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旧时因境内有武功山而得名,武功人不会武功,说会武功是误解!武功县原来叫有邰县,是姜源履巨人足迹怀后稷的地方 ,是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唐太宗李世民的诞生地,也是大汉忠臣苏武的故里,苏武,有邰县人,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后宁死不降,被放至北海牧羊,十九年后归汉。被武帝嘉奖,葬于故里,因苏武有功,遂改县名为武功县。武功境内的古迹众多,农耕文明发祥地。

武功县旅游景点

武功毗卢寺

毗卢寺位于陕西省武功县西北的五里铺,西距老县城武功镇5里,南邻104省道,东接曹代公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据《武功县志》记载,五里铺所在的牛寨村建于宋绍兴(约1130年)年间,以牛姓军户屯田于此得名;又据“三老”座谈,宋代有一牛姓人在朝做官,因遭破孩由河南迁此居住,人们为了纪念他取名牛摘村。并为驿卒休息,商旅缓脚之处而得名。

五里铺毗卢寺为唐初所建,因供奉佛教创始人尼泊尔国有毗尼地释加牟尼佛而得名。寺内建有浮屠,十八罗汉堂。一直香火不断。

每逢农历正月十三、六月二十一庙会,牛寨、大寨、麻西等十大社都要敲锣打鼓来寺院进香,并以此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竹马、社火、大戏钱来助兴,成为代家乡一大盛事。

石佛寺

石佛寺位于武功县东北下寨村(今南仁乡境内)。唐时,因荒耕种,无意间挖出一尊北魏时期的石佛像,民众在惊愕之中诚惶诚恐。后经智者点拨,民众才将石佛身请了出来。随捐款建寺,供奉石佛。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曾敕赐“吉祥禅院”,后仍称石佛寺。

石佛寺占地百余亩,东北依塬,南临渭水,西望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武功县城。其交通便利,周围民风淳朴,一年四季泥土飘香。寺内松柏参天苍劲,殿堂楼阁布局有序得当,檐牙高啄,造型精巧。晨钟暮鼓三十六村皆闻,经声佛号普渡情浓,香烟袅袅,信徒众多。西邻石佛寺小学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也给千年古刹平添了无限美的遐想。

解放后,石佛寺被改为学校,分为小学和初中两部。可惜十年浩劫,石佛寺的所有殿堂毁于一旦。寺院的殿堂是民众集资在原址上修建的。殿堂分上下层,大雄宝殿凝重肃穆,静谧典雅,佛光照耀。大殿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真诚清净平等正常慈悲”更让人恬淡心静。松柏依然苍劲,晨钟暮鼓依然远近可闻。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初九,十月十二、十三日是石佛寺的古庙会日。和谐社会赋予古庙会空前的盛况。耍杂卖艺的、摆摊卖货的吆喝声阵阵;走亲访友的、串门聊天的笑意盈盈,步履轻快。热情善良的下寨村人早已打扫干净庭院,蒸好白馍,炸好油饼,准备招待亲朋。孩子们更是欢快雀跃。石佛寺里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旺盛。

望仙宫

望仙宫位于陕西武功县小村镇的下雷村北约200米处的土崖上,处于渭河二级阶地和一级阶地交接处,又叫烧台庵,或者烧香台。现存元三清殿、明玉皇阁、明古钟、清文昌宫,清《重修望仙宫》碑,以及高十多米的,有近300年树龄的古藤,至于柱础、门墩、老砖和古瓦,俯拾皆是。望仙宫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武功县保存比较完整的宫、观建筑群之一,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遗存、清幽的环境以及神奇的传说,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仁人志士前来寻古访幽、踏勘觅胜。

关于“望仙宫”一名的来历,一说是唐太宗在此曾与显圣的老子谈经论道,后李耳腾空而走,李世民望仙远去;一说是汉武帝来此敬求灵丹妙药,期望长生不老,老子赐药后升空,汉武帝举目仰望老子离去,故而随名“望仙宫”。

武功小华山(葆贞庵)

小华山位武功县武功镇南门外西侧关帝庙后侧,其南依潺潺湋河,东临滔滔漆水,远对巍巍太白高峰,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小华山曾异名“葆贞庵”,据县志记载,此处为宋代理学家张载讲学之“绿野亭”遗址,这里山水明丽,故名曰:“绿野亭”。小华山地势崎岖,层峦耸翠,古柏森蔚,回栏折槛。又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圣母姜嫄墓“飞凤穴”位于其之巅而闻名于关中大地。

教稼台

教稼台为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历史遗迹,位于武功县武功镇东门外,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古农业名胜,被列为关中四大名台之首。作为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机构,教稼台巍峨矗立于距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8公里处的武功镇。

武功龙王庙

龙王庙位于武功镇东约500米漆水东岸边。清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陈尔弗在武功镇东郭漆水东岸创建漆水“龙神祠”,有正殿三间,门房三间,南北廊房各一间。

建国后,龙王庙建筑悉数被毁,惟余土窑洞两孔。八十年代初,前掌庙者索回地亩,稍加修缮。1986年前住持牛成麟等力图恢复,经县政府批准,化缘四方,又得邑人相助,重砌刘(理江)仙洞、六角亭、灵宫殿二间重檐,前殿三间二层,后殿三间一层重檐,南侧陪殿五间,北侧三间,砖砌“汤会”窑洞10孔。凡殿皆为0式,砖木结构,占地三亩余。1988年,武功县道教协会设于庙中。

武功关帝财神庙

关帝财神庙位于武功县武功镇南关小华山之下,面东朝阳,武杨公路临门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南北宽43米,东西狭长147米,占地九亩五分。据地方志载:“绿野亭原在武安王(关公谥号)庙后稍南崖下,有古洞。”由此推测,关帝庙始建最迟应在宋末元初。又据清光绪八年重修碑记载:“关帝庙神会由来久矣。本自前明中承马公捐资设立。……同治原载,修延至光绪八年,多次修建。”原为一组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体,依次为牌楼、山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正殿、寝殿、左右陪殿等。

美阳关​

​由陕西龙行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大唐第一雄关美阳关景区正在紧张建设中,未来将成为拉动武功镇旅游的又一重要文化景区,并将成为西部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姜嫄水乡

​姜嫄水乡是武功唯一一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在努力争取尽早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争取做的更好,让更多的游客朋友们喜欢姜嫄水乡。

​姜嫄古墓

姜嫄古墓位于武功镇华山之巅,姜嫄生“后稷”名“弃”。尊称“圣母”,经天纬地,后稷又“树艺五谷”,为农业始祖。姜嫄墓位于武功镇南)侧小华山上,1990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中高,两旁垂供如翼,故称“飞凤穴”。《史记》载,姜嫄为帝喾元妃,履巨人之足迹而生后稷——农业始祖,母以子贵,世人尊称姜嫄为圣母。 清代陕西督学使吴大徵篆书“姜嫄圣母之墓”匾额牌坊已恢复原貌,蔚为壮观。清知县陈尔弗重修陵园围墙,方圆约三十亩之大,树大葱茏,罩尽整个山头,历代铭碑林立其间,远远望去,十分巍峨,“姜嫄古墓小华山”为《武功八景》之一。

​​苏武墓

位于武功镇北门外,龙门村前,幕旷东向,背向风岗,漆水自墓前蜿蜒而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开发、利用前景远大。苏武、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后放逐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牧羊,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爱国主义典范,位封“汉典属国”。现在整修一新的苏武故里、苏武纪念馆正熠熠生辉迎接八方宾客。

​​上阁寺

位于城西塬畔上,为人们历代祭奠姜嫄圣母、始祖后稷所立之祠,松柏涛涛、依山间有窑洞、神仙塑像、楼台、亭、阁,曲回之山道,别具景象,楼台高筑,钟声响彻九天。武功有个上阁寺,把天磨的咯吱吱。文革毁损,现修复庙会如火如荼。

​ ​喀山庙

位于武功镇南二里的漆水河畔东崖上,此地理位置奇特,居高远望西山,有夕阳重现之景观,传说唐李世民幼时在武功读书,在漆水河摸鱼嬉水,书没入水中,夕阳落而再现,将书晒干。

​​ 东桥

为古丝绸之路经漆水河之古桥,周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之一,先民以河两岸而居,垂柳成荫,水清见底,鱼游其中。(遗址已破坏,即将由陕西龙行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在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景区中恢复重现)

​​二水寺塔

二水寺村在陕西武功老城(武功镇)东北二里许。顾名思义,二水即两条河的水流经过的地方。明代邑人、名列“三凤”、曾任邱县知县的张相,赋诗歌赞《二水寺》说:“寺开金阙倚梁山,晴对终南咫尺间。二水环流双玉合,晃疑身世出人寰。”俗里坊间亦有“二水塔映两河湾,要出三石六斗官”的说法,由此可见此处乃为“文脉丰厚、官运亨通”的风水宝地。 村东为漠谷河,源头在永寿麻亭岭,北自乾县县城西夹道谷中流至武功县,因此也称作“夹道水”。村西为漆水河,古称“中亭水”,《长安志》的武亭水与《游靖碑》上的武水意义是一致的。康对山认为漆水就是漆水,武功水在渭河以南,二者不应混同。因此,漆水的上游在永寿县、乾县还叫杜阳水、好畤河等名称。而“武亭”地名则还可见于清末《永寿县志》中。源头出自古时普润县西120里的青山,即今麟游县招贤镇宁里沟。自乾县龙岩寺出山,东南行10里许至武功县岸底村入境,又东南行41里到二水寺,与漠谷河相汇。再南行6里许至川口,穿过陇海铁路、渭惠渠渡槽,折向西行,迎绕过圪崂村后又折向东流,经立节村汇人渭河。

在河与漠峪河道交汇之源头上,“风水古来佳、水明塔影秀”。塔为七级八面,玲珑清秀,影映漆水与漠峪河水中,可谓独特之景观。(遗址已破坏)

​ ​城隍庙

武功城隍庙历史悠久,结构独具明代建筑风格,是一组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山门、献殿、正殿、寝殿皆面阔五楹,东、西陪殿均外接九间回廊,正、寝均为单檐歇山顶,外沿斗拱为五彩重昂,四角檐柱有明显的侧角和生起,正殿通脊,檐边、勾头、滴水全为琉璃构件,五彩闪烁,富丽堂皇,两侧歇山饰以琉璃“二龙戏珠”浮雕,珠球滚动,龙体飞跃,呼之欲出,为一般庙宇所罕见,特别是已恢复修建的城隍庙牌楼,通高12米,宽11米,全琉璃屋面,堪称关中一绝。

​​ 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位于武功镇西塬上,洛阳村东,曾树有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书“隋炀帝之陵”石碑,陕西省人民政府1957年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县志记载: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反贼宇文化及缢弑于扬州后,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于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迁葬炀帝于此,与杨凌隋文帝泰陵构成一脉之穴,遥遥相望。​

​​报本寺塔

武功镇有座关中古代著名的佛教寺院报本寺,西距唐代名刹法门寺仅十余公里,据传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地。报本寺塔坐落在武功镇北廓,东临漆水报,西辅香山,依寺建塔,风景秀丽,为陕西名塔之一,于1957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年间,重建楼阁式砖塔,高39.66米,七级八面,每层辟四门洞,真假相间,变化有序,整个塔势挺拔俊秀。每年春季总会飞来一群胡燕,嬉戏于塔顶周围,人称“胡燕朝塔”,为《武功八景》之一,地宫文物出土有金棺、银椁、玉棺、舍利子、豹斑玉奁等百余种。塔为七级八面,高39.66米,雄伟挺拔,为唐代风格砖塔,陕西名塔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武功县特产品种丰富,风味小吃更具地方特色,欢迎大家前来武功县旅游,武功县人民欢迎你!

猕猴桃的质地柔软,口感酸甜。

武功柿子果实熟时橙黄色或红色,浆肉味甜,今年这个时候天气晴朗无雨,是晒柿饼的好时间,若晒制柿饼,味道甜美。

武功苹果是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的特产。武功县地处关中平原,苹果是该县的重要经济作物。“可以说十户人家中有八户种苹果。”武功县水果种植种类主要为苹果、梨、葡萄、桃、杏、柿子、猕猴桃、红枣等,2010年以前,境内水果主要以苹果为主,苹果主要分布在我县上塬的游风、苏坊、武功镇、代家、贞元、河道等镇(三农中心),品种在1995年前以秦冠为主,随后以红富士为主,今面积较大的村有游风的新村、苏坊的代家、武功镇的羊圈、代家的南留、贾晁、贞元的“三川”、桃宋、河道的咬马等村。

武功秦椒实在婵,味烈皱匀色泽艳;又辣又红长如线,入汤不沉漂上面。清代光绪三二年,外销年均八九万;早在一九八九年,省府定为基地县。

武功旗花面是一种面食。吃在嘴里,面条柔韧、爽滑,瞬间就征服了你的味蕾。

武功镇凉皮在陕西凉皮是一种大家都喜欢的快捷食品。各地都有不同的做法,但是在陕西咸阳的武功镇,做法有些不一样,它在其他的制作方面和周围差不多,但在调料上用料比较考究。以有名的秦椒原料制作的辣椒油、以本地产的大蒜制作的蒜水、芥末、调料水、等都是采用精选的上等材料采用秘法制作。

倪家大锅盔,来源于古代士兵在作战中应急,把面粉调料和为面片放在头盔上烧制,祖先以此为原理研制而成。倪家大锅盔,在祖传工艺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配方优良,做工精细,采取专用优质小麦面粉经过特色发酵,改用铁锅文火加红外线慢烤,不含任何添加剂和人工色素,属绿色食品。逐渐成为一项颇具特色的大众食谱。

北韩麻花有陕西武功县北韩村宗祖韩林传绝技于后辈,源于明代洪武年间,至今有600多年历史。产品选料精细,配方考究,工艺独特,金黄醒目,甘甜爽脆,酥而不腻,口感清新,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以香、酥、脆著称。尤其是新推出的小麻花,能量高、脂肪低,既可休闲品味,又可咗酒拌茶,是理想的休闲小食品。目前,公司将传统手工工艺与现科技相结合,集约化经营,注册了商标,改进了包装,让产品走进了超市,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亮点。

普集烧鸡为陕西省咸阳市久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始产于武功县普集镇。普集烧鸡鸡形完整、匀称、饱满,皮色新鲜,颜色酱红,油光亮泽,肉嫩离骨,酥烂无渣,醇香可口。 起始于河南人氏郭志平,属清乾隆年间宫廷饮食秘方,辗转流传到武功。在武功县乃至西北省区享有盛名,成为武功饮食业的压台戏。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集烧鸡制作极为讲究,首先,严格选鸡,一年生的嫩鸡,鸡冠要鲜红、毛色光滑顺溜,禁忌病鸡、死鸡。宰杀时要让鸡血流净,水温适中,太热会烫伤鸡皮;大凉鸡毛拔不尽。宰好的白条鸡用清水冲洗,在水中浸泡几个小时,再用热水除腥,晾干后抹上蜂蜜和香油。其次,用大火将菜油烧滚,进行油炸。定好火侯是关键,炸的时间过长,势必色泽深黑;炸的时间短,上不了色泽;只有适度,才能皮黄色亮。调料要优质蜘干姜、花椒、桂皮小香、西大香、丁香、沙仁等。把这些调料用纱布包严,再加上少许冰糖,一齐投入加水的原汁汤中,再把炸过的鸡入锅,先大火烧开,再以文火慢卤,使料味渐入肉内。烧鸡煮熟捞出,再涂上香油,以保持纯肉原色。提起原汁汤,主要突出一个“陈”字,俗称陈年老汤。

据说河南人氏郭志平当年来武功时,担子里就有一个密封的陶瓷罐,内盛陈年鸡汤。相传,那是郭氏祖宗在清乾隆年间从宫里带回来的,每次煮鸡时续水加火,保持汤的清亮,新鲜和原汁原味。将烧鸡捞出包装,再把锅汤装罐,保存续用!

小村镇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武功县东南部,滨临渭河。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抢抓新农村建设历史机遇,紧扣发展第一要务,立足于国内外两大市场,依托区位、气候、科技三大优势,把发展无公害大蒜作为富民强镇支柱产业,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

武功县长宁镇制刷建成田寺制刷小区,制刷产业在大户的带领下,带动210户群众从事手工制刷,产品由过去单一的家庭民用向工业用刷、工艺用刷发展,系列产品多达120余种,年人均纯收入2000余元。

笤帚加工业以普集街乡永新村为主,现有专业户280户,年加工笤帚50多万把,户均收入5000—8000元,最高可达2万元。

贞元镇余村草编基地现有编织户400余户,年户均收入5000元。竹园工艺编织在继承竹筐、竹笼等竹器编织的基础上,引进藤编工艺,开发出藤椅、沙发等20多种高、中、低档藤编家居工艺品,以残疾人张孝林、张文泉为主,现有社员45人,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合作社年产值200万元,纯利润80万元。

武功县“馨绣”布艺产业属于地方特色传统手工业范畴,为国家重点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领域。馨绣布艺继承和发扬传统民间手工刺绣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凸显地方特色,彰显传统艺术,为新兴的地方特色朝阳产业。

武功馨绣布艺产品分为25大类100多个系列产品,从精品字画、民间艺术品、古 今名画、艺术挂件,到民族服饰绣花拖鞋、绣花保健枕,从现代麦秆画、草编凉鞋、玉米皮底布鞋,到剪纸、皮影、窗花等,均为古典民间艺术与现代时尚消费完美 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重点对象,其每件作品都经过几十道工序,均为纯手工制作的艺术精品,具有设计新颖、色彩鲜艳、专业独特、返璞归真、绿色 时尚等特色,有着极高的实用、欣赏和珍藏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从古至今,武功县长宁镇的镇东村一直酿造着香醋。在长宁镇东沿着西宝北线的公路两侧,一排排的大瓮整齐排列着,家家户户的香醋作坊炉火正旺,醋香弥漫在田间的空气里。现在陕西宏森农业有限公司,在长宁醋的发源地长宁镇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醋加工企业“宏森醋业”,专门从事长宁封缸醋的酿造,挖掘长宁醋的历史文化,开发长宁醋的健康产业并带动旅游的发展。

每到年底,长宁镇孔尹村就进入制作挂面的黄金季节,因用最传统的工艺,纯手工制作,每根均为空心,条细如丝,营养丰富,无任何添加剂,做出的挂面独具特色,是远近有名的地方特产。

过去只有生病的人或者做月子的妇女才可以吃的这样的挂面,现在挂面已成为走亲访友和老百姓日常饭桌的佳品。

南可村地处武功县贞元镇东南方,现该村人口1986人,376户,有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400亩。2007年,全村经济收入890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村中劳务输出。一村一品等特色经济呈现出多轮驱动、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

该村依托南可手织布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手织布产业,目前该村己发展织机420台,吸纳农村闲散劳动力600多0人,生产的4筝24色线手织布产品,色泽鲜艳,环保实用,供不应求,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