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桐叶粑一年内也难得吃上几次。桐叶粑也叫蒿菜粑,与青蒿馍馍、艾蒿粑粑异曲同工,是流行于四川、贵州、湖北、湘西、云南东北部的一种乡村特色传统小吃,大都在在中元节和中秋节时祭神祭祖时吃,也是逢年过节必备的特色小食。

每逢清明必思亲,人们在追忆故人之际,也总会踏青尝春,尤为是此时此际乡间的青蒿馍馍、艾蒿粑粑,总会吸引或勾起饮食男女的缕缕情思。而我却思念起桐叶粑来。桐叶粑也叫蒿菜粑,与青蒿馍馍、艾蒿粑粑异曲同工,是流行于四川、贵州、湖北、湘西、云南东北部的一种乡村特色传统小吃,大都在在中元节和中秋节时祭神祭祖时吃,也是逢年过节必备的特色小食。桐叶粑是用糯米与籼米打成粉末,也有添加红豆的,拌合上青蒿,加适量清水做成一个个圆圆的粑粑,有的还可包红豆沙糖或芝麻粉馅心,或包盐菜菜腊肉丁,裹上新鲜油桐叶蒸熟即成。

天府味道·小吃龙门阵—— 桐叶粑之人鬼情未了

清明时节包粑粑

川东一带盛产油桐树,漫山遍野都是,是全国著名的油桐生产基地。 桐油在乡里不仅可以代替煤油点灯,还可代替油漆刷家具和斗笠防腐、防水,也可炼成粘胶,总之桐油在乡下有很多用途,是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

而乡里人家蒸桐叶粑,那就是“七月半,鬼乱串”时的重要事情了。七月十五,也叫中元节,按传统习俗,要用桐叶粑来拜祭过世的亲人长辈。乡里人家都很看重,每到此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采摘桐叶。桐叶的叶片要宽圆整洁,然后用水洗净,再把混和好的糯米粉和籼米粉,如果不包馅心,则加入白糖或红糖混合,然后放在桐叶中间,顺着叶片中间的茎秆把叶片一合,就包好了一个。再把包好的桐叶粑放在用竹篾编成的蒸格上,放入蒸锅就可以蒸制成香甜的桐叶粑,吃起来有种特别的香味。

桐叶粑经过山乡人家奶奶、婆婆、大婶、大娘们的手,一如打扮自己的女儿一样,打扮得漂亮滋润,就像清纯质朴的桐子花儿,味美香甜,回味无穷。也不知何时,如今在城市里,也冒出了不少桐叶粑,大街小巷不时传来一阵阵叫卖声:“买桐叶粑喽!新鲜的桐叶粑,又香又甜的桐叶粑……”看着那些衣着时髦的城里人,争先恐后、津津有味地吃着家乡的桐叶粑,心里总是美滋滋的。用桐叶包着的桐叶粑、玉米粑,直接把山野里的淳朴和清香带进了城镇。

天府味道·小吃龙门阵—— 桐叶粑之人鬼情未了

川东山乡桐叶粑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天放学回家,遇见一位中年妇女,背上背了个竹背篓,手里挎着个竹篮,上面盖着一块深蓝色的细花布,下面冒出丝丝热气。有几个路人停住了脚问卖的是甚么,那乡村妇女说,是新鲜的桐叶粑粑,说着还揭开花布,展示给他们看。那几个人都很好奇,于是纷纷掏出钱来,各买了几个桐叶粑。正是中午,我的肚子怎经得如此这般的诱惑呢,于是也拿出一毛钱,买了一个尝尝,也缓解一下肚中的饥馋。咋一看呐,桐叶粑实在是很不起眼,不像包子、点心那般色香味美。可一吃起来,味道却不同寻常,淡淡地酸味中,有一丝甜味和桐叶的清香。吃到一半,也刚好品出些味来,结果肚子里的馋虫却按耐不住,大动干戈起来,我连忙又掏出1毛钱再买一个,直到全吃进肚里,方才把馋虫安定下来。从此,桐叶粑也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回家后听母亲讲,山村里满山上都是油桐树,每年五、六月,油桐树的叶子绿油油的,十分茂盛。这时也是乡里青黄不接缺粮的季节,刚收获的新麦子便成了农家的主食,于是家家户户就要蒸桐叶馍馍或煎桐叶粑了,而且一整就是一大簸箕,储存起来随吃随取。而冷的桐叶粑放进柴火灰里煨着,像山里人常吃的桐叶玉米粑吧,放进柴灶里等到树叶烤枯了,黄橙橙的玉米粑粑又添上了香香的脆皮儿,就着一豌金灿灿的“包谷糊糊”,这种“原生态”的绿色天然味道,就一口,便足以让你心旷神怡,感动得不行。

后来,在都市里工作,也安了家。然而母亲见我喜欢吃,逢年过节总要托人让乡下的亲戚送来一大袋桐叶糍粑。看着那一个个用浅绿色桐叶包裹棱角分明的桐叶粑,心里总是很温馨,眼眶里浸含着泪水,急不可耐地剥开一个,美滋滋地品尝起来。故乡的桐叶粑可算得上是一种独特的美食,它既可以当饭吃,又可以作为点心。如果桐叶粑放久了,变成了硬邦邦的东西,你可以放在火上烤,亦或用油炸起吃,那香喷喷、甜丝丝的感觉,真是令人回味无穷。桐叶粑,清香溢人,这样的乡土食物,简单纯朴,拿在手里,竟有些舍不得入口,它是勾人的。一瞬间,就会幽幽地想念乡村青绿的麦苗,四月繁盛的油桐花,牛背上吹口笛的牧童……

天府味道·小吃龙门阵—— 桐叶粑之人鬼情未了

.儿时的桐叶粑

1997年,我去川东一带采风,自然对桐叶粑怀有深深的情趣。桐叶粑的山乡风情更是催人泪下,对这种纯粹的巴蜀民间风味小吃怀着一种莫名的敬意。因为在川东任何一个乡镇,你都会看见,那青石板路的小巷、歪歪斜斜的吊脚楼、家家推开小窗就能俯瞰大江东去的别样山景;那原生态的、吃后能足以让你不知所以,而风味各异的各种粑粑和传统小吃,还有苍凉而悠远的叫卖声;那担水汉子们黑里透红的肩头、挑砖女人身披的枣红色方巾;那不时吼得震天响的川东号子;更有那板车大军上坡时埋头弓步拉车的沉重,与下坡时飞快地冲下去,双脚还要像蜻蜓点水式地调控方向的惊心动魄……活脱脱构成一幅小城素描,令人如醉如痴。

天府味道·小吃龙门阵—— 桐叶粑之人鬼情未了

赶完场吃着桐叶粑回家

清晨,小街小巷,坡坡坎坎上挤满了匆匆来去的行人,各种各样的“粑粑”是人们裹腹充饥的早点。最有特色的是“桐叶粑”、“包谷粑”、“叶儿粑”了,在竹蒸笼里任由一缕缕白色蒸气牵到了小街上,成为孩子们挡不住的诱惑。一个个粑粑,那香透着甜,仿佛带着花朵的芬芳,热乎乎地捧在手里,男孩女孩们都揣得很小心,从那边角上轻轻她咬一口。而不少赶场的大娘大爷,大多也要怀揣两个桐叶粑当着干粮了。

在山乡里,却又是一番景致与风情。夏收时节,乡里的孩子们就开始嚷着要吃桐叶粑。一入夜,乡户人家的农妇就忙乎开来,在盆里添上水,加上酵母发起面粉;或是剥了刚掰下的嫩包谷,在石磨上磨成稀糊状,盛在瓦钵中,做好做桐叶粑的准备工作。第二天早起,盆里和钵里的面粉包谷浆便发酵了,涨成满满的一盆儿,还冒着丝丝气泡呢!主妇便一边往盆里钵里撒上炒热的芝麻黄豆粉,一边回头吩咐孩子上山摘桐树叶,孩子欢快地答应一声,撒腿就往村后的山坡上跑。片刻功夫就摘回一大捧绿幽幽的桐树叶。农妇从中选出了齐整的稍老的叶子,用清水洗净,然后一张张取出,熟练地挽成一个个小小的叶兜儿,一勺勺的把稠稠的面粉和包谷浆舀进去,再包裹上叶子,折叠成一个个三角形的粑,放进竹编的蒸笼内,约半个小时蒸熟,桐叶粑就好了。吃的时候,只需提着细长的叶梗,慢慢揭掉桐叶,轻轻咬上一口,又柔又软,又香又甜。如果再蘸上一小碟自家新酿的菜花蜜,那滋味就真是幸福生活比蜜甜了。

夏秋两季,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做桐叶粑吃。乡亲们上山干活,上街赶场,自己就拎上一串桐叶粑饿了充饥。孩子们上学读书,书包里往往也装着一串串桐叶粑,放午学时不回家作为午餐用。桐叶粑就是这样悄悄地陪伴着山里人家,陪伴着乡里的孩子们一点点的长大。

天府味道·小吃龙门阵—— 桐叶粑之人鬼情未了

乡里人家的青蒿膜

桐叶粑一年内也难得吃上几次。除了传统的佳节,平时要是有远道来的贵客,桐叶粑便成了送人的好礼物。在川东地区,农历三月初一算一个传统节日,据说这一天是“田神爷”的生日,乡亲们在这一天杀猪、煮酒、舂糍粑,以此来祭祀“田神爷”,保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完节,吃完粑粑,农民们便忙着耕田种地了。再一次就是农历端午节和中秋节,这时女人们隔夜便将桐叶粑舂好、蒸好,等待在外地工作的亲人回来团聚,然后快快乐乐地坐在一起吃粑粑,吃团圆饭。

这时,你回到家里,灶房里必定是热气弥漫,极不可待地掀开锅盖,随着一缕缕桐叶热气的升腾,伴和着一股清淡的桐叶香味,食欲会猛然开闸。不怕烫手的话,从锅里拿起一个香喷喷的桐叶粑,一边吹气一边慢慢撕开桐叶,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油光发亮的墨绿色桐叶馍馍,轻轻地咬上一口,满嘴的清香渗入心底,贪婪地吃了一个还想一个。母亲或家婆在一旁甜咪咪地微笑着提醒你慢点吃,别烫着嘴巴。就是这样,那桐叶粑的甘甜清香,那飘逸出的浓郁乡风和亲情,让我幂幂惘惘,神魂飘荡,仿佛又见到了母亲做桐叶粑的身影。想来,岁月转瞬即逝,人之生命真也是不经活,而母亲也已在桐树下的乡土里静躺了十六年了。我也从少年不识愁之味,到乡音未改鬓毛衰。乡村里该去和不该去的亲人也都见次离去,只有那桐叶粑算是我尚还健在的“亲人”,也只有她能唤起深藏在心田的童年的七滋八味与母爱的温馨…….

天府味道·小吃龙门阵—— 桐叶粑之人鬼情未了

让人魂牵梦萦的桐叶粑

《四川省志•川菜志》编委会副主编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传奇》《路边的川菜史》《辣麻诱惑三百年》作者

图文原创·江湖饕客 向东 2019.04.04 成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