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手机微信中,看到了一位曾在生产建设兵团下乡的老朋友发来的电视短片《北大荒人的歌》:“第一次见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进心底,站在荒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

这首歌曲以前听过很多次,每一次听到都令我心潮起伏,热血冲击我的胸膛,热泪涌上我的眼眶,因为我对北大荒有深深地眷恋。在我的生命里,我曾在哪里度过难忘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2000年至2002年期间,我在黑龙江省发改委经贸流通处工作,直接参与了国家中央储备粮粮库建设。这样我有机会和北大荒有了深入的、近距离的接触,足迹基本上走遍了省农垦总局九个农场分局下属的几十个分场。

改革开放后,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农业方面的投入力度,制定了“两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总体规划”,实施了“绿色食品工程”战略,粮食产量和商品量逐年攀升,粮食产量实现了十四年连增,农民收入实现了“十连快”,全省农村、农民、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黑龙江省是我们国家的产粮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每到秋天收粮的季节,各农场连队送粮的汽车、马车排起长龙,夜间也灯火辉煌。由于连年丰收,粮食多得没有地方存放,遍地都是,沟满壕平。为了保护农民和农场的种粮积极性,中央拿出专项资金,仅黑龙江省就投资近100亿元,在粮食主要产区集中建设粮食仓储设施,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建设国家中央储备粮库设施270多个,完成“建一座粮库,树一座丰碑”。粮库的收储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始的席穴囤、土圆仓、砖圆仓、平房仓,到由电脑控制的现代化的浅圆仓。一个操作人员只要按动电钮,粮食从进仓、烘干、存储、出仓、装车、计量全部实现自动化,改变了人挑肩扛传统的作业方式。粮食存储的温度、湿度也均由微机控制,一跃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远远望去,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在兴凯湖畔、完达山脚下、三江平原,一幢幢白色的现代化粮食仓储设施拔地而起,被当地农民称赞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看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辛勤劳动汗水结出的成果,大家都感到无比自豪,纷纷竖起大拇指说,“厉害了,我的国”!

记得2000年国庆节之前,中共中央领导到佳木斯视察,来到建三江前进农场。当时蓝天如洗、白云朵朵。金色的田野一望无际、稻谷飘香。地面彩旗飞舞、锣鼓喧天。收割机排成矩阵,在金色的波浪中缓缓前行,天上飞机在展翅飞翔,粮食仓储设施矗立,场面十分壮观。省农垦总局的领导汇报说,北大仓生产的粮食可为全军将士吃一年、全国人民吃一个月,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在建设中央储备粮库难忘岁月里,我们吃住在工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2001年春季在大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带队考察项目前期工作时,我急性胆囊炎发作,是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完成调研工作的。还有一次,我们一行从建三江农场分局去前进农场,由于雨天路滑,车辆翻入路边深沟的水塘里。我们几个连滚带爬跳出车外,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北大荒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我也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储备粮库建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黑土地。

在工作期间,我多次陪同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到粮食系统检查工作或调查研究,看到一幢幢雄伟的粮食仓储设施,我就会想起建设国家中央储备粮库那如火如荼的难忘岁月。夕阳西下,亭亭玉立白杨树留下长长的身影,天边燃烧起火红的云霞。金色的晚霞洒满大地,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翻过滚滚的麦浪,五颜六色的野花在路边静静的绽放。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去过很多国家,走遍全国各地,都被这里的美景所打动,纷纷要求停下车来,观赏美景,拍照留念。

光阴荏苒,沧桑巨变,40年过去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黑龙江北大荒,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耕地面积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建设成113个现代化大型农牧场,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培育了“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

北大荒已经变成举世闻名的北大仓。多年前“非典”疫情爆发时,首都大米告急,北大荒人不讲条件、不计代价,从中央储备粮库紧急调运大米进京,国家领导称赞“是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金秋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富饶美丽的黑龙江,来到建三江大粮仓,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我已从难忘火热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了,能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把党中央、省政府的温暖送到农民的心坎上,在我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在无私奉献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找准人生的航标,才能投身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融入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滚滚洪流中,书写壮丽的人生。(李文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