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四川话版《茶馆》举行了新闻通气会

川话版《茶馆》由北京人艺著名导演李六乙执导,汇集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老中青三代演员,该剧目既忠实原著,又具强烈川味儿特色,一经推出就广受各界好评。

四川话版《茶馆》

首演剧照

随着第三声钟响,灯光渐熄,大幕徐徐开启。

舞台上,老成都的老字号悉数登场,盖碗茶沏起,满台方桌竹椅间,茶客们川话龙门阵摆得兴起。还有茶馆中正在采耳的茶客,小摊贩们沿街吆喝四川小吃的叫卖声,充满四川韵味的金钱板,活生生再现了四川茶馆景象。

《茶馆》,是中国戏剧文学颠峰之作。更是中国戏剧表演美学及导演美学的颠峰之作。同时,这部剧也是北京人艺风格、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奠基之作。

北京人艺版《茶馆》

有北京人艺经典版本的《茶馆》珠玉在前,国内已经很少有其他院团排演《茶馆》了。而对于此次川话版《茶馆》,“稍微对四川茶馆有了解的观众,看了这个剧都会觉得很舒服,这也是对老舍先生《茶馆》天然的嫁接,从语言到文化特色,到民俗展现,是天衣无缝的,同时不失老舍先生的文学魅力与思想。”

打破固定模式致敬经典

《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6年创作的经典话剧作品,由北京人艺于1958年首排。截取了戊戌变法后、军阀混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通过北京老裕泰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

四川话版《茶馆》首演剧照

熟悉话剧的朋友都知道,《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巅峰之作,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为了纪念2017年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老舍名著《茶馆》发表60周年,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携手北京人艺四川籍导演李六乙打造了四川话版《茶馆》,向经典致敬。

四川人艺版《茶馆》是一部非常具有李六乙导演个人风格的话剧作品。在充分尊重老舍原著和焦菊隐版的导演意图的基础上,为剧目选择了一个较为脱离当时历史的,更为客观和冷静的视角去展现茶馆所经历的三个时代以及三个时代下人物的命运。

四川话版《茶馆》在北京首演后引起了极高的话题讨论。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艺版《茶馆》中“常四爷”的扮演者濮存昕在欣赏完四川话版《茶馆》后发表评论说:“川版《茶馆》是超出任何人想象的一部作品。格局很大,大家要坚决相信这个样式、风格,我为你们的大胆、勇气、演员发出的光彩而由衷高兴。” 

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老师表示:“打破一种不正常、习惯性的理念!为中国话剧打开了一扇门窗!经典绝不应成为固定的模式。 ”

茶馆里的四川韵味

▼▼▼

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老态龙钟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六君子的鲜血无法阻止历史车轮的滚动,老北京城的上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王利发,北京城内裕泰茶馆的年轻掌柜。他谨记父亲的教诲,体面周全地迎送四方宾客。小小的茶馆内,你方唱罢我登场,演尽世间的沧桑与凄凉……

四川,原本也是一个有着深厚茶馆文化的地方。四川话版《茶馆》做了多种演绎形式的创新,通过对剧本内容的川话版移植,凸显原著人物形象的地域性表达,使文化基因得到传承。

为了凸显川话版《茶馆》的特点,除了四川方言,无论是场景中正在采耳的茶客,还是背景音中“冰粉儿、凉糕”的吆喝声,都会让你感受到浓浓的川味儿,再加上“春熙坊”、“德仁堂”、“钟水饺”一个个地标性名称的出现,还原了一个闲散慵懒的市井生活四川茶馆形象。茶馆中吱吱作响的竹椅和盖碗茶立马让观众置身于那个年代的老成都。川剧、金钱板、四川清音不为熟知的曲艺门类也在舞台上为观众们带来了巴适得板的四川味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茶馆》中运用了四川传统曲艺金钱板,金钱板在四川茶馆中非常常见,它的运用使得这版《茶馆》更具四川韵味。

金钱板以说代唱,句句押韵,声声道出《茶馆》中的人生百态。川话版《茶馆》邀您置身老裕泰茶馆,一起经历那个时代的兴衰悲喜。

♫. ♪~♬..♩

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节)目

四川人艺方言版话剧《茶馆》

The Teahosue by Sichuan People's Art Theatre

时间:2018.11.20-22

地点: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SAIC•Shanghai Culture Square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次“做客”贵州遵义,成西南百姓盛会

艺术交流 | “一带一路”艺术专业院校共商”艺术教育合作的有效途径“

木偶戏,比你想象得有趣得多

导赏北欧艺术,解读创意文化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