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柠檬

来源 | 投资家

企业家说

“企业家最高境界是慈善家。”

正文

他生时清末,去时已是二十一世纪,白云苍狗,变化之剧有如穿越,足足横跨一个世纪。

作家马伯庸如是评价他的一生。

寿终时,他已是107岁高龄。

而直到104岁,他还仍在工作,是世界上最长寿、在任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

不止年龄,他的百年人生更是一个传奇。

最抠门的老板,20元的早餐都不给员工买,却捐了3万座楼捐款47亿

他见证了清朝、北洋政府、民国、新中国四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并周旋其中,成就一世鸿业。

他白手起家,拍了1000多部影响两岸三地的电影、电视剧,捧红了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刘嘉玲等一众巨星,一手缔造了影响香港、内地、乃至全球华人的影视帝国,堪称中国“娱乐之王”。

伴随着巨大的成功,争议也如影随形。

他常常被指责,对员工格外“吝啬”,发放的薪水低到可怜,甚至连给剧组人员买20块钱的早餐都要计较。

然而,另一面,他却是伟大的慈善家,30多年来累计为内地捐建3万座楼,捐款总额高达47亿港币(约40亿人民币)。

去世后,他没有留一分钱给子女,而是悉数将自己的财产留给了信托基金,继续支持教育慈善事业。

与他接触过的电影人曾透露,晚年,他将不再接受媒体采访,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而至于他为何“吝啬”与“大善”的矛盾的两面个性,也伴随着他那几乎从不示人的内心永远成谜。

他就是,一代传奇邵逸夫。

01

1907年,已是晚清。

浙江宁波镇海一大户人家的家里,迎来了第6个孩子,他就是后来一手缔造了香港邵氏电影帝国的邵逸夫,因为家里排行,他也常常被人亲切的唤作“六叔”。

邵逸夫本名邵仁楞,逸夫是后来给自己取的别号,他希望自己能够“一生安逸”。

邵家世代经商,属江南望族,邵逸夫的父亲主做颜料生意。

最抠门的老板,20元的早餐都不给员工买,却捐了3万座楼捐款47亿

邵玉轩思想开放、很有商业头脑,当时电影作为新物种刚进入中国不久,他去影院看电影,看完便决定要投资电影。

这也是邵氏家族与电影的缘起,邵玉轩有5子,但他们却无一想要继承父亲的颜料生意,兄弟几人大都进入了电影圈发展。

1924年,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携兄弟几人创办了上海天一影片公司,这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前身。

彼时,邵逸夫还在上海青年会英文中学念书,但他在业余协助公司做外埠发行业务。

1926年,因为说得一口好英语,刚刚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之邀一起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市场业务,兄弟二人常常每天扛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带着天一影片到新加坡的各个乡村巡回放映,很是辛苦。

兄弟齐心之下,天一影片公司创业初期发展迅速,很快崛起为还在草创期的中国电影行业的一股新锐力量。

最抠门的老板,20元的早餐都不给员工买,却捐了3万座楼捐款47亿

但枪打出头鸟,天一的崛起触犯了当时传统的电影公司的利益,一场有计划的“合纵之战”随即打响。

1927年,“明星”公司联合其他5家电影公司成立了“六合影业”,他们与国内及南洋的影片发行商签订合约,不能再播放天一的影片。

在“六合”的多方围剿之下,天一影业大受打击,但邵氏兄弟没有泄气,他们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去往南洋偏僻的乡镇开辟新的根据地。

经过两三年的对抗,这场“战役”最终以天一影业胜出,“六合”影业在内部多方利益的掣肘之下大伤元气,败下阵来。

1930年,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一起成立了邵氏兄弟。

颇具前瞻性眼光的邵逸夫敏锐的洞见到,无声电影最终将被有声电影所取代。

于是,在一边继续无声电影的拍摄之外,他开始探索有声电影业务。

一年后,邵逸夫坐上了前往美国的邮轮,他要去购买有声电影的器材,回来开拍一部有声电影。

最抠门的老板,20元的早餐都不给员工买,却捐了3万座楼捐款47亿

十分惊险的是,途中,邵逸夫差点丧命,他乘坐的轮船因触礁沉没了,还好邵逸夫会游泳,也许是老天眷顾,他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大海上漂了一晚上后,终于等来了救援人员。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1932年,邵逸夫自己担任制片人和导演,他重金请来了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带着从美国买回来的“讲话机器”,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粤语有声电影《白金龙》。

出乎意料,《白金龙》大获成功,一时间引发国内外轰动。

期间,还发生了不少趣闻,某次,在泰国放映时,一泰国观众很是激动,他硬是要把留声机砸开,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里面。

担心设备损坏,邵逸夫只得在每次放电影时派专人照看留声机。

《白金龙》的成功,让邵氏兄弟影业声名具备,奠定了在中国电影行业的地位,而邵逸夫也是名声大噪,成为中国有声电影的开山人士。

最抠门的老板,20元的早餐都不给员工买,却捐了3万座楼捐款47亿

30年代,是天一影业、邵氏兄弟的巅峰时刻,公司在星马、印尼、泰国、安南等地拥有139间戏院,此外还有9家游乐场,先后捧出了吴素馨、电影皇后胡蝶、陈玉梅等家喻户晓的明星,一时间,风光无两。

02

突如其来。

二战的爆发将邵氏兄弟数年来的心血毁诸一旦,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后,邵氏旗下的影院被迫关门,戏院也被“充公”了。

而邵逸夫本人也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二个关乎生死的挑战:他因为放映抗日纪录片、散发抗日传单被日本宪兵队抓走了。

当时,邵逸夫觉得自己这回是死定了,因此在接受庭审的时候,选择实话实说:

“我是放抗日电影,但那都是真实的纪录片,他们说发了10万传单,我说岂止10万,是50万!”

当时日本宪兵队在当地征收的士兵有很多原是邵家游乐场的安保警察,他们联合保证邵逸夫无罪,这才逃过一劫。

抗战胜利后,邵氏兄弟谋划着东山再起。

最抠门的老板,20元的早餐都不给员工买,却捐了3万座楼捐款47亿

复出计划在新加坡、香港两地陆续展开,邵逸夫坐镇新加坡,二哥邵仁棣在香港创办了“邵氏父子”。

新加坡市场很快恢复元气,但在香港却迟迟没有打开局面,香港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前有“电懋”,后有“长城”,加之邵仁棣性格保守,畏惧风险,邵氏影业在港经营困难。

“目前家族影业处境维艰,已无心恋战,冀家中弟兄能有一人,来港主持邵氏影业。”

二哥一封家书寄到南洋,不久,邵逸夫来港主持大局,1957年,邵逸夫在港创办了邵氏兄弟影视公司。

是年,邵逸夫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他不知道,前面等待他的,将是一个更加巅峰的人生。

邵逸夫很快开始了激进的扩张。

他先是从竞争对手电懋手里以高2倍的薪酬挖来了当时香港最红的女明星林黛,并为她量身打造了一部黄梅调《貂蝉》。

一出击便胜利。《貂蝉》上映后很快红遍全港,不但票房给力,还一举拿下了第五届亚洲影展的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最佳剪辑、最佳音乐5项大奖。

最抠门的老板,20元的早餐都不给员工买,却捐了3万座楼捐款47亿

《貂蝉》之后,邵逸夫又主持拍摄了林黛主演的《江山美人》、《后门》等佳作,同样,这两部影片均在亚洲影展几乎囊括了所有大奖。

凭借这“三板斧”,邵逸夫和邵氏兄弟快速在香港打响了名气,令业界侧目。

1960年,香港十大卖座影片中,邵氏出品的就占了6部,足可见实力,巅峰时,每天有100多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邵氏影城也被外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邵氏在全球连锁戏院设有230多家连锁影院。

邵逸夫的电影帝国日渐崛起。

邵氏兄弟在电影行业的成功主要有得益于邵逸夫的三大策略:

不断培养新人,包括演员,导演。

邵逸夫善于造星,且十分注意培养新人,继林黛及导演李翰祥之后,他又培养了凌波、丁红、杜娟、范丽等大批明星,挖来了岳枫、陶秦、严俊、“新武侠电影”的旗手张彻、邹文怀等名导演,这些人才保证了邵氏电影源源不断的产出。

最抠门的老板,20元的早餐都不给员工买,却捐了3万座楼捐款47亿

量产快速、质检严格。

邵逸夫似乎信奉“唯快不破”的原则,他拍电影极讲究效率。

在最巅峰时的60-80年代,邵氏片场每天24小时运转,每个星期都有一部影片产出,每年有超过40-50部影片产出。

邵氏兄弟一贯如此看重效率,早年在天一影业时,邵氏在沪经营12年,共拍摄了101部故事片,制片速度平均50天一部。

尽管快,但邵逸夫对质量丝毫不含糊,如果质量不符合要求,他会要求马上重拍补救,实在太烂的,他情愿烧掉。

他曾说:

“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烧掉好多部。观众看了劣片一定好不开心,看多了,就会对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烧。”

“邵氏出品,必属精品”成为用户对于邵氏电影最大的肯定。

邵逸夫的勤奋。

勤奋是邵逸夫的一大成功之道,他算是世界上看电影最多的制片人了。

早年间,他每天看几小时地那英,最高纪录一天看9部,有一年,他创造了一年看900部的记录,到70岁高龄时,他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

这三大策略同样造就了后来香港TVB的辉煌。

1967年,邵逸夫创办了香港无线电视(TVB),随后又彻底关闭转衰的电影业务,全身心铺在TVB上。

最抠门的老板,20元的早餐都不给员工买,却捐了3万座楼捐款47亿

邵逸夫通过开设“港星摇篮”训练班,培养出了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等一大批明星,他们至今仍是娱乐圈地位不可撼动的巨星。

香港90%的明星,都出身TVB。这种说法并不夸张。

邵氏出品,必属精品的策略仍然延续。

《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一众优秀的电视剧作品相继诞生,每每播出时,都是盛况空前。

这些剧目如今仍是影响了两岸三地的经典之作,此后的数十年里,内地常有翻拍作品问世,但终难超越经典。

巅峰时期,TVB成为世界第一大粤语和华语商营电视台。

2006年,邵逸夫所持TVB股权市值超过100亿,加上其他资产,其身价超200亿港币。

很难有一种事物能成为永恒。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更加创新的竞争者的崛起,TVB也难免衰败的命运。

最抠门的老板,20元的早餐都不给员工买,却捐了3万座楼捐款47亿

2011年3月,因年事已高且一直未能找到接班人的邵逸夫,将手中所持的所有TVB股份悉数出售。

至此,TVB逾40年的邵逸夫时代落幕。

03

暂且抛开邵逸夫在影视行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位传奇人物本身也有一些较大的争议。

其中令外界深感疑惑地是,拥有偌大影视帝国的邵逸夫并不缺钱,却是出了名的小气、吝啬,但说他吝啬吧,他又是大慈善家,30多年来累计为内地6013个教育项目捐款,捐款总额高达47亿港币。

邵逸夫的两面“性格”似乎是一种天然的矛盾,但这种矛盾至今无解。

邵逸夫是个典型的商人,精明有余,做起生意来,十分精打细算。

早年在创业阶段发生的一个小细节可以看出邵逸夫的“吝啬”。

一次剧务向邵申请到外面买100个馒头当早餐,仅需20块钱,但邵并没有批准,他觉得,公司自家食堂的馒头才1毛钱一个,便宜一半。

结果,工作人员因为没吃上早餐而罢工了,邵逸夫因此损失了上万元,这搁谁看,都是太不值得计较的事情,很多人并不理解邵老板为何如此小气。

最抠门的老板,20元的早餐都不给员工买,却捐了3万座楼捐款47亿

“我很红,但我特别穷”。

这是邵氏旗下的明星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邵逸夫捧红了大批明星、名导演,但他们日常的生活却并不似在大荧屏上那般光鲜亮丽,他们只是邵氏电影公司一名普通的员工而已,每月拿着微薄的薪水,做着高强度的工作,即便是特别大牌的明星也要按月领工资。

邵逸夫常常和员工就薪水问题讨价还价,因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而爆红的凌波曾向他要求加薪,他操着一口上海话回答:

“凌波啊,侬看我呒么铜钿啊(你看我没有钱啊)。”

港星惠英红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

“当时我每个月只有600元,在别的公司可能有1200元,但在邵氏待一年,一年后就是10000元和1200元的区别。”

此外,这些明星对邵氏的归属感不是太强,他们日常工作强度大,且基本无自由空间,上面让拍什么就拍什么。

这主要是因为邵逸夫的电影工厂主要借鉴好莱坞模式,他认为演员只是工厂里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钉。

不少邵逸夫一手提拔起来明星大多因为薪酬原因,在自己能独当一面后纷纷出走。

最抠门的老板,20元的早餐都不给员工买,却捐了3万座楼捐款47亿

邵逸夫的抠门也让他错失了与李小龙的合作。1970年,李小龙回国发展,他给一些来谈合作的香港电影公司开出了几个条件,片酬1万美金,拍摄周期不能超过60天,剧本必须让本人满意。

据说,邵逸夫因为嫌弃要价太高,而放弃了和李小龙的合作。

结果,李小龙转而和邵逸夫的老部下也是他后来的强劲竞争对手邹文怀的嘉禾公司签约了。

不久,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上映后大红,初创的嘉禾公司亦因该影片跻身头部。

明星、名导演出走,错失李小龙等人才,一向被外界认为是邵氏影视业走下坡路的标志之一。

而究其根本,是因为老板邵逸夫的“吝啬”。

与这种“吝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热衷慈善、是一位大慈善家。

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捐建的“逸夫楼”已经遍布全国31个省份,在谷歌地图上搜索“逸夫楼”,标识为逸夫楼的红色坐标点密密麻麻地分散在中国地图上,相当壮观,多达3万座。

最抠门的老板,20元的早餐都不给员工买,却捐了3万座楼捐款47亿

但邵逸夫却十分低调,内地的不少大学生只知有逸夫楼,却少有人知道捐赠者邵逸夫是何许人也。

除捐建“逸夫楼”外,邵逸夫还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攻读欧美名校。

他还设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领域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颁授100万美元奖金。

有媒体统计,截止到2012年,邵逸夫通过旗下基金、并与教育部合作,累计向内地捐建各种教育项目6013个,总计捐献金额高达47.5亿港币。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曾评价:

“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项目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中国教育部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

每当内地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时,邵逸夫每回都捐款。

2005年,长江流域水灾,他捐了118座小学。

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了1亿港币。

2013年,雅安地震,他又捐了一亿港币。

值得一提的是,邵逸夫去世后,他的财产全部交给了信托基金,没留一分给子女。

最抠门的老板,20元的早餐都不给员工买,却捐了3万座楼捐款47亿

临终时,他生活已不能自理,但他向孩子表明,自己80%的财产要投向教育行业。

邵逸夫曾坦露自己热衷慈善的原因:

企业家最高境界是慈善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