机械化向专业化方向的转变;养护管理从简单粗放型向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方向的转变;道班房建设从小平房向宽敞明亮的楼房的转变;养护队伍素质、养护质量从低到高的转变。他觉得这一切来之不易,该倍加珍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