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成长比快速成功更重要-

《药神》是一部意义非凡的好片。

关于她的社会意义,背后的伦理,商业的规则,甚至演员的八卦,都被谈的够多的了。

所以本来是不打算再写了。

但是昨天在晚上看到一张图,顿时惊了。

这是网友晒出一张处方单,医生用8种奇奇怪怪的药,给一个1岁多的孩子灌肠。

然而孩子被怀疑只是支气管炎。

说真的,这张处方要是我拿到的,我会直接扔医生脸上。

《我不是药神》的结尾,男主角程勇从法庭出来被押送去监狱,庭外近千病人“十里长街”目送,场面催人泪下。

因为程勇对他们来说,是再造者,是守护者,是名至实归的“药神”。

在某种程度上,程勇成为这样的角色,有着自身的内在驱动。

身为父母的我们,在成为“药神”的路上,却是不折不扣的“被逼上梁山”

富贵妈有个同学,姓陆。

说真的我挺佩服她的。和别的焦虑不已的妈妈相比起来,她算是心很大了。

比如在妈妈群里有人觉得:外面的奶粉好难选啊,真担心买到假的。

她:选择正规商家啊,要不然呢。

别人:尿不湿感觉也是重灾区,不去原产地买感觉就是仿冒品。

她:那我真谢谢了,几毛钱能做出来和大品牌一样的还给我省钱了。

别人:小孩衣服也不敢随便买啊也许有荧光剂残留啊。

她:那不如光着好了,还凉快。

于是在别的宝妈的眼里,她就属于“不负责任”的那一类妈妈。

但是,对于一样东西,她却是完全反过来的。

孩子的药。

儿子刚出生时,黄疸比较严重,医生给开了茵栀黄口服液。

她拿着处方单就去了医生办公室,直接把CFDA的通告摆在医生的面前。

然后从药理到药效,从不良反应到适用人群,医生被她说的心服口服。

问她,你是医生吗?

不是,我是孩子他妈

掷地有声。

小陆本身是一个老师,对药品的深入了解既不是出于职业习惯,也不是出于兴趣爱好。

往现实里说是对部分医疗人员的不专业、不认真的无奈之举。

往大了说是对孩子的爱和保护。

《药神》里的刘思慧,女儿身患慢粒白血病,丈夫一走了之。她在夜场里跳脱衣舞挣钱,为了能讨好男主角不惜献身,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女儿治病,只因为她是妈妈。

所以比起那些无病呻吟的焦虑,这样妈妈才真算得上是“负责任”。

1984年5月,美国的欧东内夫妇发现自己的独子罗伦佐得了一种怪病。

这种病令年幼的罗伦佐时不时发疯大叫,胡言乱语,经检查,罗伦佐得的是一种罕见得遗传性疾病“脑白质退化症”。

通常得了这种病的孩子,会经历狂叫、丧失语言能力、瘫痪在床等痛苦的过程,最终会在几个月最多几年之内死亡。

而且这种病没有任何特效药,也就是说,是绝症。

身为知识分子的欧东内夫妇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带着罗伦佐辗转治疗。

然而病情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减缓。

既然医学界没有办法,那么只能靠自己了。欧东内夫妇决定投入完全陌生的医学领域,自己为儿子研制治疗药品。

“脑白质退化症”的治疗关键是控制人体的血脂浓度。也就是说,必须找到一种“油”,既能为患儿提供必要的营养,也能控制血脂浓度在标准范围之内。

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

欧东内夫妇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夜以继日的查阅资料,还变卖了房产,投入了自己所有的资金成立互助会和研究小组,为的就是尽快的找到这种“油”。

在罗伦佐发病第八个月的时候,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种“油”,可以把血脂浓度降下来一半。

但这样是不够的,罗伦佐的病情依然会缓慢恶化。

欧东内夫妇没有停歇,而是继续一边研究,一边找记者和媒体报道,寻求社会帮助,主动联系生化学家、药厂,推动事情的进展。

在罗伦佐发病的第28个月,第二种“油”终于被找到了,这种油能完全控制患儿的血脂水平,延续其生命。

罗伦佐最终活到了30岁。

而他的母亲,却因为常年不眠不休的照顾他,于2000年去世。

欧东内夫妇以一己之力创造了奇迹,他们的爱、信念、执着、责任,不仅救了自己的孩子,也让更多的患儿得到了救治

美国也因此拍了一部以他们为原型的电影《罗伦佐的油》。

无论是富贵妈的同学小陆,还是欧内东夫妇,在孩子面前,他们都是实打实的“药神”。

在现实面前,他们没有退让,没有软弱,该怼就怼。

医生不专业,我比你更专业。

医学界没办法,我们自己找办法。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就是最后一道关卡,最后一条防线,最后一面盾牌。

迫不得已也好,逼上梁山也好,总之没理由不负责任。

尤其是在社会问题还不那么完善(就不多说了),科技发展还没到的那一步的时候,

身为家长,在用药这种重要的事情上,还是要多为孩子循证,多有一些认知,多长一点心眼。

为了孩子的健康安全,我们都将努力成为一名“药神”。

-End-

(除标注外,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相关文章