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未来之路——综合高中

  以“STEM教育”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推广为例

  摘 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职不论是选择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学徒制,还是以“搭建立交桥”方式,变相为“升学导向”,都已无法改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人们心目中“非主流”、“筛子子底下”教育的意识。随着科技的发展,必然带来职业岗位的多样性和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以及就业年龄的不断“后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存之路也可以说是未来之路必然是向综合高中过渡。

  只要“应该教育”的模式不改变,普通高中的“剧场效应”就会越演越烈,普通高中最终亦会走向综合高中。

  关键词:普通高中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综合高中 STEM教育

  2018年7月教育部权威发布《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学校数量、招生数量、在校生及毕业生数量、教职工及专任教师数量、生师比的各项数据持续走低。从表1可以看到,事实上从2011年度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各个数据指标,尤其是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已开始走低,并且目前似乎还看不到止跌回升的趋势。

  表1:2010-2016职普招生数、在校生之比

  年份 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 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 2010 50.94% 47.78% 2011 48.89% 47.06% 2012 47.17% 46.00% 2013 45.06% 44.00% 2014 43.76% 42.09% 2015 43.00% 41.00% 2016 42.49% 40.28% 2017 42.13% 40.10%

  数据表明,中职不论是选择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学徒制,还是以“搭建立交桥”方式,变相为“升学导向”,都已无法改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人们心目中“非主流”、“筛子子底下的”教育。随着“机器换人”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办学目标的中职已失去了仅有的吸引力,而变相为“升学导向”则更无法与普通高中竞争(中国目前普通高中的吸引力就是升学)。

  由于读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持续走高,使得今天“招生”成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亦成了中职学校“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问题是招生“大战”,不仅仅是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自相残杀”,也恶化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教育生态。

  虽然中职以“就业为导向”之路越走越窄,但并不因此证明:升学导向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康庄大道”,走与普通中学同质化的道路,反而让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有没有必要再办中职?高中阶段教育“双轨制”还能走多远?事实上美国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但并不影响美国仍是今天的科技强国、制造业强国。当然,美国的高中也没有象中国以升学为导向的普通高中,而是代之以就业升学一体的综合高中。

  这也是为什么“素质教育”、“多元智能教育”、“STEM教育”等先进教育理念、模式、起源于美国且在美国发扬光大,并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根本原因。

  然而,这些“看起来很美”的先进教学理念到了中国后,短时间内迅速升温,热度往往超越创始国,但最终的命运是“各领风骚没几年”,喧嚣过后,回归“原点”--用通俗的说法就是“该咋滴还是咋滴”。

  显然,就业和升学并不是两条泾渭分明的平行线,事实上,欧州的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尤其是被我们国内职业教育专家大力推崇的“德国双元制”、“现代学徒制”,也并没有把就业和升学作为平行线,中等职业教育亦非“筛子下的教育”(在中国,每年中招,根据层层选拔的分数线,中等职业学校技术学校是最后一个入场录取,客观上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成了名符其实的“托底”教育),而是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多元智能”相互交叉。

  美国综合高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以下三种教育:学术科(为升学做准备),普通科(为学生的生活做准备),职业科(为就业做准备)。学生选择读“学术科”、“普通科”或“职业科”并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的几门课的考试总分,而是学生本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或者是职业生涯评测等选择,而且选择错了或者自己改变了主意还可再选择。准确地说,在我国,学生读普通高中的示范校、省一级学校、市一级学校抑或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由分数的高低决定(亦即由语、数、英、物理、化学、政治、体育7科总分成绩决定),绝大多数家长、学生其实别无选择。

  由于历史、地理、音乐等学科不在会考科目之列,出于功利性或者也可以说是理性、现实的选择(时间是稀缺资源,人们必须权衡取舍),学校、学生、家长不重视非会考科目是必然的,客观上造成我们“全人教育”的缺失。

  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我们发现语、数、英等会考科目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非会考科目的历史、地理、音乐等学科则更糟。

  事实也证明,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无论是搭建“升学立交桥”还是推行“现代学徒制”,抑或高呼“五个对接”,似乎都已无法改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走向低谷的命运。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必然带来职业岗位的多样性和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以及就业年龄的不断“后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存之路也可以说是未来之路必然是向综合高中过渡。

  当然,从目前看,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比,普通高中对初中毕业生仍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其原因并非普通高中办学目标明确,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而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人们心目中是“次等”教育、“筛子子底下的”教育的观念已根深蒂固,家长、学生别无选择。

  今天,普通高中最大的短板则是单一的升学导向。早年普通高中攀比的是升大学率,经过多年的教研教改,狠抓教育质量后,现在攀比的是升本科率、升重本率。

  尽管教育部二十多年前就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阶段大力推行“减负”、“素质教育”(教育部也意识到升学导向必然会强化应试教育),近几年又着力推行STEM教育(说明应试教育的弊病凸显),但种种努力的结果,最终“素质教育”、STEM教育让位给了“升学”,因为几乎所有莘莘学子,还有他们后面的家长,学校领导和老师都把考入北大、清华作为学生人生的奋斗目标。

  问题是选择读普通高中的学生,有多少适合升学?有多少是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而学?中国学生缺乏创新力,普通高中的应试教育可以说是罪魁祸首。

  因此,普通高中的未来之路同样是综合高中。只是由于目前普通高中不愁生源,不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临着“生存”还是“死亡”的选择,而且,优质的教育资源基本集中在普通高中。即使人们意识到普通高中的未来之路是综合高中,但普通高中过渡到综合高中存在相当高的技术难度。以此推断,普通高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选择容易量化的“升学导向”教育。

  只要不改变普通高中“升学导向”的教育生态,便注定了素质教育、多元智能教育、STEM教育,即使在普通高中“生根发芽”,也难以“茁壮成长”,最终“让位”给应试教育。

  只要“应该教育”的模式不改变,我们常说的“剧场效应”就会越演越烈。

  表面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少了应试教育的“枷锁”,反而有可能成为素质教育、STEM教育、多元智能教育的绿洲。

  问题是:

  一、教育主管部门,并无主动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推广素质教育、STEM教育、多元智能教育的强烈意愿,而是不断强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尤其是技能大赛,处于与普通高中高考同等重要的位置,所谓普通中学有高考,职业学校有竞赛。

  二、尽管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但从2011年开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不断下滑,教育主管部门似乎也意识到了中等职业教育并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再把中等职业教育当成是单一的就业教育,而是在政策上为中等职业教育搭建“升学立交桥”,如这几年大力推行的“中高职衔接”、“中高本贯通”。但是,作为家长,他们必然会思考:既然是为了升学,读普通高中肯定比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优势,除非别无选择。因此,当普通高中有学位,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读普通高中(尽管这间普通高中是以赢利为目的)。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支柱是地方政府,作为地方政府,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也不太会把资源投向“先天不足”的中职学校,而是办“优质普通高中”。

  因此,只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改变“筛子底下的教育”、“托底教育”的形象,靠打“就业牌”、“竞赛牌”抑或“升学牌”都无法改变人们心目“非主流教育”。

  虽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和困难,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由于没有应试教育的“枷锁”,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不再看重分数,显然有利于推行符合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而又无法量化的素质教育、多元智能教育、STEM教育模式、理念。尽管,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技能大赛不可或缺,但强化素质教育、STEM教育、多元智能教育并不与此冲突,而是更有利于校企合作和技能大赛,亦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也是中等职业技术学往综合高中转型的第一步。

  今天,由于人们过多关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显性的就业、技能大赛,搭建“升学立交桥”,忽视了中职近几年不遗余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和“多元智能教育”,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上,而“多元智能教育”则体现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多专业和多学科上,不少原本初中语、数、英都学不好的学生,到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读,成为非常受企业欢迎的人才。从侧面说明,多元智能教育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卓有成效。只是由于地方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入资源略显不足,“素质教育”和“多元智能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受师资、设备、资金等不足的限制,效果难以凸显。

  由于,近两年国家在中小学大力推广STEM教育,这股太平洋彼岸的东风,也吹到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问题是如何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推广STEM教育?所谓问题即课题,解决之道是,把STEM教育作为一项研究课题,把STEM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作为“抓手”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推广STEM教育。

  1

  为什么说STEM教育更适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生态?

  1.从STEM概念、历史源头看

  根据百度百科,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国人才意识到,知识分子仅懂得呤诗作对、用典、考据是不够的,还需懂得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才能“自强”、“求富”,洋务运动因此产生。洋务运动虽然使中国的技术与西方的技术缩短了距离,出现了“同光中兴”,但甲午海战,让国人又意识到,仅懂得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还是不能“自强”,但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才发现科学(Science)似乎比前三者更重要。

  但没有人把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作为整体看。

  1934年12月英国人亚·沃尔夫写了《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下)和《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下),把科学、技术、哲学看作一个整体。这套丛书,成了当今人们认识近代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从中我们也可发现,西方之所以“船坚炮利”,不仅是他们的技术先进,最重要的是科学的进步、科学的先进,科学的思维,尊重科学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显然,中国与西方也是从十六世纪开始逐渐拉开距离。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首次提出STEM教育概念。2006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专家乔吉特·雅克曼又提出将艺术也加入STEM教育,从而将STEM扩展为STEAM。因此,也有人把STEM教育定义STEAM教育。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心是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必然涉及技术、工程。今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之所以沦落为人们心目中的次等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只重视技术、工程,而不重视科学、数学。

  2.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不同的办学方向看

  普通高中是以学科为中心,教授学科的目的是考试和升学,衡量、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是分数,学科之间是独立的、分离的,有时还处于竞争状态。因为每个学生一天只有24小时,花在某一科目的学习时间多了,势必减少另外一科的学习时间。所以,普通高中有效教学管理就是避免学生偏科。由于升学是选拨式,不是达标式。每个学生的命运是由分数决定,所谓“一分压倒一万人”,分数决定了每个学生的成败,求学的终及目标异化成了求分数。除非STEM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高考的分数,否则,学校、学生、家长都不会把时间、精力花在STEM教育上。

  而与普通高中并列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专业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对口就业、高质量就业,衡量、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是所培养的学生受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能不能为用人单位解决问题。专业内的学科也可以说是课程不是独立的、分离的,而是需要关联和融合,和STEM教育目的一样:培养学生从更多视角认识不同学科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如何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STEM教育?

  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走向低谷已不可逆转,其未来之路只能是综合高中,只有转型为综合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才能摆脱“次等”教育的命运,才能真正走向“人的教育”。但在转型之前,除了靠国家政策推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必要自我革命,除了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多元智能教育等,并主动开展STEM教育。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STEM教育,首先对管理层普及STEM教育常识,理想的结果是管理层对STEM教育有较深的理解。其次对专业带头人进行STEM教育专业培训,STEM教育主要靠专业事头人推动,如果他们对STEM教育理解有偏差,势必会影响STEM教育推动的质量。再次,在某个有一定基础的专业进行试点STEM课程开发和实施,并投入足够的资金培养STEM教师(课程、教学、教师是支撑学校发展的三大基石)。

  3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推行STEM教育存在的困境

  尽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客观上有利于开展STEM教育,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先天不足”。绝大多学生语、数、英、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成绩较差,学习习惯亦没有养成,学生自信心严重不足,学习缺少兴趣和激情。而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业课程比起基础学科,事实上是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这也成了推进STEM教育比较难以逾越的鸿沟。

  同时,由于社会资源并不倾向投入中等职业教育,造成中职学校“生态退化”,又由于自身的有效教学管理、有效教学存在诸多缺失,亦使得中职教育推行STEM教育效果欠佳。

  从另一个面也证明,在中国,不论是普通高中还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未来之路都是:综合高中。

  参考文献:

  【1】宁永红,马爱林。美国综合高中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6月。

  【2】【英】亚·沃尔夫著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下册)

  作者简介:何力,计算机高级教师,思科网络技术学院高级教师,黄埔职业技术学校教科研室主任。

  来源:作者投稿

  大家都在看

  当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感觉

  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