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一17岁少年,因为和同学之间闹矛盾,被母亲批评后跳桥死亡。

存活的“17岁少年”:当年要不是内心强大,都死好多回了

这是一则让人心痛的消息。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个少年,从下车到跳桥的过程中,没有丝毫犹豫。不到5秒,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消失。

事情发生后,大量网友把箭头指向了这个男孩: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极端 自尊心太强了,怎么不想想自己的父母,白养这么多年! 这怕是被娇宠惯了吧,心理素质太差了

言论纷纷指向男孩,好像这个男孩没遭受责骂,也没有满腹委屈一样。

有句话这么说:压垮骆驼的,永远是最后一根稻草。对“17岁少年”来说,母亲的指责肯定不是第一次,而对他的伤害,已经日积月累,只待导火索一点便能引爆。

然而,对盛行棍棒教育、虎爸狼妈的中国家庭来说,并不缺少这样的“17岁少年”。

存活的“17岁少年”:当年要不是内心强大,都死好多回了

“我当年如果不是内心超级强大,估计都死无数回了”,这位网友的回复颇有意味。

有多少孩子,也经受过17岁少年或者更甚的责难。他们,只是隐匿在一次次失望中,学会了武装自己。然后,又轮回变为当年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实施着当年父母的心理暴行。

我们是不是也该反向问自己,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理解足够吗?能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同步健康成长吗?

存活的“17岁少年”:当年要不是内心强大,都死好多回了

“为什么风可以那么温柔地对树说话,而你却永远学不会对我温柔地说话呢?”

在几米的漫画《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有这么一句话。父母的语言暴力,就是对孩子心灵的鞭笞。面对父母的否定与责骂,敏感的孩子始终会活在“我很差劲”的心理阴影中,无法拥有自我肯定的能力,自卑、低自尊油然而生,有多少孩子,就是终生在和自己的童年阴影搏斗。

存活的“17岁少年”:当年要不是内心强大,都死好多回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父母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在电影《完美陌生人》里,有这样一个经典情节。

17岁的索菲娅赶赴初恋男友的约会,不同的是,这次约会她将面临男友发生关系的请求。

这对任何父母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第一反应都可能上升到道德审判的程度,争吵、暴怒、责骂、命令充斥在父母和孩子中间,最终导致疏远和隔阂。

但聪明的父母,永远会把平等沟通放在第一位,索菲娅的父亲就做得很好。

当他和朋友正在家庭聚会,过程中,索菲娅给父亲打来电话。

父亲:嗨,亲爱的,你还好吗? 索菲娅:嗨,爸爸,我挺好的。现在方便说话吗? 父亲:当然,你说吧。索菲娅:我不知道要怎么开口,格雷戈里奥的父母不在家,然后他叫我……去他家过夜……爸爸,你在听吗? 父亲:嗯,然后你说什么? 索菲娅: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去……可我没想到是今晚。如果我不去的话,他可能会不高兴。我该怎么做?

父亲的回答亮了:

存活的“17岁少年”:当年要不是内心强大,都死好多回了

父亲自始至终都很温和,没有直接指责女儿,没有暴怒,也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其中,而是平视的角度和索菲娅沟通,给出一个基于自己人生经验的建议,剩下的交给她去决定,可以说是既温柔又明智。

像索薇娅的父亲那样,用足够的理解与包容,才能让孩子自由成长出健康完整的精神胚胎,大方自信的接纳自己,遇事不冲动,柔和的面对这个世界的好与不好。

也希望像“17岁少年”那样的人间悲剧不复存在,世间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温柔对待。不再有”当年要不是内心强大,都死好多回了”这样的感慨。

正因为有爱,我们更要一句句,慢慢说,好好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