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庆联欢活动:大蠕龙挑战竞技龙动作,南北狮同台表演

新京报讯(记者 陈琳)今晚,国庆70周年群众联欢活动将在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举行。届时,“铜梁龙舞”和“南海黄飞鸿醒狮”表演将亮相。昨日(9月30日),重庆铜梁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秦启江告诉新京报记者,60米长的铜梁大蠕龙将挑战竞技龙的高难度动作,会让观众大开眼界。

铜梁龙舞

9条大蠕龙 每条60米长

铜梁龙舞是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区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集民间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舞蹈艺术形式。它起于隋唐,盛于明清。作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铜梁龙舞曾先后参加国庆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庆典。

铜梁龙舞包括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其中龙灯舞尤以大蠕龙最具特色。重庆铜梁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秦启江介绍,铜梁区代表重庆承担的演出任务为铜梁大蠕龙舞,共9条大蠕龙,“每条长60米,由24栋龙身组成,代表一年24个农事节气,龙身分别为赤、橙、黄、绿、玫、蓝、紫、金、银等9种色彩,在群众联欢活动中心表演区表演。”

据介绍,为了这次演出,铜梁区组建了244人的表演队伍,以中学生为主,教师为骨干。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铜梁区在当地开发了校本教程,龙舞走进了中小学校体育课,孩子们都接触过龙舞基础。6月20日左右团队组建完毕,在当地军营练习,7月23日根据指挥部统一安排,到北京封闭排练。

9条大蠕龙由铜梁当地非遗传承人和北京厂家共同完成。非遗传承人提供铜梁龙的造型和骨架,北京厂家制作龙的外衣和布具灯光,“可以说是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的龙,也是为国庆70周年晚会专门研制。”秦启江说。

大蠕龙将挑战“站肩舞龙”

秦启江介绍,在北京排练的两个多月,很辛苦。队员们都来自南方,对北京干燥的气候很不适应,生活饮食习惯也有很多差异,重庆早上七八点钟天才亮,北京4点多天就亮了,刚开始,很多孩子不适应。

最大的难点是创新套路动作。此次舞龙表演对套路动作进行了开发和创新,首次将竞技舞龙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引进到大蠕龙表演里。比如“站肩舞龙”动作,是竞技龙特有的套路动作,以前从未出现在大蠕龙表演里。

“体育竞技龙只有18米,重量比较轻,龙身直径也比较小,相对灵活很多。但大蠕龙长达60米,龙身直径和重量对于竞技舞龙动作是不小的挑战。”秦启江说。

道具创新后,龙头重量接近13斤,由两个演员共同完成,因此一条龙需要25个演员来舞动。刚开始练习时受伤情况很多,严重的骨折,轻的肌肉拉伤、膝盖积水,一度影响训练节奏。后来他们从当地调了骨科医生到场保障。随着技能技巧的熟练,受伤情况才开始好转。

表演的音乐也有创新。据介绍,以前铜梁舞龙表演是传统的川剧打击乐,这次为了表现自由欢娱、生动活泼的主题,音乐也完全不同。“总之整个龙的形态会有一个全新的表演形式,更加契合70周年的氛围。”

南海醒狮

40头南狮进京 每头配两名演员

国庆70周年群众联欢活动“第二篇章”还将上演“南海醒狮”。

带队的南海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总教练叶仲铭介绍,进京的共有40头南狮,每头狮子两名演员。他们挑选组建了84人的表演队伍,其中一半成员来自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另一半来自佛山的大学。

团队确定后,叶仲铭精心设定了几个套路,找到文化站挑选了几位老师指导队员训练。“卡准音乐节拍是训练的重点,队员中有很多人参加过几次春晚,经验比较丰富,刚开始就数节拍来练动作。此次训练特意制作了新狮子,正式表演时会用一批新的狮子来完成。”

叶仲铭说,在北京封闭训练的两个多月克服了很多困难。由于队员们平时都是练习南狮的套路,但表演时要和北狮进行团队表演,“要记套路、记位置,要适应现场各种情况,难度还是挺大的。”叶仲铭介绍,他对北狮也有了解,排练时就把北狮的动作也一起编排让队员们提前熟练。

由于南狮和北狮的道具差异,表现出来的动作也大不相同。比如“钳腰”的动作,南狮狮身比较长,是狮头钳住狮尾旋转;北狮狮身比较短,做这个动作时狮头向下。所以在编排套路动作时,一方面考虑南北狮子都有的动作,另一方面也要进行一些调整。

据介绍,很多难点在与其他队伍合练中都进行了完善,原本的套路设计中,有一个四头狮子围成一组的动作,好像一朵莲花开合旋转,但受道具限制,这个动作最后变成了南北狮子各自展演,表示南北和谐。

“通过七八次的大彩排,把一些磨合中出现的问题都解决了,现在我们很放心。” 叶仲铭说。

据介绍,南狮是起源于广东南海的传统民俗文化。南狮由北方的黄狮子(北狮)脱胎而来,与北狮相近,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讲究神似,鼓乐激昂,令人警醒,故南狮又被称为醒狮。清末民初,黄飞鸿以武术、狮艺闻名,被誉为南派醒狮一代宗师。叶仲铭师父黄钦添是南海醒狮黄飞鸿派系第五代传人,叶仲铭是第六代传人。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