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双方为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而打造的合资公司已经成立,国产后的smart会和吉利戴姆勒的出行服务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去年的3月28日,戴姆勒和吉利宣布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smart品牌,9个多月之后,这一合作终于尘埃落定。

作者 | 吴雪      编辑 | 白朝阳

去年的3月28日,戴姆勒和吉利宣布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smart品牌,9个多月之后,这一合作终于尘埃落定。

1月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宣布,经相关监管部门批准,双方组建的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smart Automobile Co.Ltd.)正式成立。

合资公司注册资金54亿元人民币,双方将各出资27亿元人民币,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主要以smart品牌出资的形式获取相应股份。同时,合资公司将在宁波杭州湾新区设立全球总部,在中国及德国分别设立营销中心。

此外,在公告中,合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及CEO人选也最终确定。

合资公司董事会将由6名成员组成,双方各委派3名。而合资公司的全球CEO则由在汽车行业有超过20年的从业经验,曾在中国和美国等地多个世界领先的汽车公司任职的佟湘北担任。未来,他将统筹市场、销售、研发等smart品牌所有业务模块,并向smart合资公司董事会汇报。

合资新模式:全产业链合作+服务全球用户

就在一个多月以前,与这一合资相似度极高的长城与宝马合资的光束汽车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启动,彼时,作为股比放开之后成立的第一家合资车企,外界曾纷纷表示,其开创了车企合资的新形式。

而从如今smart合资企业的消息来看,虽然这也是一个针对电动车且面向全球市场的项目,但与前者不同,这次的smart合资,同样开创了一种汽车领域的合资新模式。

如果说,在光束项目中,长城与宝马的合作主要针对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研发和制造的环节,那么此次的smart合资公司,用吉利的话来说,则是“全产业链合作+服务全球用户”。

“服务全球用户”自不必说,而所谓的“全产业链合作”意味着,双方将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在研发、制造、供应链等领域全球优质资源,建立全新smart品牌运营体系,通过协同实现规模效应。

根据协议,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

设计与工程研发分别由两家母公司负责,也就是说,除此之外的产品制造、品牌运营和销售渠道建设,双方将拥有势均力敌的平等话语权。

与此同时,由于合资公司的总部设在中国,而且是在“吉利的地盘”杭州湾,吉利在全面参与合资公司全球管理运营的同时,必然也将扮演输出综合体系能力的关键角色。用李书福的话来说,“吉利控股将把研发、制造、供应链等领域的优势及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注入合资公司,促进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

而这在此前中外的合资项目中,是从来没有,甚至是难以想象的。

在以往三四十年的历史中,合资企业中的中方,仅仅是拿市场换技术的一个,从产品的研发、制造,到品牌的运营、销售,外方往往是拥有主导权的那个。

新模式背后:成本驱动+技术认同

有消息称,在吉利与戴姆勒宣布联合开发smart品牌之前,迫于多年以来的亏损压力,戴姆勒-奔驰新任CEO康林松,原本有意停掉smart业务。结果,李书福给出了合资的选项,于是才有了这次合作。

的确,对于戴姆勒而言,此次合作的好处显而易见。最为直接的,便是可以解决掉一直以来的亏损问题。

2019年底,燃油版smart停产,这也就意味着戴姆勒在smart这里将彻底止损。而合资以后,除设计以外,戴姆勒不需要在smart身上投入研发、制造等其他费用,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用到更重要的技术研发,如自动驾驶、电动车平台、数字化等方面。

以汉巴赫的 smart工厂为例,资料显示,从2020年开始,这里将转为生产奔驰品牌的纯电动汽车。对于戴姆勒而言,这样的转换远比新建工厂划算。

当然,除了成本驱动之外,此次合资背后的逻辑力量还有,世界车企巨头开始认同中国完备的智能电动化供应链和创新能力。

去年的3月28日,时任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的蔡澈博士曾经称赞吉利在电动车细分市场上具有雄厚实力。也正因如此,戴姆勒才愿意将重要的工程研发交予吉利负责,并将总部设在中国。

虽然目前生产基地还未确定,但在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当下,smart的生产在很大概率上也将在中国完成。

而smart在中国研发、生产,意味着它可以与吉利共享研发技术,可以复用吉利的供应链,这将使得研发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全部大幅下降。在戴姆勒手中久久不能盈利的smart,极有希望在中国股东的手中迅速扭亏为盈。

此前,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由于价格等问题,作为最有可能撬动小微型电动车市场的汽车“潮牌”,smart还没有真正开始发力。而未来随着国产车型的到来,更高的续航加上更低的价格,smart很可能会成为电动车市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吉利+戴姆勒,未来还有更多可能

事实上,在与戴姆勒联合运营smart之前,通过收购沃尔沃、宝腾、路特斯等品牌,吉利已经积攒了不少整合运营多个全球汽车品牌的成功经验。

而此次合资,吉利不仅获得了smart这个成熟又知名的品牌,可以对其技术能力进行更好的背书。smart品牌的加入,也将使得吉利的平台规模效应继续扩大。

自从吉利成为戴姆勒的单一最大股东之后,业内就普遍认为吉利并非单纯想要入股戴姆勒,双方后续的合作才是此次战略动作的重点。

2018年10月,吉利与戴姆勒宣布在华成立高端专车出行合资公司,双方持股比例为50:50,目前该高端出行品牌“耀出行”已上线运行。

此前,蔡澈在其发表的署名文章《比精灵更灵动的未来》中表示:“在与吉利未来的合作中,我们不仅计划在新的细分市场开发新车型,还会推出新服务,并利用双方的协同优势将这些服务推广到全球市场。”

如今,双方为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而打造的合资公司已经成立,国产后的smart会和吉利戴姆勒的出行服务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

而除此之外,2019年9月,吉利与戴姆勒还曾共同投资全球城市空中出行引领者Volocopter,持续探索并引领电动出行和数字化服务等领域的发展。

未来,随着汽车产业新四化的发展,以及向出行服务商转型的推进,戴姆勒与吉利,老牌巨头与行业新秀之间,还将擦出哪些合作的火花?

更多可能,值得期待。

了解更多资讯请下载易车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