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是美国当代的一个分水岭,年出现了一股不可遏制的反主流文化,青年人反对正统社会,反对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尤其是中产阶级价值标准,反对宗教,反对保守,总之是妈妈教育什么,他们就反对什么。年轻人也不上班,整天成群结队,要么抱这个吉他流浪,要么穿的花里胡哨搞各种活动。他们留长发、吸大麻、说粗话、性解放、堕胎、生活混乱不堪,如此颓废的一批人就被人们成为“垮掉的一代”。

为什么这一代人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主要就是因为这一批人口数量很多,二战结束后从1945年到1954年,和平的环境加上经济发展,人们于是敞开了生孩子。到了六十年代这批孩子长大成人,青年人口大爆发,大学里的学生人数是农民的整整三倍,美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都不满30岁。如此“年轻”的一个国家,原本就是一颗隐形的炸弹,碰上点什么火星就能惹出大乱子。

这个火星就是越战和水门事件,越战让青年人对美国的国家精神产生怀疑,对二战后光明伟大的自身价值失望之极。而水门事件让年轻人对自己的政府彻底丧失信心,社会道德一夜之间沦丧。这种精神层面的缺失,让“垮掉派”对政治完全不关心,只想逃避现实、逃避文明社会,用极端的颓废来标新立异,向沉闷拘谨的现实社会表达不满,向传统发起挑战。

反主流风暴最开始就是从校园里开始的,学校里的学生纷纷成立规模庞大的协会组织,开始介入集会运动,最著名的就是“休伦港宣言”,批判中央集权和精英统治,要分享民主改变社会秩序,并且强烈反对越战。直到1964年,“文斗”终于演变成“武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率先发起动乱,号召学生组织起来“自由运动”,于是著名的“自由之夏运动”开始了。这些人反对一切束缚压抑,用各种方式聚会、示威,拒绝相信30岁以上的人说的一切,所有事情都反着常理来,表示和成年人的主流价值划清界限。

越战升级后,反主流运动也跟着升级,焚烧兵役证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标志。当时美国修改了征兵法,限制了大学生缓役政策,就连一般的青年学生都跑到加拿大躲避服兵役,更别说那些“垮掉派”了,他们组织起来,在公共场合集体焚烧兵役证抗议。“垮掉派”和现存体制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终于引发了一系列大的动乱,整个越战期间,大学生不断闹事,他们占据校园,和警察大打出手,前后四千多学生被捕。俄亥俄州力肯特大学爆发的动乱最为严重,动乱过程甚至导致4名学生在混乱中丧生。

离开校园之后,这些人组成了所谓的激进派,流散到社会上,由于他们和工业社会主流格格不入,两者相互仇视,所以“垮掉派”压根就不可能进入正常的工作生活当中。然后他们就开始了更加激进的活动,其中的一些极端分子决定用武力对抗一切权威,制造了大量恐怖事件,“垮掉派”俨然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的“公害”。尼克松上台之后,对他们采取了极为严厉的强硬态度,用镇压的方式暂时平息了“垮掉派”的运动。一直到里根总统上台,重塑了美国价值观,“垮掉派”才彻底回归正途。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