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狙击英镑“击败”英格兰银行,索罗斯被不少英国人视为英雄;5年之后,索罗斯卷土重来,狙击泰铢引爆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千万家庭倾家荡产,也使索罗斯背负一生的“恶名”。

《漫话金融》97年亚洲金融危机,索罗斯为啥先狙击泰铢

二战后的亚洲,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先后诞生“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和“亚洲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

不过当时有些国家的发展存在“先天缺陷”,比如泰国。

《漫话金融》97年亚洲金融危机,索罗斯为啥先狙击泰铢

首先,泰国过于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贸出口,经济增长一半以上来自日本。

其次,泰国1984年起开始实施盯住一篮子货币(美元比重在8成以上)的固定汇率制度,长期以来,1美元固定兑25泰铢。

在这种情况下,泰国出口的竞争力,要看美元的脸色(升值有利进口,贬值有利出口)。

最要命的是,泰国过早开放资本项目,比如获许可的银行可直接从国外吸收存款和借款;外国人可在泰国开立泰铢账户,自由兑换货币;资本市场对外资基本无限制。

这虽然能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泰国,但大多是短期资金,而且将泰国的股市和房地产炒的火热,形成隐患。

《漫话金融》97年亚洲金融危机,索罗斯为啥先狙击泰铢

于是,随着90年代中期人民币和日元贬值,加上美国加息带动美元走强,泰国经济就不行了。

一方面,美元升值削弱了泰国出口的竞争力,还引发大量资本套现回流美国,泰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银行堆积了大量坏账。

另一方面,日本为挽救本国经济,几乎实施零利率政策,不但造成不少日资回国自救,还使国际炒家对东南亚虎视眈眈,玩起稳赚不赔的日元套汇交易。

《漫话金融》97年亚洲金融危机,索罗斯为啥先狙击泰铢

而政府为死守兑美元的固定汇率,只能维持高利率,这对经济是雪上加霜,不少企业被迫向国际市场寻求低息贷款,进一步扩大了泰国外债规模,形成恶性循环。

到1996年底,泰国外债高达93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50%。要偿还巨债,出口必须保持高速的增长,否则可能出现债务危机。但前面说了,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泰国出口的好日子已一去不返。

再加上政局动荡、政府频繁更替,泰国顺理成章就成为国际炒家攻击的对象。

《漫话金融》97年亚洲金融危机,索罗斯为啥先狙击泰铢

事实上,早在1995年1月,泰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时,索罗斯就发起试探性的进攻,大量抛售泰铢,虽然未酿成危机,但索罗斯坚信泰铢高估,一直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情报进行分析,并大量囤积弹药。

1997年2月,索罗斯等国际炒家对泰铢发起第一波进攻,手法和狙击英镑类似,在市场借入大量泰铢,并分阶段抛售远期泰铢。泰国央行则动用20亿美元外汇储备干预,勉强顶住压力。

第二波进攻发生在5月,面对来势汹汹的索罗斯们,泰国央行祭出“三板斧”,再一次顶住炒家们的攻势:一是联手新加坡央行等,动用120亿美元买入泰铢;二是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国际炒家;三是大幅提高隔夜拆借利率,提高炒家借入泰铢的成本。

《漫话金融》97年亚洲金融危机,索罗斯为啥先狙击泰铢

虽然索罗斯们两次被击退,但也看到了泰国央行的黔驴技穷,同时在泰国也形成了泰铢贬值预期,使得不断有资本抛售泰铢换成美元保值,加速消耗泰国的外汇储备。

而在6月大决战中,日本撤资、坚决反对泰铢贬值的财政部长辞职,更加剧市场恐慌情绪,到了28号,泰国外汇储备仅剩28亿美元,基本失去继续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只能任由国际炒家“宰割”。

7月2日,泰国央行宣布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固定汇率机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重挫20%,亚洲金融风暴正式开始。

国际炒家乘胜追击,横扫东南亚:菲律宾比索、印尼盾和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贬值,随后危机又传到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地区,造成大量企业倒闭,无数家庭破产,失业人数不计其数……

《漫话金融》97年亚洲金融危机,索罗斯为啥先狙击泰铢

不过根据1998年出版的《全球资本主义危机》,索罗斯自称在7月危机爆发后并没有做空而是转为买入:因为当心马哈蒂尔会实施资本管制。

当然,这些已不重要,在接下来的香港保卫战中,索罗斯遭遇了强大的反狙击,损失惨重,在下周《漫话金融》中,将为你呈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