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胡同,位于福绥境街道,明朝属鸣玉坊,北起西四北头条;南至阜成门大街。这条胡同并不长,不足200米,而在这个小胡同里却有一个人影响着中国的治学之道,他呐喊“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这个人就是陈寅恪。姚家胡同3号便是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的故居。

姚家胡同大概位置

说到陈寅恪,不能不提及他的家世,在广纳中华文化之精粹的新编《辞海》中,陈门五杰的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和陈寅恪祖孙4人,同时享受到了“分立条目”的待遇——

陈宝箴(1831-1900年),晚清湖南新政的领军人物,湖南巡抚。

陈三立(1853-1937年),陈宝箴之子。清末“维新四公子”之一诗人。

陈衡恪(1876-1923年),陈三立之子,诗书篆刻俱佳。

陈寅恪(1890-1969年),陈三立之子,清华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

《辞海》将一门三代四人共列,这在中华百家姓中,实属罕见。再加上陈衡恪之子陈封怀,这五位闪耀中华的人物,祖孙四代,一脉相承,身上流淌着同样一份热血和情怀:

他们谱写了一段声名显赫的家族历史,谱写了一个四代精英的辉煌传奇,谱写了一份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人类群星闪耀时,义宁陈氏曾照亮过中华天空。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治学的道路上,在这样的书香门第、显赫家世出生的并不多,

陈寅恪的陈家便是其一。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1910年起负笈欧美,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美国哈佛大学等学府专攻比较语言学和佛学,达10余年之久。1925年起,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英国牛津大学担任教授。1952年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在此期间,他还当选为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历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培育出大批人才。其谨严的治学态度和待人坦诚的品格,深受中外学术界敬重。

陈寅恪的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发表的学术论文近百篇,后经修订分别辑入《寒柳堂集》和《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中。专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1993年4月,《陈寅恪诗集·附唐筼诗存》出版,收集了至今可见的陈寅恪50余年的诗作,并将其夫人唐篔诗收为附录。

陈寅恪故居大概位置

陈寅恪故居内有大小三个院子及一个小菜园,平房约十多间,民国初年,陈三立决定在北京颐养天年,陈寅恪租赁下这座院落。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陈寅恪故居已经成为了大杂院。虽然很难再找到100年前的迹象,但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的治学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责编:李军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