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视角下的六朝文化

主讲人

贺云翱

      贺云翱,男,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创始人。主持过二十多项国家和省市科研课题。曾发表有关历史学、考古学、文化遗产学等方面的论文和论著数百万字。曾应邀多次为国家和省市领导人授课。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产研究所" )是隶属南京大学 专门进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调查、评价、鉴定、利用、保护、研究的专业机构。贺云翱任首任所长。

     10月21号,本周日下午,贺云翱老师四川美术馆第一学术报告厅举办了“巴蜀讲坛”活动,讲座主题是“考古学视角下的六朝文化”。主讲老师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老师。第一学术报告厅举办了“巴蜀讲坛”活动,讲座主题是“考古学视角下的六朝文化”。主讲老师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老师。

     贺老师从六朝时代的历史特征讲起:公元190年以后,原先统一的东汉王朝陷入不同政治势力相互混战的动乱局面之中,经过长期的争战,到公元220年以后,最终形成了曹魏(洛阳)、蜀汉(成都)、孙吴(南京)三个政权鼎足对峙形势。中国历史进入“六朝”时期。“六朝”是指历史上的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王朝(北方有曹魏、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北魏、东西魏及北齐北周),其间大约经历了380年左右的时间。

接着讲了六朝历史考古概说

     东吴(229~280年)是建都南京的第一个王朝,江东孙氏为“六朝”的开创者。东汉晚期的建安年间,富春人孙坚起兵参与群雄争霸,死后其子孙策继续其大业,在江东初步建立了根据地。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其弟15岁的孙权继任,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军队,“天下三分”的格局大体形成。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争。“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南北对峙格局的形成与维持的重要事件,对此后东吴国家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212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并于战国时代的“金陵邑”故址(今南京市区清凉山公园一带)筑“石头城”,加强防御。从此,南京得名“石头城”。这一时期,原本在江南地区默默无闻的“秣陵”(今南京)一跃而跻身于中国古代都城的行列,并拥有了“龙蟠虎踞,帝王之宅”的美誉。后相继有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在此建都,赢得了“六朝都城”的称号。

东晋(317~420年),六朝之一。建兴四年(316年),西晋灭亡。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自立为晋王。次年称帝,改元太兴。因都城建康在西晋旧都洛阳的东南方向,史称“东晋”。其疆域是北以今淮河一线为界,西抵云南,南至越南中部。347年,东晋灭立国于成都的大成政权,拥有四川。到公元420年,东晋被刘裕建立的宋王朝取代,东晋历时103年。东晋时期,中原及北方先后有十多个政权更叠,史称“十六国”。淮河以北陷入战乱之中,江淮之间归东晋政权统辖。

江南地区除原有州、郡、县外,也有不少侨置州郡。在“州”建置方面,设于首都建康(今南京)的“扬州”治域不是限于江南,而是兼有江北的今合肥、安庆、蚌埠地域。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文化的重大转型,由此前的“尚武”为主,改为“尚文”重教、以文擅长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宋(420~479年),南朝之一。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原东晋“北府兵”首领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定都建康。刘宋强盛时北抵今秦岭及黄河以北,西至四川大雪山,南至云南南部和越南中部,是南朝疆域最大的王朝。顺帝刘准昇明三年(479年),被萧道成所建的齐政权取代。

齐(479~502年),南朝之一。宋昇明三年(479年),萧道成代宋称帝,国号齐,定都建康。为了与北朝之齐区别,史称南齐,又称萧齐。南齐疆域同于刘宋后期。与此同时,黄河流域发生了“孝文帝改革”,北魏政权迁都洛阳(494年)。南齐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王朝,仅24年。公元502年,南齐为萧衍建立的梁朝所取代。

      梁(502~557年),南朝之一。齐中兴二年(502年),萧衍代齐称帝,国号梁,定都建康。因皇室姓萧,史称萧梁。萧梁疆域大于南齐,盛时一度占领淮北和汉中。“侯景之乱”后,国土大为缩小。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557年),梁为陈所代。梁是南朝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建康城在东吴、东晋、宋、齐的不断扩充修建下,在梁武帝统治时期达到高峰。梁朝将宫城的两重城墙增建到三重,为历代都城之特例,这主要是为了加强防护。梁朝在都城的周围修建了一系列城堡,如金城、白马城、冶城等,拱卫都城。建康台城经过不断修缮,规模宏大,内外殿宇数千间,其中正殿为太极殿,有十三间,象征着一年12个月加1个闰月。这种讲究正殿间数的做法对后世宫殿制度有深远影响。

      陈(557~589年),南朝之一。梁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定都建康。疆域东、南至海,北临长江,西抵湖南、广西,是南朝版图最小的王朝。陈朝建立后,开始有计划地修复建康。宫城建设与往日豪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德二年(584年),陈后主兴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殿。木材选用沉檀香木,并以珠翠、金玉缀饰,奇珍异宝,香闻数里。隋国军队在杨广的率领下消灭陈国,对陈国首都实行“荡平耕垦”。繁华的建康都城宫室被夷为平地。祯明三年(589年),陈为隋所灭,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宣告结束。

最后讲到,“六朝”的总体评价

1、草原高原民族第一次大规模进入中原并“汉化”,融入中原文化体系。

2、黄河流域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南迁长江流域和南方滨海区域,对中国南方区域的人口结构、文化结构、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3、南方地区自秦之后第一次出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中国文化中心第一次南移到长江南岸,北方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第一次要向南方“学习”。

4、“东亚文化”体系第一次出现。中国文化大面积进入韩半岛和日本,全面影响东亚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启了“东亚文化”体系的真正形成期。

5、“东亚文化”第一次打开大门,迎接另一个文化体系即“南亚文化”体系的融入,以南亚地区的“佛教文化”融入中国文化,进而又进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岛为标志。这一过程深刻影响了东亚的社会与文化格局,大量新态文化在东亚区域诞生。

6、中国与东南亚、中亚、西亚的交流加深,陆上丝路、海上丝路共同发展,尤其是“海上丝路”真正形成。

7、儒、道、释三种文化都出现于社会之中,多样性的宗教文化及相关文化成就完全改变了中国此前内生单一的文化传统(尽管春秋战国时期也有过“百家争鸣”,但还是中国自身的单一体系)和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文化的缺失,除南亚的佛教之外,西亚、中亚一带的祆教等也于这一时期进入中国。

8、中国南方地区得到高度开发,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此后诞生的隋唐文明有了更为广阔深厚的发展土壤。

9、这一时代从多个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立了坚实的基础:民族融合、经济上南北方同步发展、瓷器、艺术、宗教、音韵、文学、城市、建筑、交通、东亚文化共同体等等;宏大性、国际性、多样性的文化气象是在六朝时代的孕育和培育下出现的文明硕果。

      “六朝”380年左右的发展史,改变了此前中国四大文化板块中以黄河板块独大的格局,此后四大板块并行发展,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立了基础:“五胡”入华,草原高原板块与黄河板块融合;北方汉人南下,黄河、长江两大板块融合,长江板块、海洋板块崛起,中华文明不同空间板块的发展趋向均衡。 自此,“北强南弱”的局面大体改观,甚至为唐代之后“南强北弱”的结局奠下深厚基础。这就是“六朝”的不朽意义之所在!

讲座在读者朋友们热烈掌声中结束了,感谢贺老师的讲座,也感谢读者朋友的热情参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